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 由 含章園 發表于 武術
  • 2022-01-04
簡介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太輕浮了

不倒翁的重心在哪裡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六章,意思是,沉穩為輕率之本,沉靜為躁動之根。

曾仕強先生解讀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跟輕是相對的,靜跟躁也是相對的。它們是互相比較的,只是程度上有差別,但不是絕對的。

重,是往下沉的東西。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很穩重。而輕,是浮上去的東西。我們常常說這個人太輕浮了。但是老子的意思,並不是說重是輕的根本。而是說,你重,才可以應用輕;你輕,就很難去應用重。

比如,一個很重的東西,要把一個很輕的東西吊起來,吊多高都可以。一個很輕的東西,去吊那個重的東西,怎麼可能呢?自己反而被它搞倒了。重,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很有德、很穩重。而輕,是代表一個人失德,我們叫作失態,叫作失禮。

中國人跟外國人的不同在哪裡?外國人不管什麼情況,愛笑就笑。而中國人則要看場合適不適合笑,就算可以笑,也不能笑得很大聲。

所以我們常常覺得,好像中國人比較保守。實際上不是,我們是比較內斂。再看看現在的中國人,比哪個國家保守呢?反倒是失去了內斂的功夫以後,比誰都糟糕。

“重為輕根”,

重是輕的根本。一個人學會了穩重以後,偶爾放鬆一下、輕鬆一下,還不至於失態。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沒有場合、物件、時辰的觀念,愛怎麼樣就怎麼樣,那他一輩子都會很辛苦。別人看他很奇怪,他自己也覺得很痛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靜為躁君”,

“靜”就是安靜,“躁”就是急躁。只是說急躁,大家可能很難去想象是哪種狀態。去野外看一看放風箏就好理解了。如果風箏斷了線,就穩不住,不知道會飛到哪裡去。在人,就叫作不安。急躁的人,是安靜不下來的。心裡頭七上八下,眼睛東張西望,滿腦子都在想來想去,手腳無措。

“君”

,在這裡指的是一股能夠約束的力量。安靜對於急躁來講,是有控制力量的。急躁控制不了安靜,安靜控制得了急躁。所以,一

個人平常要養成穩重,養成安靜的習慣,這樣才能隨時有爆發力。這樣的人才叫作可靜可動,才是我們所需要的正常的人。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傅佩榮先生解讀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簡單來說,“重”與“輕”相對,就是你不要輕舉。“躁”就是躁動,“靜”就是主宰,躁動是發展在外,就是不要妄動。這簡單的兩句話,提醒我們不要輕舉妄動。

說到“重”與“輕”,有一種玩具叫做不倒翁,不倒翁為什麼不倒呢?因為它的重心在底下,重心很低,上面比較輕,再怎麼樣動都無所謂。

“靜”是“躁”的主宰,“躁”就是躁動。能動未必能靜,能靜的話,動起來才有它的力量,我們常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在老子思想裡,所謂的重是輕的根本,“重”包括了穩重、厚重、沉著、謹慎的意思。

靜是動的主宰,

“靜”就有安靜、靜止、無為、超然的意思。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南懷瑾先生解讀

重是輕的根源。靜是躁的主宰。重和輕,靜和躁,都是相對兩種現象。重和輕,是物理現象的相對。靜和躁,是生態現象的相對。但從原文文字上看來,老子是側重“重”和“靜”的重要,只偏向一頭,而舍置它相互影響的關係。

正如我們現代,有了科學知識以後,知道物質的重量,是受萬有引力——地心吸力的作用而來。倘使物質脫離了地心吸力,在太空中,便會失去重心的作用,都是飄浮自在,輕便優遊的。我們人生的肉體生命,也是如此。所以心思高飛遠舉,但肉體的生命,脫離不了萬有引力的作用,仍在原地不動,即使盡量鍛鍊體能,也只有相當的限度,不能達到想象的自由。

從道家仙道修養的理論來講,對於這裡所用的“重”字,可以牽強作為重厚沉靜的意義來解釋,如第三章所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的理論配合。後世有合儒道兩家的修養原理,概括其扼要,而以“沉潛靜定”作為修道的根基的,也可以說,是完全相合的。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