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炮轟一樣的形意拳出拳

  • 由 悅文天下 發表于 武術
  • 2022-03-29
簡介當然很多練習形意拳的人並沒有練出震盪力,他們練出的勁雖然脆也整,但力道單薄,以這種勁打崩拳,若攻擊意圖暴露的早,自然容易被捋手破掉

怎麼用彈抖力要領

「來源: |武研 ID:wwwsytj」

炮轟一樣的形意拳出拳

高手用勁,不見其形,疾如閃電,一發即收,一出手必如雷動電發,使敵不得盡其守禦之。蓄而後發,如閃電一發即收,一擊即中,中之之頃,疾如掣電。勁之應敵如矢之離弦,其著於身如蜻蜓點水,一著即止。若猝不及防而勁至,則應以警勁,斂氣竦神,緊以當之,震以殺之,行所無事矣。

炮轟一樣的形意拳出拳

發勁時外示柔軟,內涵堅剛,足腿用勁,由脊發出,當機立斷,應發即發,不可遲疑。用勁最難,雖勁大於敵,用而不當為敵用,用之過早,則勁已出而敵未著,過遲則敵已入而肘不得伸,勁因不得達,皆授人以隙。敵無論以何手來,吾均宜及身而緊,一緊即發,必使敵手不得抽,而吾手已壓敵境。倘沉之過下,或起之過昂,敵人蹈隙最易。手足吞吐之勁必同等,如以五十磅之勁打出,亦以五十磅之勁收回,吞吐勁不相等,病在遲緩,故敵人得接其手而還擊之。快由於有勁,無勁必不能快,吞吐之勁相等,則無留頓不收之弊,敵非但不能接,且受傷尚不知手之來路,故臨敵萬不可接人手。

放鬆是發勁的前提,極柔軟後能極堅剛,只有做到充分的放鬆,去掉全身之僵勁,才能夠發出完整一氣的彈抖勁。全身骨節鬆開肌肉鬆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抗肌的用力,使力不至於在中途被對抗肌的緊張用力而消耗減弱,使周身之力能夠在一瞬間達到著力點,也就是集全身之力於一個力點上。肌肉緊張用力的時間要短,要在發力到落點的一瞬間高度緊張,而後再迅速放鬆,發勁時肌肉緊張的時間越短,力到落點的速度就越快,威力也越大。要想打好彈抖力,關鍵是腰襠勁的配合,發勁時要轉腰釦襠,腰部旋轉,襠勁扣住,可使動作快猛迅疾,力達梢節。練習螺旋勁,要以身體中心為軸,在發勁時身體迅速向一側轉動,產生離心力。對稱發力,不至於出現發力落空而失重的現象,以保持自身的中心平衡。

衡量一個拳手發勁的質量,勁要從足下發出,勁不生於根就好象是無源之水,沒有叫的蹬地反彈,就不會有節節貫穿的推動力,也不會發出威力強大的整體勁;有腰襠的彈抖旋轉力,在放鬆的基礎上,快速的轉腰釦襠就會產生周身一體的彈抖力。有落點勁將周身之力集中發出於一個著力點,如只是周身彈抖而勁無落點,沒有穿透力,就等於華而不實,看似很厲害卻沒有殺傷力。

不少對傳統武術感興趣的人,甚至包括一些有實際練習經驗的人,由於缺乏高對抗性的實戰交流,常常容易依據想象和他們在弱對抗中的一些經驗推理結論。如太極拳的捋法可破形意拳的崩拳,就屬於這類謬識之一。

關於太極拳與形意拳在技擊上誰更有效的爭論,由來已久,太極拳的簇擁者們往往不顧事實真相,僅僅利用孫祿堂先生中年後曾深入研究太極拳的表象來說事。其實一般人只知道孫祿堂先生曾向郝為真先生請益過太極拳,而還有一個事實知者不多,就是郝為真先生讓其孫子郝少如以形意拳奠基,自幼就向孫祿堂先生學習形意拳。

為什麼呢?郝少如先生說:“祿堂老先生的發力如同炸彈爆炸,那是誰也不敢碰的,不要說去沾拿了,就是被擦上點邊兒的話,當即五臟翻滾,眼黑心悸。這種勁是太極拳裡沒有的。”

萬勇南先生曾追隨郝少如先生多年,萬先生講郝少如的劈拳打得非常好,發出的勁道十分驚人,確實得到過形意拳真傳。

劉子明先生講:“孫存周先生與人動手時極為瀟灑,他將一手插進褲兜裡,只出一隻手,一觸及對手,對手就摔了出去,無法抵禦。有時用巧勁,有時用震盪力。用巧勁時,常把對手打出三丈外,這是客氣的。用震盪力時,則打得對手一動不動地臥在地上,臉色灰白,這是給對手吃點苦頭的。當年真是所向無敵。”

同樣,孫劍雲老師也講過,當年齊公博先生在江南時與一些太極拳名家、高手切磋,齊公博先生只出崩拳,對手化不了,更擋不住,唯有拜服。

齊公博先生被認為渾身帶電,其實未必真是電,我以為這是用電來形容這種感覺,其實應是震盪力的效果。後來齊公博先生隨師北返後,尚雲祥先生聞其名,特來探訪虛實,在與齊公博先生切磋後,尚雲祥先生也承認碰不得齊公博先生。說明齊公博打出來的震盪力不在尚雲祥之下。尚雲祥擅打震盪力是有名的。當年北平一些太極拳好手與尚雲祥先生切磋,也是佔不了尚先生任何便宜。所以,一些人認為太極拳能克形意拳,此乃謬說也。

震盪力並非形意拳獨有,太極拳中的陳、楊、郝三家也有人練出此勁。如陳發科、楊澄甫、郝月如等,郝氏弟子徐哲東尤為推崇月如先生的震盪力,認為楊少侯、杜心五等所不及。

震盪力用的好,必須自虛空而出才最有威力,發力前不能有任何預示。

崩拳似箭,用時則有三種用法,一曰穿隙。二曰硬進。三曰觸打。震盪力用於觸打時最妙。

當然很多練習形意拳的人並沒有練出震盪力,他們練出的勁雖然脆也整,但力道單薄,以這種勁打崩拳,若攻擊意圖暴露的早,自然容易被捋手破掉。

練習形意拳者,需有意加強對震盪力的培養,震盪力發出來不僅是拳頭震盪,而是周身震盪。若能連續發出震盪力,則出拳如炮轟,一般人難以近身。

六合——形意拳的技術之本

形意拳對“六合”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六合”是形意拳的技術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說明“六合”是構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練形意拳的人磨礪以求的“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是為了向更高階的技法造詣進軍的基礎,而“六合”是最直接的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當然這個“六合”,不是指哲學的“天地四方謂之六合”,而是指人體的內外三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個根節、中節與梢節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謂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只有做到心動意發,氣力齊行,才算做到內三合的技法要求。但還必須與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這三者完成一體,才算做到內外六合,達到“周身完整一氣”。所謂的“三催勁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勁完整一氣,動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勁整”。

拳經所講的“七拳”,就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體用以發揮進擊作用的七處發勁的突出點,人們比作閃爍發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是利用六合整勁散發威力的七處發勁點。

尚雲祥先生在講到六合勁整、七拳發威時,又提到人體練功要練有“八面勁”,只有抓住這個技法要領,才能逐漸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實質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這一技法竅要。

炮轟一樣的形意拳出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