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南京阿公阿婆用方言給外孫默詞”火遍網路,當事人迴應,專家怎麼看?

  • 由 交匯點客戶端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6
簡介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聯絡上了影片拍攝者、萌娃母親顧女士,聽她講述影片背後的故事,而專家們也據此針對普通話與方言的關係各抒己見

給我是詞語嗎

02:32

“忍飢挨o”“en漢?”“裝shu是什麼東西啊?”“媽媽,阿婆跟我默寫說麻qio,我怎麼聽得懂啊!”近日,一段南京阿公阿婆輔導萌娃默寫的影片“出圈”。影片裡,阿公阿婆的南京話把萌娃愁壞了,影片外,無數網友“笑出眼淚”、線上催更。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聯絡上了影片拍攝者、萌娃母親顧女士,聽她講述影片背後的故事,而專家們也據此針對普通話與方言的關係各抒己見。

“南京阿公阿婆用方言給外孫默詞”火遍網路,當事人迴應,專家怎麼看?

短影片還原

南京萌娃默寫詞語,急壞了阿公阿婆,笑暈了這屆網友

“he板”“喝什麼板?”

“he ye是什麼?”“不是he,是火,火焰。”

“忽lu又是什麼?”“忽lu不計”“那是忽略,不是忽lu”……

“南京阿公阿婆用方言給外孫默詞”火遍網路,當事人迴應,專家怎麼看?

影片裡,阿公阿婆操著一口南京方言讓萌娃默寫詞語,孩子時而百思不得其解故面露難色,時而恍然大悟後抓狂直呼“聽不懂”,祖孫之間有趣有愛的互動笑翻了一眾網友。

老人年齡大了,慣常說方言,影片中的阿婆“陪讀”時,雖然努力自我糾正,但仍然磕磕絆絆讓孩子聽得懵懵懂懂。好不容易弄明白了一個詞語,沒想到下一個更“狠”,阿婆的方言“麻qio”一出,萌娃徹底懵了。阿婆絞盡腦汁給娃解釋,“雲qio”等各路周邊詞彙輪番蹦出,但顯然收效甚微,祖孫倆雞同鴨講了半天,萌娃終於“繳械投降”,直接打電話找媽媽告狀:“阿婆默寫不是‘裝熟’,就是‘麻qio’,我聽不懂嘛!”雖然阿婆在一旁硬氣回懟,但明顯“底氣不足”,令人捧腹。

後續影片中,阿婆“受了打擊”暫時“退圈”,接棒的阿公顯然佛系得多,雖然“en漢”等詞一出,依舊讓小外孫哭笑不得,但還“傲嬌”求表揚,“阿公的普通話還標準啊?”讓人忍俊不禁。

當事人迴應

原本只想發朋友圈記錄家庭趣事,沒想到“出圈”後成了爆款

“我也沒想到這個影片最後能有這麼火!”影片拍攝者顧女士告訴記者,她釋出在自己影片號上的原始影片原本只是想分享在朋友圈,結果卻“出圈了”,播放量已經突破了百萬,更有好多人給她留言。

“平時都是我給孩子默寫作業,”顧女士說,最近孩子居家學習,但自己要上班,父母就主動承擔起給三年級外孫默寫的任務,“我父母說,不就是漢字嘛,又不是英語,漢字哪個不認識啊。”結果看似非常簡單的事情,卻弄出了“大笑話”。

“我釋出的影片其實沒有放完整,後來孩子給我打電話一直是哭著的,只顧抱怨阿婆發音不標準,還不給她解釋。”兒子的哭泣弄得顧女士“丈二摸不到頭腦”,於是趕緊打開了家裡的影片監控。

“看了監控,我當時在辦公室笑瘋了,笑出了‘豬叫聲’。”顧女士說,她沒想過平時讓自己感到非常枯燥,甚至煩躁的輔導作業,竟然在爸媽這裡變得這麼好笑。從小生活在南京許府巷附近的顧女士,回想起小時候生活基本上都在用南京話,所以父母輔導她作業或者交流的時候並沒有覺得有何異常。

“因為現在小朋友都在講普通話,我爸媽也試著講點普通話。”但顧女士發現最後有的詞發音就變怪了,而硬憋出的“南普”,“又不像南京話,又不像普通話。”顧女士說這或許是就是大家覺得有意思的地方。

影片後續

不停“催更”,

網友感謝喜聞樂見的小影片帶給南京人的快樂

“影片什麼時候更新?”“什麼時候能再聽阿婆阿公默單詞?”“快更新啊!”……一條條網友“催更”回覆和私信不停出現在顧女士的手機裡。

記者注意到這兩天顧女士又更新了影片,不過阿婆卻因為覺得自己普通話不標準,有點不好意思,更覺得心裡有點委屈,決定“封山”,不再給外孫默寫了,而只讓阿公來完成。

“南京阿公阿婆用方言給外孫默詞”火遍網路,當事人迴應,專家怎麼看?

不過很多網友卻在留言裡表達對這位南京阿婆的感激,“請轉告阿婆,她是一位可愛的‘老南京’,上一集我們看了幾十遍,謝謝她給南京人帶來了快樂。”

“後面我還會繼續更新,繼續記錄自己家庭的點滴。”顧女士告訴記者,後面也許不一定全是默單詞,還會記錄老人與小孩的其他趣事。

“很多南京人以及南京老人輔導孩子作業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與經歷。”顧女士認為,大家之所以這麼喜歡自己的影片,還是在於戳中了南京人的“笑點”,記錄了最真實的生活點滴。“還有就是大家需要一些歡樂的東西,這種喜聞樂見的小影片也會讓大家輕鬆一笑,更願意轉發。”

顧女士也希望這樣的影片記錄成為一種家庭記憶,尤其是最近,讓孩子與老人有更多的時間相處在一起,“影片雖然吵吵鬧鬧,但裡面確是滿滿的愛。”顧女士說道。

觀點對對碰

陳峰寧:語言需要規範化,不然會鬧出大笑話耽誤事

“我前兩天就看到了這個影片,非常好!它來自原汁原味的生活,而且是杜撰不出來,想象不出來的。”江蘇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相聲演員陳峰寧,有不少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作品裡他將南京方言與普通話穿插其中,惟妙惟肖地展現了南京人與南京市井生活的風貌,深受觀眾喜愛。

“好的文藝作品來源於生活,並在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創作與發展,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陳峰寧就影片向記者分析,為什麼老南京人講普通話會讓人覺得好笑?“主要是他們不會講普通話,他們覺得普通話就是,用南京話的字念出普通話的音就行了。”

陳峰寧舉例,比如“陰死樣喝兒”(形容人不好說話),但是老南京人就用所謂普通話逐字念出來,“普通話裡其實沒有這樣的表述,再加上咬字不準,就造成兩種發音之間的矛盾和差異,從而鬧出笑話。”陳鋒寧分析道。

“我們需要留下方言這樣的鄉土氣息,我們更要有規範化的語言表達。”陳峰寧表示,南京這樣的國際化都市一定要積極推廣普通話,“現在要求老年人來改變發音也不太現實,但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

陳峰寧認為,規範化的語言可以避免很多生活和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比如,因為方言而耽誤了事情,理解錯了意思,或者因為不瞭解對方的表達方式,彼此起了誤會或衝突。”陳峰寧認為,這就不能一笑而過了。

老吳:這是一件好事,方言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南京電視臺十八頻道《聽我韶韶》主持人吳曉平,當時把影片轉給了身邊很多親友。因為他家裡也有類似情況存在。吳曉平遠在新加坡的外孫女經常就會笑話老吳的南京方言。但是,外孫女不僅能聽得懂老吳的方言,還能把老吳的方言翻譯成普通話,甚至還能寫出不錯的作文。

“方言是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吳曉平認為,大家看完影片“哈哈一笑,是一件好事”,說明大家都聽懂了南京方言,也知道這些字怎麼寫。讓他擔憂的是,“大家看完影片笑不出來,沒有人能看懂,生活在南京的人聽不懂南京話才是一種悲哀。”吳曉平說。

“在我們國家的很多地域,方言恰恰是一種主流的語言。像在廣東,主流電視廣播的主持人講的恰恰是方言;就連我們很多講方言的作家,都能用規範的書面語言寫出非常漂亮的文章。沒有必要杞人憂天。笑過之後的反思,不能簡單籠統地歸結為普通話不夠普及。”吳曉平說,“發音落到書面上鬧出的笑話是雙向的笑話,因為大家都知道笑話出在哪裡。”

專家怎麼說

方言並沒有因為推廣普通話而消亡,仍在不斷傳承

該影片憑藉真實有趣的生活場景打動無數網友,但也有人提出疑問:如何看待普通話和方言?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王燦龍在接受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採訪時表示,認識和看待方言,要有更為宏大的社會歷史視野。

方言作為共同語的地域變體,與地域文化和習俗等融為一體,自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鄉音魅力。從最近幾十年的歷史來看,一些地域廣大、人口眾多、鄉音濃郁、底蘊深厚的方言並沒有因為推廣普通話而消亡萎靡,它們仍然活在當地人的口中,不斷地代際傳承,比如吳語上海話、粵語廣州話以及閩南話等。

一般來說,孩子在上小學之前,主要生活在母方言環境裡,如果家裡的長輩,包括其他親屬在生活中都一直說方言,那麼孩子是能較熟練地習得自己的母方言的,也就是說,正常情況下,方言在孩子上學之前就基本上完成了代際傳承。不管後來方言環境和方言使用的情況如何,這個方言的底子算是打好了的。

事實上,方言並沒有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就完全銷聲匿跡;方言作為共同語的地域變體,有其自身的價值和作用,也不會被社會拋棄;從更宏大的社會歷史視野來看,王燦龍指出,方言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一直處在發展變化之中,舊的方言消亡了,新的方言會隨之在一定的條件下產生。即使某個有限地域的方言真的消亡了,那也是語言發展的一種正常現象,需要理性對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範傑遜 胡安靜 黃歡

影片來源:硬腿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