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太極拳之“掤勁”述真

  • 由 走進教育領域 發表于 武術
  • 2021-05-05
簡介以上三法練熟,可易變出多種變化,注意千萬不要放在氣上,亦不要意念過重,重點放在體悟上,要悉心感悟周身勁意的整體縮合與膨脹上,呼吸自然而為,很快能自然過渡到逆腹式呼吸,透過腹腔壓力的變化,自感內氣鼓盪,久之拳中要求的“掤勁”自成,拳者自可步入

掤勁是向前膨脹的勁嗎

太極拳之“掤勁”述真

“掤勁”是太極拳的專用術語,與太極拳八法之“掤”即有聯絡又有區別,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我們認識、理解“掤勁”乃至運用,絕不能望字猜義,僅僅從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若此,儘管您的文字和理論水平再高,也終難入太極之門。

“掤”與“掤勁”皆為太極拳的專業術語,各有特定的含義,儘管我們可以從文字學的源頭去考究其讀音、來歷及用意,但不能僅憑文字的一般字意去生搬硬套,首先要弄明白其特殊含義。中國人造字雖有章法,亦有個別,假借、引伸、轉義貫穿造字過程,文字學最大的規律就是約定俗成,只要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和認可就行了,特別是行業專用語,延用就是道理。至於“掤”的讀音是捧還是冰,是把心還是箭筒蓋,已不再對太極拳之讀作“掤”pēng具有約束力,抑或應該用“掤”還是用“繃”等等,對於拳學實質並無實質意義。“掤”或“掤勁”在太極拳中已經有了固定的讀音和特定的含義,約定俗成,人所共知,著實沒有必要從文字學的角度去討論武學的實質。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用心去感悟,用實踐去體悟“掤”及“掤勁”的真正內含及其在拳中的獨特功效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實在的和真實的,而不是改變其讀音或改寫其字。

研究太極的“掤勁”,首先要弄明白與太極八法之首的“掤”雖有內在聯絡,但卻有本質的不同。八法之“掤”乃是一種技法,只是單一的技術動作,在拳中凡是向上托架的(當然要做到不頂不抗的要求),無論單雙手,用手不用手皆為“掤”;但“掤勁”則不同,“掤勁”是太極拳的母勁,即基本勁,是太極拳功夫的一種表現,可隱可顯,隨變而變。“掤勁”實際上是一種圓潤勁、膨脹勁、剛柔相濟的彈性勁,即中定勁,無力點,無力源的混元勁,在楊氏老譜中稱“橫豎勁”,再說得透徹一點,“掤勁”就是一種高度自律協調的自然撐合力。所以,拳論中有“用意不用力”之說,更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不緊不松)之論,也就是說,只有做到了自然態的鬆緊融合,即不鬆不緊,有松有緊的自然協調態,才能任意鬆緊,隨意鬆緊,並顯現出太極拳所要求的“掤勁”。

太極拳,“掤勁”貫始終,在拳中“掤勁”可與任技法融合、配合,換句話說,太極拳任何技法都離不開“掤勁”,也不能離開“掤勁”,太極拳一但離開“掤勁”而專研技法,落入旁門不說,即便苦練終生,精研一世,亦不能明太極拳之精奧,有形無實,不過無魂之體,無魄之屍,精進難為。可見,“掤勁”與太極拳關係之重要。“掤勁”者,不僵不滯、內外合一,一氣貫穿,勁力渾圓,混然一體,觸之即應,應對自如,自然之中具有靈動的彈性力,這種力剛柔瞬變,隱顯無跡,隨變而變,隨心所欲,是謂“無為而為”,即拳論所說“因敵變化亦神奇”。太極拳凡具備“掤勁”者,無論單雙臂自然撐合,均有“推之不癟,拉之不開,挑之不起,壓之不下”的功力,且彈性靈動,渾厚沉實而不死,毫無僵滯之感。太極者,“掤勁”備而“五弓”成,混元一氣內外通。所以說,太極拳修煉者,只有具備了真正的內在的“掤勁”才能真正明剛柔之變,鬆緊之妙,虛實之奧,發力才會冷、脆、驚、彈、暴,如閃電,似炸雷,瞬發瞬收,不蓄而發,勁無斷續,皆本自然而為,所以拳論要求“運勁如抽絲,發勁似放箭”。一切來得輕鬆,去得容易,也所謂“用意不用力”,毫無較力努氣之為,終達無形無意而顯真意之為。“掤勁”者,柔而不軟,剛而不硬,陰陽合和,中正不偏。中正、中定、中和、中空,虛懷若谷,由中而發,同中而濟,和中而運是謂太極。“掤勁”者,棉裡藏針,棉裡裹鐵,乃太極拳之謂。

“掤勁”的訓練,是太極拳修煉的關鍵,所以,前人有“練拳容易找勁難”之說。找勁雖說難,亦不難,俗話說“大道至簡至易”,越是初級的東西越是真實的東西,越能練出高階的功夫。因此,王薌齋先生也就是“跌世蒼桑方覺曉,掉過頭來學當初”的慨悟,要求“拳拳服膺”,所謂“服膺”即牢牢記在心裡,與太極拳論“在內不在外”乃是一理。太極拳唯求心態中正平和,不急不躁,靜如山嶽,動若雷霆。拳者若得拳學真諦,首先要明理,其次要有科學正確的方法,最後要躬身實踐,悉心體悟,離此,終無所成。太極者若能“掤勁”上身,什麼沾粘連隨,聽勁、化勁、放勁則易如反掌,而後自能階級神明,難亦不難。“掤勁”訓練,必須正確掌握太極拳的基本要領,要感悟:頭領足蹬臂懸撐,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撥背),井(肩井穴)塌膝頂尾閭中,坐胯縮肛踝自擰,襠圓胯縮臀內裹,氣勢擰拔神形合,神意合一掤勁成。掤勁不丟即是太極功。神形合一自能一氣貫穿,周身一家;雙臂撐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間開合;縮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內氣鼓盪;頭領足蹬神意行,身拔勁沉腳有根。關要處全在開肩,雙檗松要撐,圓要沉,松撐圓沉自為“弓”即“掤勁”備而“五弓”成。“弓”成勁整,彈、抖、顫、靈機一動勁如箭。習太極者只要有了拳中要求的“掤勁”,什麼“驚炸力、爆炸力、寸勁、混元勁、渾圓勁”等等,一點即悟,剛柔瞬變,虛實不定,因敵而變,遇隙而發,不發而發。所以說“掤勁”得功夫成。“掤勁”訓練並沒有特殊的方法,太極拳中每一招一式都訓練出拳中要求的“掤勁”來,有些只是掌握起來慢點而已。太極一式一樁,但連綿不斷,迴圈無端,招招不用而又招招在用。為使初學太極拳的朋友儘快入門並求得真功、真技,筆者不揣冒昧,依三十多年探研之體悟,歸納“掤勁”簡易訓練三法以饗同好並與之共研:

一、撐抱力訓練。樁法以混元樁為主,亦可自變。雙臂撐圓、松沉內抱。主要訓練雙臂的撐抱之力,臂要有懸垂之感,全身勁意膨脹。

二、提插力訓練。樁法以弓步樁為主,成熟後可自變。雙臂松垂提抱,沉肩提肘,指勁下插,形如抱提物狀。透過雙臂上下左右內外的微動,體悟內在的爭合,提插之力感。

三、推託力訓練。樁法以馬步樁為主,亦可弓步或坐步。雙臂圓撐過頂,掌心向上,松肩託掌,撐臂開胸,俗稱力託千斤,亦稱霸王舉鼎。此法易於松肩、張脅、拔脊,對日後發力訓練亦有較好輔助作用。

以上三法練熟,可易變出多種變化,注意千萬不要放在氣上,亦不要意念過重,重點放在體悟上,要悉心感悟周身勁意的整體縮合與膨脹上,呼吸自然而為,很快能自然過渡到逆腹式呼吸,透過腹腔壓力的變化,自感內氣鼓盪,久之拳中要求的“掤勁”自成,拳者自可步入太極拳真功的神聖殿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