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 由 GeekCar 發表于 垂釣
  • 2023-02-03
簡介週四,雷軍就說,小米自動駕駛的目標是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錦鯽喂小米行嗎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最開始在社交網路上看到雷軍的演講預計長達 3 個小時,那一刻我從心底裡是拒絕的。

自 2020 年的「相信自己,一往無前」開始,經歷了 2021 年的「我的夢想,我的選擇」,到今年「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已入天命之年的雷軍,創立至今已經 12 年的小米,似乎總有講不完的故事。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把聽播客當做最大愛好的這些年,已經聽了太多人講過太多的故事。所以,晚上這會兒只想早點兒看到秋季新品如約而至,然後決定是否花錢。

只要在京東 618 抄過一撥底價,就會明白不首發立省一大筆的道理。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所幸演講開始之前,雷軍沒有忘記在微博上按頭安利這次的「One more thing」,以至於沒有讓汽車媒體老師們反向成為漏網之魚。

除了自動駕駛路測影片的播片,雷軍口述了小米造車的進展:

從 2021 年 3 月 30 日官宣造車至今,小米進軍汽車行業已經 500 天。

「義無反顧」地選了自動駕駛,作為小米電動汽車的第一個突破方向。

小米從最開始就下決心全棧自研——順帶點了一撥兒同行們:「今天其實沒有幾家主機廠,有這個決心全棧自研」。

小米按規劃首期將投入 33 億元研發費用,而且已經組建了規模超過 500 人的專屬團隊,同時還有小米人工智慧實驗室、小愛同學團隊、手機相機部等團隊和部門的協力。

至於全國各地被目擊到的小米自動駕駛測試車,正是第一階段規劃中的 140 輛測試車的一部分。

以及小米自動駕駛的第一個目標:紮紮實實埋頭苦幹兩年,在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如果不是心裡對雷老師的語言模式有點兒數兒,多少會讓人以為那句「做車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是在開玩笑。對於小米造車這事兒第一次公佈進展,我們也有些自己的看法。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自動駕駛也有速成班?

也許是扛過了 L3 艱難落地的 2021 年,最近關於自動駕駛的「狂言」不少。

週一,李彥宏剛說,在自動駕駛方面,「集度領先特斯拉一代」;週四,雷軍就說,小米自動駕駛的目標是 「2024 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一年前,當雷軍宣佈小米造車時,網友高呼「使用者型企業鼻祖來下場教學了」,沒想到小米汽車的軟實力還沒得以展現,就一頭紮在了自動駕駛這個最硬的骨頭上。

如果說李彥宏放話的底氣,多多少少來自百度 Apollo 過去 7 年的積累,那雷軍的底氣是誰給的呢?

在年度演講上,雷軍播放了一段長達 8 分鐘的自動駕駛測試影片。高速、城市道路、泊車,上下匝道、跟車、掉頭、避障、自主泊車,基本涵蓋了目前自動駕駛測試的標準場景。簡潔明瞭的故事線,清晰穩定的點雲圖像,為了讓網友理解功能,甚至透過上帝視角來直觀的展示操作效果。。。。。至少從傳播效果上雷軍贏了。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不過,從這個精心剪輯的影片中,我們很難看出小米自動駕駛的真實實力,整體的策略比較「謹慎」,跟車距離較遠,以至於路上多次被加塞兒;禮讓行人和紅綠燈時,出於安全考慮剎車也比較猛。

「屬於行業入門水平,演算法有點粗糙。」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我們採訪了幾位自動駕駛行業從業者對於這段 demo 影片的看法後,得到了這樣的評價。

這個「粗糙」體現跟車距離較遠、容易被加塞,無保護掉頭沒有禮讓行人,禮讓行人和紅綠燈時,剎車也比較猛等等細節上。這些在測試中似乎無關大雅的瑕疵,就是實車測試甚至量產中難以突破的關卡。

在釋出會上,雷軍講了個

「一個促銷員七天速成」

的故事。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雷軍作為技術研發人員,7 天體驗站店賣貨,瞭解使用者需求,不僅速成了銷冠,也幫助他打造出更接近使用者的產品。

接近使用者,體察使用者需求,是雷軍,也是小米過往產品成功的秘訣之一,更是小米造車能否彎道超車走捷徑的關鍵。

不過很可惜,自動駕駛沒有捷徑。

能夠在測試車上實現自動駕駛功能,只做了 60%、70%的早期工作;要讓功能上車、實車測試、量產、讓消費者接受,需要一個場景一個場景的測試,0。1%、0。01%的點滴積累,真金白銀投入的反覆打磨。

就像郭德綱形容說相聲,「門檻在門裡邊」,進了門才看到漫無邊際的天梯要爬,自動駕駛也一樣。

從 2021 年 4 月宣佈造車,到如今自動駕駛 demo 亮相,只經歷了 500 天。如果從 500 天這個緯度來衡量自動駕駛的水平,從 0 開始打造,那小米的速度的確算是速成了。不過,去年七月小米收購了 DeepMotion 深動科技,深動科技在 2018 年時就對外宣稱,「較複雜的中心城區道路的高精地圖自動化程度,已經能達到 90%」。如今小米展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也建立在 DeepMotion 過去 5 年的成果上。

你看,就算是做到如今的效果,也不是短短 500 天能達到的,自動駕駛不僅沒有捷徑,連速成班都沒有。

這樣看來,雷軍要實現「2024 年第一梯隊」的目標,2 年的時間從現在的效果打磨到實車量 demo 再到量產,小米還有得趕。

不知道 2024 年是雷軍「第一梯隊」的目標先實現呢?還是小鵬「飛行汽車量產」的目標先實現呢?

CyberOne 亮相

從「雷布斯」到「雷斯克」?

原以為自動駕駛這是重頭戲了,沒想到最後雷軍還亮出了「王炸」——

全尺寸仿生人形機器人 CyberOne

初見這個 CyberOne 我有點恍然,這個場景,好像在一年前大洋彼岸的 AI Day 上似曾相識這個相似度,你告訴我 CyberOne 是在特斯拉 Optimus 釋出後靈感突現,一年內立項打造出來的,我都相信。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像的何止這個場景,自動駕駛、全尺寸人形仿生機器人、自動泊車的機械臂自動充電樁…… 如果只看這幾個詞,我還以為是特斯拉的 AI Day 提前了。

CyberOne 這個高 177cm,體重 52kg 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身上,集成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空間感知能力,小愛同學的認知能力,以及機械層面的協同難題。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說到這兒突然發現,有段時間沒聽到「雷布斯」的說法了。從「雷布斯」到「雷斯克」,小米的重心也從手機上轉移到了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身上。

雷軍說,

「哪裡有使用者的痛點,哪裡就有創業者的機會。」

現在看到哪裡最「痛」了吧。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當然

說到痛點,不得不說一個自動駕駛、人形機器人、機械臂充電樁共同的痛點:如何商業化?

去年在特斯拉釋出機器人時,就有如何商業化的質疑,馬斯克甚至要把機器人投放到自家工廠,用它代替生產線的工人自己創造需求空間。那對於小米的人形機器人,它的商業化落地需求在哪裡呢?

從機器狗,到機器人,到自動駕駛;從「雷布斯」到「雷斯克」,如果說前幾年小米被調侃為「輕研發」,對研發的投入不夠,那最近幾年在這些創新技術上的投入,似乎代表著小米在研發和技術創新上的加碼。去年小米研發投入 132 億,預計今年將達到 170 億,增長了近 30%。終於趕上華為研發投入的十分之一了,恭喜恭喜。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而未來五年,小米研發將投入 1000 億。當然,這些不只是汽車的預算,對於準備全棧自研、自建工廠的小米造車來說,這個投入也並不誇張。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過去的 500 天,雷軍都在幹嘛?

昨晚的演講,雷軍談及對網際網路的初印象,「真是一個瘋狂的時代,我看不懂,但大受震撼」。

與網際網路的開端失之交臂或許讓雷軍後悔不已,後來那些事先讓雷軍看不懂的事,他也會盡量參與其中。即便認為「李斌是個騙子」,他還是站在了蔚來的身邊。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前有「七日速成銷冠」後有「百天學習造車」。小米於 2021 年 3 月官宣造車,最初的一百天裡,雷軍來了一次中國汽車產業鏈深度遊,陸續走訪了多家車企,包括長安、上汽、東風、廣汽、上汽通用五菱、長城等等,還有博世和寧德時代這樣的供應商。

此番動作之後,圈內因猜測小米造車而劃分出的眾多陣營逐漸合併,整理出了一條比較清晰的路徑。造車模式上會更傾向蔚小理的模式,更多的人認為小米會以「找代工」或「收購已有工廠」的方式讓實車落地。對於下場造車的 IT 或網際網路企業來說,他們的核心優勢在於智慧生態,選擇以更「輕」的方式解決造車問題無疑是最有利的。

除此之外,大家還在猜測,以供應鏈見長的小米在造車邏輯上會與威馬類似,威馬的高管團隊中,多位出身於供應鏈的工作,所以採取依託供應鏈「攢車」的方式。

越往後發展,我們發現小米汽車完全偏離了我們最初的猜測。

2021 年 9 月 1 日,小米成立小米汽車公司,隨後也爆出多位資深汽車從業者加入小米的訊息。有趣的是,小米汽車的核心人物比小米汽車更出圈。前有與車主對線的前極狐汽車總裁於立國,後有與理想公關對線的前吉利研究院院長鬍崢楠。從一家初創車企招賢納士的節奏中就能看出他們是認真還是兒戲。

據業內人士透露,與胡崢楠一同出走的還有部分吉利「聯電幫」的核心成員,他們主導搭建了吉利的 SEA 浩瀚架構,在架構方面有著極強的戰鬥力。失去心腹的吉利也「造手機」這件事上對小米還以顏色,互換核心團隊的兩家企業進一步加快了抵達目標的步伐。

2020 年,雷軍在年度演講中提到,在小米創辦的第一年,他 80%的時間都花在了招人上面。今天的小米相較於十多年前,對人才有著更高的吸引力,也不再需要「三十次顧茅廬」。不過,從 3 月立項到 9 月確定核心團隊,雷軍還是花費了半年時間在招賢納士上。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從種種動作中也不難發現,

小米並不準備在整車領域完全出讓靈魂,在電子電氣化架構趨向域融合的時代,具備核心架構的研發能力能夠進一步強化智慧化優勢。

時間來到 2021 年 11 月 27 日,小米汽車與北京亦莊開發區簽訂合作,小米智慧汽車專案將涵蓋小米汽車總部基地和銷售總部、研發總部,將分兩期建設年產量 30 萬輛的整車工廠。這也打破了我們對小米會找代工的猜測。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自建工廠有利也有弊。好處在於更強的成本控制,不過,壓過多重資產在製造上會帶來更多壓力。如果小米汽車短期內無法獨立上市,那麼對小米的現金流來說是很大的考驗。當然,雷軍在花錢這件事上還是比較謹慎的,畢竟上一個揹負重債造車的是賈躍亭,大家懂得都懂,因此分兩期搭建制造體系儘可能的分攤壓力。

相比於 2024 年自動駕駛技術進入行業第一梯隊,小米在造車上的佈局更加務實。

寫在最後

今天看到很多人說,雷軍講自己的故事是在給大家灌雞湯。

我們倒覺得,要是能給疲憊不堪的心靈帶來力量,縱然是碗雞湯又何妨。

縱然身邊沒有了作為營銷聖手的肱股之臣「阿黎」黎萬強,小米的故事依然可以講下去,雷軍自己亦然。當看到新品禮盒 13999 元的價格時,我們就知道,講講如何從最開始的 1999 元一路走來,相信也會是個不錯的故事。

小米手機「衝擊高階」之路並不平坦,使用者換機週期越來越長、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整體縮水的大環境下,「以機養車」策略是否能夠走遠,也還是個問號。

自動駕駛不相信雞湯,正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淚。如果說非要講一個全部從零開始、努力刻苦就能實現的成功學故事,不知道在全國各地的路上玩兒命刷著里程的百度 Apollo 和小馬智行們怎麼想。

喜歡小米的人很多,不喜歡小米的人也很多。對於小米在做的事情,倒不一定要看衰。

畢竟 500 天對一門嶄新的生意來說,也才剛剛開始。一如方才在線上書城上架、雷軍在《小米創業思考》前言中所說的:

「就像我年輕時聽過的鮑勃·迪倫的歌裡說的那樣,『答案在風中飄蕩』。」

雷軍的「雞湯」,喂得飽「小米汽車」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