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用勢法打人|太極拳散手之秘

  • 由 會遺失的傳統 發表于 武術
  • 2023-01-10
簡介太極散手是傳統太極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與低架、快拳、排打功等同屬太極拳武練範疇,與現行較普及的中架、慢拳、推手等文練範疇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

太極拳怎麼打人

用勢法打人

用勢法打人|太極拳散手之秘

太極拳散手

taijiquan sanshou

太極拳中散手長期以來,太極散手一直是武術界關注的熱門話題。幾乎人人都知道太極拳有散手存在,都知道太極散手技擊要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可是所能看到的太極散手,又無一例外地是先搭好手的推手,或者在推手中夾帶些擒拿、摔跤動作,甚至在人家無防備的情況下施以“黑拳”之類的東西—這是太極散手嗎? 太極散手是傳統太極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與低架、快拳、排打功等同屬太極拳武練範疇,與現行較普及的中架、慢拳、推手等文練範疇的內容是相輔相成的。

拳譜上說,“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練之,則為內丹;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修身養性之功;武練之,則為外丹;有矯健身手,防身禦敵,以柔克剛之能。”練太極而不經武練,則難以致用。

太極散手是用於防身技擊的實戰技術。它動作簡潔明快實用,講求以不變應萬變。原為看家護院,經商走鏢者所用。它在技法上不受限制,但凡人體要害部位,均在可擊打範圍。在實戰中以劍法為拳法,講究避實擊虛,強調“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往往出手見紅,一招制敵。不講究觀賞性。這是與現代文明和體育競賽精神相悖的,再加上由於種種歷史的原因,近百年來已不公開傳授。人們目前所能見到的一些所謂的太極神功者,實質多為太極拳文練體系中規範或不規範的推手練習,與太極散手是不相同的。

用勢法打人|太極拳散手之秘

傳統太極散手是建立在文練和武練基礎上的,它要經過“形、勢、勁、意、氣、神”六個層次的訓練。這六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相連,不能截然分開。它們層次分明,由淺入深,與長拳講“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有異曲同工之妙。“形、勢、勁”可視為外練,“意、氣、神”可看作內練。有內有外,有陰有陽;內外結合,陰陽既濟,相輔相成。

用勢法打人|太極拳散手之秘

形,為太極拳入門的初級功夫。

拳譜上說,“形者,手足官骸也”。

猶如練書法講“先正其手腳”,練長拳講“手眼身法步”。

平時行功盤架子即是練形。

當然,練形不是孤立的,它要與“意、氣、神”相結合,至少要“形神兼備”,同時練意練氣,否則是練不出真功夫的。

拳譜上說:“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

”“練形不外陰陽,陰陽不明,從何練起?”太極拳理是根據傳統哲學中的陰陽學說建立的。

因此演練太極拳必須懂陰陽、虛實、開合、剛柔等互根互生、轉化消長,變化之理。

待形有了根基,便要講究勢和勁。太極拳原稱“十三勢”。以勢命拳,在中華武術中極為罕見。足見“勢”在此拳中的地位之重要。因此,正確認識並理解勢與勁之內涵,熟練掌握勢法與勁法,並運用它,是修煉太極拳技擊真功的必由之路。

太極散手無“格擋招架”之說,而講“不招不架,只是一下”,講“出手見紅”。無論對方是何拳種,出何拳勢,多以掤勢迎之。這是因為太極拳技法的根本特點是沾黏連隨。掤勢是“沾”的功夫。沾住不丟便是黏。能黏得住便能隨;能隨能化便能發。掤不是格擋,不是招架。

格與架是硬擋硬攔。太極拳法中沒有硬擋硬攔的動作。太極拳是以劍法為拳法,講的是避實擊虛,以巧取勝。硬擋硬攔不僅不易沾黏住對方,反而容易讓對方逃脫,失去戰機。比如一隻籃球朝你飛來,若硬擋硬接,往往會 反彈而脫手。

技藝高超者都是順來勢迎合。雜技演員頂罈子時,先將罈子抓住往上一扔,然後眼睛盯著罈子飛落,待罈子落到一定高度,按一定方法就勢一蹲,罈子就既輕又穩地“停”在頭上。這就是“沾”。掤與此相似,是迎,是接,是順勢的迎合,不是頂,不是擋;用掤勢合住便易黏。掤勢在散手中可以充分表現太極拳後發先至的特點。他是在對方拳頭接近或己接觸自己的一瞬間,並不退讓,而是迅速轉腰進身,迎對方中節,同時發勁,打其根節。

用勢法打人|太極拳散手之秘

太極散手掤勢有“轉腰進身肩肘手”的說法,就是指這個動作,俗稱:“著肉分槍”。當然,太極散手中的掤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練習不可。尤其是“著肉分槍”,初練時沒有不捱打的。故太極拳武練體系中,除了一般的內功、拳法,還要練排打功;為增強四肢功力,也要練掌功、臂功等。否則吳公儀一掌下去,陳剋夫的手臂不會被打麻而改用腳踢的。

太極拳講柔化,也講發放;講用意不用力,也講發勁;講放鬆,也講積柔成剛;講功法,也講技法。要說真正會太極拳,就得看能不能技擊;如果連基本概念都不懂,連快拳、散手、勢法、勁法都不會,那肯定是“假牙”。一句話:太極散手之秘在於“用勢法打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