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菩薩造像藝術論

  • 由 閒話煙雨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13
簡介菩薩造像和佛造像的最大區別就是人與神的區別

倒坐觀音什麼意思

文:白頭翁

佛教傳入中國,起源於東漢明帝的“洛陽夢”,一夢成真。明帝劉莊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初夏一個星光燦爛的夜晚,睡在洛陽皇宮中的劉莊夢發奇想,夢見“有金人飛空而至”。《後漢書》中再無人追究劉莊為何能夢見這種奇特的科幻現象,夢應為日有所思,夢有所見;日有所聞,夢中忽現。劉莊深居皇帝禁宮何所思?何所見?又因何而夢?因為這一夢在夢後兩千年中曾改變了多少人的信仰?改變了多少人的生活?甚至改變了多少人的一生。劉莊一生無能無德,無功無績,唯此一夢,垂史二千多年。他絕非莊子所講南柯一夢,那夢乃短夢、殘夢、荒唐夢。而劉莊是實實在在作了一個近乎偉大的夢。劉莊是位追夢人,第二天上朝,把追夢、釋夢、圓夢作為國之大事朝議。

這種夢之顯靈,史上鮮述,劉莊有靈有感。眾臣所議,夢之所想集中到有仙有神自西而來,此乃夢之所示。夜夢金人是飛天自西天而來,於是才引出去西天取經。

據佛家考證,隨著佛教的傳入,佛像也隨之而來。佛像在中國傳播是由南向北,由西向東。佛像隨著寺院的建設幾乎家喻戶曉了,到南梁朝時,佛教被尊為國教,佛像已經深入到“尋常百姓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值得研究的是,現在發現最早的佛像雕塑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千年未變。可稱千佛一面,萬佛如一,圓髻方額,高鼻深目,眉眼細長,嘴唇緊閉,巨耳垂肩,身軀健碩,禢表威嚴。佛教中講三世十方有佛十萬,但未見佛有兩樣。這猶如耶穌和上帝,也彰顯宗教的偉力,凡人焉敢動其一神一態,一手一足?但菩薩非同。

菩薩造像藝術論

菩薩雕塑的變化大,歷朝歷代的審美觀都在菩薩身上有所表現。因為菩薩在善男信女中,在民間百姓中,享有很高威望,幾乎是真、善、美的化身。金有足赤,人有完人,就體現在菩薩身上,在中國數百年間,無論朝代如何更替,歲月如何變幻,菩薩在百姓心目中未變,四大菩薩,尤其是觀世音菩薩可以說家喻戶曉,老幼皆知,拜過觀音的人甚至不會少於拜過佛祖的人。

菩薩傳入中國時,還是男身,面有八撇黑鬚,據說這是在印度雕塑中的原型,但現在在印度已找不見有關菩薩在佛教傳播中是如何出現的。有一說法是釋迦牟尼圓寂後,由西天青風白雲送來一尊佛祖雕塑,從此佛像遍天下。而菩薩是佛祖的弟子,隨而學習之,隨而修行之。也有一說菩薩是跟隨達摩法師而來,為傳播佛教,分派其四大弟子云遊四方,居四大佛山,開闢四大道場,傳經頌佛,居五臺山的為文殊菩薩,居普陀山的為南海觀音菩薩,居峨眉山的為普賢菩薩,居九華山的為地藏王菩薩。菩薩是梵語,在梵語中究竟是什麼意思?從古自今未見有解釋,我去尼泊爾訪問時,曾經請教過當地學者,言為雨後七彩的菩提樹。

菩薩造像藝術論

隨著菩薩的逐漸中國化、民間化、藝術化,菩薩既是走上神壇上的佛,又是走下神壇的人,這正是菩薩的特殊文化背景。菩薩逐漸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其人格化,自然化的程序,到南北朝時,菩薩身上的威嚴莊重一步步褪化,更多的美麗、善良、可親、可愛的因素逐步加強。菩薩美,美在自然,美在迴歸,美在人情,人的性格化越來越濃,不是那一身扮妝,不是那一頭花冠,她就是一位人間的美女。

菩薩源於印度、尼泊爾,但其再創造應在中國,正像佛教中的羅漢,雖然其起源於印度,但羅漢直到南宋時期才開始走進寺院,羅漢的隊伍不斷在擴大,由最初的十八羅漢,三十六羅漢,到南宋末年,已經建有五百羅漢殿了。但中國的四大菩薩一直儼然獨立於其四大道場,數百年過去了,再未發展,這正是佛教中的菩薩文化。

菩薩造像和佛造像的最大區別就是人與神的區別。菩薩造像是毫無掩飾地把內心表現在表情上,內情外表,和諧、超脫、恬靜、安寧、自在、美好、平淡、自由、親善、美麗。有時會散閒,自逸,一腿架在坐床上,一臂立在腿上。佛造像何止萬千?但清一色一律結跏跌坐,互交二足,左上右下,威不可犯,神不可看。

河北正定有一興隆寺,寺中有一名造像,即“倒坐觀音像”,坐南向北,與大殿中的佛祖造像坐向相背,關鍵是這尊菩薩造像,是斜坐,非正襟危坐;一腿自然下垂,一腿隨意踞起,民間呼為“二郎腿”;雙手抱膝,身體微微前傾,似動非動,優雅端莊,面帶微笑,自然放鬆,似無拘無束,一點神仙勁皆無,倒像人間一美女。笑得也自在,一點不僵、不裝、不假、不傻,不像泥胎,一身的活氣,一身的靈氣。魯迅來看時,佇立良久,稱之為“東方美神”,民間喚之為“最美觀音”。

菩薩造像藝術論

我在山西博物館見到一座直立的菩薩造像,是北齊時代的,距今已1500年,雖然失去了兩手,但依然很美。兩腳赤足,裝飾很美,肚臍處有一美玉環飾,拉緊衣裙,顯得亭亭玉立,杏眼細眉條鼻合唇,下巴微突,兩足足甲清晰可見,十分寫實。依造像而論,當為北齊之美人。大同下華嚴寺有尊遼代的菩薩造像極其罕見,那是尊合十臨風觀世音造像,其難得在是其笑而露齒,徒增人間之氣。遼代的菩薩造像更趨人間世俗化,也更有親和力。

北魏時的造像更注重服飾、項圈、臂釧、瓔珞、天衣,無不逼真神奇,已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感。

北魏時期的飛天造像尤為突出。飛天在印度也是菩薩的一種化身。東漢明帝劉莊夢中的“飛空而至”,劉莊能夢見飛天,可以判斷此人極可能像唐玄宗一樣愛美人,也愛美人跳舞,自己也可能是位舞蹈家,才夢見美人舞時飄飛起來。在敦煌莫高窟第249窟即為西魏時期的代表作之一,窟內繪兩飛天,上下飛舞,上者褒衣博帶,清瘦柔弱,飛飄呈V型,下者為半身裸露,強壯有力,呈U型。我認為那兩個飛天是一男一女,早期的飛天是成雙成對,男女結伴同飛,這在中國社會被認為不雅,故以後少見。著裝、體態、姿勢有同有異,身著透明薄紗,飄帶縈迴,飛在空中,北魏的造像藝術已經達到了一個令人景仰的高峰,也對其後的菩薩造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菩薩造像藝術論

唐時代的菩薩造像趨向豐滿、豐潤、飽滿、精神,更趨向生機、活力,更注重雕塑的線條美和整體美。到宋代後,木雕造像開始流行,其雕塑藝術更加高超、成熟、精巧,尤其是宋代木雕菩薩造像突破了以往一些清規戒律的限制,追求美而不嬌,端莊、含蓄、飄逸、淡雅的藝術風格。更加講究內涵情躁,樸素無華的自然美,我認為其和宋版書畫及宋代瓷器一樣,皆為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我見到的一尊宋代的彩繪木雕觀音坐像,頭戴高花冠,身披彩帛,胸飾瓔珞,下著長裙,色彩鮮豔,右手持蓮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左手捏指,頸佩項飾,左臂佩戴臂釧,似笑非笑,豐滿自然,彎眉直鼻,秀秀手指,雙目下垂。充分體現了宋代木雕工藝的高超技藝,線條柔和,雕刀流暢,表現細膩。

宋代菩薩有許多千手千眼,四頭十六面的造像,為彰顯觀音菩薩的“偉大”,南京雞鳴寺中有大悲殿,因觀世音的佛號為大悲菩薩,救全國有數不清的大悲殿,專供觀世音。此大悲殿中供著四尊神態安祥的大悲觀音,亦稱千手觀音。殿柱上有幅名聯:“隨處化身不生不滅,尋聲救苦大慈大悲。”後壁供有32尊觀世音菩薩化身浮雕彩像,兩側和前壁供有84尊觀世音化身仿瓷塑像。但就其美倒不如單一的造像,走下神壇的造像。

菩薩造像藝術論

在山西太原東崗村妙覺寺出土的一尊元代“自在觀音”造像,此觀音非彼觀音,此觀音造像為一中年婦女形象,實為罕見,為何要造此像不得而知,中年婦女形象似乎是第一次以觀音菩薩的形象出現,其中的原因必有所託,因此這尊造像也極難得。

這尊元代的“自在觀音”造像通體貼金,髮式前後分髻,胸佩瓔珞,肩披長巾,腰束抱腹,下著長裙,隨體起伏,右臂擱在屈起的右膝上,左手扶撐在座上,盤腿而坐,神情恬靜,自在安祥。其柔軟的絲綢衣裙能讓人感覺出衣質華貴,又隱約能顯出其身姿豐美的輪廓。是元代雕塑的佳品,也是元代菩薩造像的精典之作。

製作菩薩造像也可能有潛規則,時代不同,要素不同,我注意到,明代的菩薩造像都是雙眼皮的,到了清朝雙眼皮的菩薩造像就難找到,一般皆為單眼皮,這可能和時代的審美觀有關係,北魏的菩薩就清瘦,到了唐朝菩薩就豐滿圓潤。

2002年國家文物局利用“國家重點文物徵集專項經費”從海外購回一尊明代的三彩菩薩坐像。這尊造像頭上戴的,身上穿的,胸前佩的皆真寶,非金即玉,非瑪瑙即寶石,貴重是貴重了,但遠看近看卻缺少一種靈氣,一種美感,其珍貴是因三彩的菩薩世上少見。

菩薩造像藝術論

明朝的菩薩造像,多追求千手千眼,四首八面,因此失去自然美,雕塑無生氣,無風格,多顯呆板,人物比例也多有失調。

唯一提及的是明代和尚石叟建造的銅觀音像,打造得有感有情,莊重嫻雅,極富神韻。

菩薩造像學問很深,即神秘又直白,即是佛教之神,又是藝術造像,合十求拜時,是菩薩;信手平託時,又是造像;有的名作的確真美,但誰能說清楚菩薩造像這門學問呢?

菩薩造像藝術論

菩薩造像藝術論

白頭翁新作《歷史的氣質》,全書收錄其近期創作的歷史散文40餘篇。

讀史使人明智,這就是歷史的氣質。不同的歷史故事,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獨特氣質。《歷史的氣質》視野感十分鮮明,思想深邃,故事細膩,激情澎湃,異彩紛呈,讀之酣暢淋漓,使人既有歷史的現場感,又洋溢著家國之思、民族之情,令人愛不釋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