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11)“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 由 主播成長史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05
簡介【探討】太極拳鍛鍊其形式是運動,而運動所需要的肢體活動必須要消耗體力、要有骨骼和肌肉參與,但太極拳先人認為對於有關骨骼和肌肉的鍛鍊不要當作為主導的,具體地說不要追求主觀主動的技巧,不要過分太追求肌肉的結實

歌曲狼何太極

太極拳古代經典拳譜《十三勢歌》探釋(11)

作者

魏坤梁

【原文】

B9

言體用

何為準

,意氣君

來骨肉臣

【字詞註釋】

——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至於”,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如《左傳·哀公十四年》:“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後,君之惠也。”

②體用

——“

”指內容,如《左傳·閔公元年》:“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引申為指效法、取法,如《禮記·喪服四制》:“﹙禮之大體﹚體天地,法四時。”“用”指施行、行動、行事。“

用”指本體和作用,如《參同契》卷下:“春夏據內體……秋冬當外用。”唐·元稹《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是用發懇惻之誠,諮體用之要。”上文之“

體用

”應是指平時的學習鍛鍊。

③準

——水之平稱“準”,也指其它物體的平,如《周禮·考工記·輈人》:“輈注則利

準,

準則久。

”之後引申為指標準、準則,如《荀子·致仕》:“程者物之準也,禮者節之準也。”上文之“準”指學練十三勢長拳必須遵循的綱要性的法則、準繩。

④意氣君——“意氣”指精神,比如“意氣風發”之“意氣”。“意氣”中的“氣”是精神的意思,與“氣遍身軀”之“氣”是兩個概念;“君”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統治者﹙包括帝王、諸侯﹚等,引申為指主宰、統治,如《書·說命上》:“天子惟君萬邦。”引伸為指第一位的。

⑤臣——古代稱 國 君所統屬的民眾、官吏等,引申為指配屬,如《禮記·樂記》:“宮為 君,商為臣。”引伸為指第二位的。

【語法修辭分析】

前一句“體用”之定語“十三勢長拳”和後一句“意氣”與“骨肉”之定語“十三勢長拳練用者”均被省略。“意氣”是借代“心”,“骨肉”則是借代指肢體動作。

【今譯】

至於說到十三勢長拳的學習鍛鍊以什麼作為綱要性的準繩呢?那就是精神、神經的鍛鍊是實質,是為主的;肢體動作的鍛鍊是形式,是輔助的。

【探討】

太極拳鍛鍊其形式是運動,而運動所需要的肢體活動必須要消耗體力、要有骨骼和肌肉參與,但太極拳先人認為對於有關骨骼和肌肉的鍛鍊不要當作為主導的,具體地說不要追求主觀主動的技巧,不要過分太追求肌肉的結實。肌肉結實可以使得人的體重增加,比如央視武林大會上習武打擂者體重有二百三十斤以上的,體重增加了,人的沉穩度也能增加,骨槓桿性質力量的攻擊強度也能增加,但比較一般人而言,心臟的負擔也加重了,人容易疲勞,動作的反應靈敏程度也下降了,所以對於人體健康和武術也有弊端。太極拳追求的力量是傳遞性質的,正常一般的肌肉結實已經足夠了,而太極拳又尤其追求在不用一般的力的低體耗之隨人而動中打送上門來的;許多一般武術所十分重視的複雜的主觀主動的武術技巧如果用不恰當是並不能奏效的,而且要消耗較大的體力,所以太極拳不看好這類對於肌肉結實和主觀技巧的鍛鍊;當然太極拳也不是排斥這類鍛鍊,比如太極拳也有增大關節活動幅度與柔韌性的鍛鍊。但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是有限的,在鍛鍊時間精力的分配上,太極拳先人尤其重視的不是這一類鍛鍊,所以稱為“骨肉臣”。不少武術都鍛鍊肌肉的緊張,如有一種樁功的鍛鍊是每一呼吸就將手臂肌肉用力緊張一次,手用力握緊一次,這樣的肌肉緊張鍛鍊能夠促進肌肉結實、增強抗擊打能力;而太極拳正好相反是要鍛鍊肌肉的放鬆、鍛鍊肌肉的不用力,是要透過這樣的鍛鍊使得全身運動肌的肌纖維能夠有較長的初長度,從而肌纖維能夠有較大的伸縮差,使得因此肌肉能夠產生強大的力量,並且能夠高效地傳遞體內的力量;由於全身肌體的放鬆,因此也就有了健身的良好條件。

大腦的高度入靜能夠產生促進人體健康、提高人體生命質量和祛病等效果,也能夠提高人的智慧和技巧能力,所以,太極拳先人尤其重視大腦高度入靜的鍛鍊。但是太極拳是運動,運動所需要的肢體活動又必須要有軀體運動神經的工作;這軀體運動神經的工作往往是由意念也就是大腦思維活動來支配的,這樣精神就不可能達到高度入的靜,但是軀體運動神經也可以由不經過意識的潛意識由條件反射的形式來支配,而且這種支配的靈敏、準確、協調等要超過由意識來控制,當能夠這樣來運動時,太極拳古人就稱其為達到了所要追求的“用意”了;所以,太極拳為了達到精神的高度入靜,就首先要進行培養“用意”的神經鍛鍊;這“用意”的神經鍛鍊其一是培養能夠不假思索地沾粘連隨,其二是能夠在全身放鬆前提下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地發生和傳遞強大的內勁。因為單單的放鬆是不可能具有使人“終不得力”之沾粘連隨能力的,也是不可能使得肌肉產生強大內勁的,只有“不用力”的放鬆與“用意”相結合,太極拳才會漸漸獲得沾粘連隨能力與真正的內勁。所以太極拳鍛鍊將追求精神入靜與培養“用意”的神經鍛鍊放在了第一位。只有這樣以“靜”為根本基礎,將精神的高度入靜作為太極拳最根本的追求,才會具有太極拳尤其的健身、祛病、益壽延年與神奇的武術功夫,這就是“意氣君”。可見所謂的“意氣君來骨肉臣”也就是“先在心,後在身”,也就是 楊澄甫 先生所說的“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這種觀點與《三十七週身大用論》所說的“一要心性與意靜”是一致的。對這一條法則的遵循,具體地說就是 楊澄甫 先生所說的在太極拳鍛鍊中一定要在“澄心息慮”的前提下“用意不用力”。

【考辨】

《乾隆抄本》、楊氏《太極拳使用法》和武、李氏《廉讓堂太極拳譜》中,上句都相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