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忠於自己的選擇,並接受選擇之後的結果

  • 由 貝妮雙子 發表于 綜合
  • 2021-12-22
簡介總之,負負得正、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況雖然也有,但總是機率很低,我們總歸要儘可能地首先成為能夠正向影響孩子的人,再去施加積極影響力,最後再交給天命

什麼什麼什麼腕的成語

自從重新開始步入職場後,我又找回了安穩、規律的生活習慣,也更進一步意識到,雖然自己喜歡偶爾瘋一把,但大部分時候都更喜歡

規律、平穩

的生活。

所以,我習慣了週一週五上班,週六放鬆一天,週日寫文更文的日子。

忠於自己的選擇,並接受選擇之後的結果

儘管一天時間用來寫文釋出會比較趕,尤其是遇到寫書評的時候,時間更是來不及,但我現在能不用週六就不用,我更希望能充分放鬆,而不是每一天都在思考緊繃。為此,我還特意安排上規律的健身和按摩,也是為了能夠

讓自己的狀態持續保持良好

而週六的放鬆,我主要靠看一些綜藝節目,比如《跑男》和最近在播的《披荊斬棘的哥哥》。綜藝節目沒有很強的連貫性,不用讓我每天牽掛急著想知道後續情節(所以我很少看電視連續劇),看完一集就可以完全丟於腦後;內容又特別輕鬆,每次在家毫無顧忌地哈哈大笑一頓之後,我整個人就會放鬆下來。這就是比較

適合我

的放鬆方式。雖然這樣安排會導致輸入有限而輸出困難,但現階段對我來說還是很需要的。

我一向是對明星無感的,所以看這些綜藝,我更多是受內容吸引,當然也順便讓我這個2G網路增增容,接受一些新的娛樂科普——否則跟閨蜜聊天我經常不知道她們在講什麼。

於是這次突然就被李雲迪的新聞給震驚了——難得一次被娛樂新聞震驚。為什麼呢?因為李雲迪我是老早就知道是鋼琴家的,比郎朗還知道得早,所以在我的概念裡,他作為鋼琴家去綜藝節目本身就已經讓我驚訝了,再出這樣的事,就更讓我震驚了。

震驚之餘,只覺唏噓不止,真的

非常可惜

,可惜了這一身才華。但他作為公眾人物,不能潔身自好,最終作繭自縛,不過咎由自取。今後他唯一的路子,怕只有痛改前非、專注於自己的技能才華罷了。

順便心疼芒果臺後期一秒,一期節目做兩團霧真的夠心塞,也挺好笑的。

所以呢,我今天想說的是,人這一生的境遇,從哪兒來往哪兒去,會有太多的意外,也大概脫不開

因果迴圈

忠於自己的選擇,並接受選擇之後的結果

很多人很多書,喜歡去研究一個人成功了為什麼會成功,一個人失敗了為什麼會失敗,喜歡去總結出一二三點理由。我曾經也習慣如此,但我現在發現,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取得什麼樣的成就,其實這都在一個人一生的動態變化之中,起決定性的因素並不多,並且往往只是表面現象,更多的

其實是無數個因素不斷累積去一點點改變、推進人生的程序的

就以李雲迪例子來說,看上去這一次事件是他人生的大事件,完全改變了他的命運,但這只是表象,真正改變他命運的因素,肯定是早就潛伏在了他更早的生命中。很可能是他很早之前就不滿足於自己在成就上的單調,想要拓寬自己的事業,於是才會選擇踏入娛樂圈,而私德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崩壞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而這一點一滴的起心動念,就逐漸改變了他的行為,最終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那麼,既然如此,我們是否根本就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呢?對於教育孩子來說,是否更加手足無措無從教育呢?這樣一來,我們既不知道如何教才能帶給孩子更好的一生,又害怕自己哪個一不小心的行差踏錯會對孩子造成巨大影響。

不,我倒是覺得越來越清晰,其實很簡單,老話已經有過很多,古人的智慧都留在大家的視野裡。無非就是: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或是:

盡人事,聽天命

概括來說,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因素,還是能夠分成內因和外因兩個部分的。

內因

是孩子的基因和他這一生對經歷過的所有事件的看法,

外因

就是孩子經歷的所有事件。

作為父母,可以在早期對孩子的內因和外因雙重施加影響,而最終決定權當然還是在孩子那裡。

該施加怎樣的影響,當然就變得至關重要。但事實上,很多影響是無意識地傳遞的,因為人的很多

隱形觀念

藏在一言一行

裡的,往往行動先於思想。

忠於自己的選擇,並接受選擇之後的結果

你相信好人有好報,你的行為才會有所表現,孩子才會受到影響;做人的底線在哪裡,孩子會不知不覺透過觀察自己所有認識的人去默默確定,一般他會鏡映對自己影響力最大的人的那一套。也就是說,他更會模仿、學習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的那部分內容,這種影響,有可能是對自己壓力最大,也有可能是對自己最好。

所以,我們想要讓孩子養成什麼樣的品質,首先要力爭成為對孩子影響力最大的那個人,其次才是去影響他。而對孩子的影響力是正向還是反向,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吸收還是逆反。

總之,負負得正、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況雖然也有,但總是機率很低,我們總歸要儘可能地首先成為能夠

正向影響孩子的人

,再去

施加積極影響力

,最後再交給天命。

也就是說,首先,我們要努力成為孩子最可靠、最親密的親人,然後再教給他正能量,方能大機率地教出一個好人來——當然也許很多父母的目標只想要一個有成就的孩子,而非一個好人孩子。

你看,這又是一個觀念。究竟是有成就好呢?還是首先得做個好人?

這又讓我想起前兩天剛做的學校關於“雙減”的調查問卷,裡面有個題目讓我印象深刻,它就是問你作為家長,更看重孩子的哪幾個方面,是個多選題(好遺憾,忘記截圖了)。選項有:健康體魄、個人品質、行為習慣、學習成績、健康心理、才藝能力等等,讓我很是糾結了一番。在我心目中,孩子身心健康肯定是第一位的,然後是思想品質,然後是行為習慣,後面才是才能之類的。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有一樣的想法,但一定也有不少人認為成績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在我寫雙減的帖子下也不會有那些人留言說一些高考的風涼話了。

我想,我們不同的觀念其實並沒有嚴格的好壞之分,

多樣化

本來就是這個世界存在的規律和樣貌,我們只需

忠於自己的選擇

,並

接受選擇之後的結果

便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