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太極拳的轉關如何突破

  • 由 太極釣魚和口哨 發表于 武術
  • 2021-05-06
簡介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三級功夫,雙手到達與肩同高的水平,身體下沉使雙手的移動軌跡在空間畫了一個希臘字幕“阿爾法”(α)形狀,這樣整個轉關顯得格外圓滑平順,此為第二個型別

抱頭推山怎麼用

完全領會太極拳的轉關之前,必須已經掌握了太極拳的身體放鬆、中正、開合、上下對拉、虛領頂勁、下盤穩固等太極拳基本要求,對以上要領有較深的瞭解,並且有一部分功夫上身,即不需要外人提醒,太極拳執行中自覺遵守以上要領,再學習太極拳的轉關就會容易掌握。沒有以上要領的功夫上身,學習轉關是做知識儲備,為以後鍛鍊找準方向。

轉關按方向分為兩大類,一,上下方向為主的轉關,二,水平方向為主的轉關。

口訣是:上下轉關靠轉圈,水平轉關靠下沉。

太極拳的轉關要看手,手是內勁的外在表現。本文更多透過描述手的變化為轉關的身法指引。

按照雙手方向,分為兩種,一,雙手同向型別的轉關,二,雙手異向型別的轉關。

口訣是:雙手同向靠貫穿,雙手異向要對抻。

以下將分別講述這四種他們互相結合出現的各種轉關。

上下方向轉關雙手同向

按字面理解既可,就是轉關的前後動作基本與身體站立方向一致且雙手同一個方向。如起勢結束之後的金剛搗碓第一個動作,雙手向左前方棚出,就是上下方向轉關雙手同向。要領是腹部做一個立圓帶動手部動作,按照功夫深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一二級功夫,雙手在起勢結束之後略微一沉,即可左前方棚出,手部的動作軌跡,在腹部形成一個向下的銳角,此為第一種型別。此型別屬於學習初階段,是我要指導的轉關。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三級功夫雙手在小腹前隨著腹部的立圓動作也畫一個圓再向左前方棚出,這就是正確的轉關方式,要比前一個型別圓潤,此為第二種型別。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四級第五級的功夫,在起勢結束之後,雙手不動,腹部畫從小到大的順時針圓,軌跡類似蝸牛殼的漩渦狀,從外人的角度看,好像雙手在相對軀幹畫圓一樣,此為第三種類型。腹部圍繞丹田由小到大的螺旋立圓使雙手成為左前方棚出的依據,這也是陳發科老先生的本意。晚生們模仿了外形,突出新架一路的手腕摺疊,實在是東施效顰。

水平移動轉關雙手同向按字面理解即可,轉關之中雙手水平方向向左或右移動,且雙手同向。金剛搗碓雙手向左前方棚出之後該向右移動,屬於本型別轉關。按照口訣左右轉關靠下沉。因上一個動作是向上棚出,下一個動作是向右移動,出現了一個太極拳裡最重要的轉關環節。按照功夫深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一二級功夫,向上之後直接右轉,使雙手移動軌跡在身體左前方形成一個刀尖狀,此為初級階段,為第一種型別,這種型別的轉關不算好手。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三級功夫,雙手到達與肩同高的水平,身體下沉使雙手的移動軌跡在空間畫了一個希臘字幕“阿爾法”(α)形狀,這樣整個轉關顯得格外圓滑平順,此為第二個型別。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四五級功夫,雙手在空間形成失重狀態,這是太極拳創始人重要理論突破,填補了世界空白。雙手在向左前方棚出,隨著越來越接近標準高度,向左前方棚出的意念提示要轉關,人體屏住呼吸,內氣逐漸縮減,幾乎不再用力,僅僅依靠前幾秒力量的慣性使雙手依然慢慢向上。身體重心開始緩慢下沉,雙手停滯在空中,隨身體下沉,明顯感到雙手處於失重狀態。趙國仁大師在教初學者強調坐腕下沉,是對失重的通俗描述。雙手在人體創造的失重狀態下完成方向的改變。此為第三種類型。此處有一點補充,第四級與第五級在該型別的轉關處依然有區別,對於初學者來說以上要領是夠用的。第四級與第五級的區別主要是第四級靠身體的動作,第五級靠丹田的轉動。

學習領會《太極拳魏氏分級法》對您提高太極拳的水平極為有益,請認真參詳。

作為左右移動轉關雙手同向的一些補充:太極拳每個招式結束之後都應該放鬆下沉,達到書裡說的:四肢百骸皆靜。在實際操作中,做好左右移動的轉關,每一次都會有“四肢百骸皆靜”的感覺,這樣每打一遍拳會聚集更多的內氣,使太極拳進步飛快。失重的感覺是過去的老電梯,向下走的時候,一啟動就是高速,人會有瞬間腳離地感覺。或者坐老式737飛機,飛機起飛後幾百米高速度有一次換擋,人會有短暫的失落感。在那短短的時間內,大腦一片空白。

本型別轉關首先讓雙手體會失重感覺,積累了足夠訓練量之後,人體也會有類似感覺。

太極拳的轉關如何突破

請參考拙作《一本正經說太極拳起源》中講述人類如何獲得失重的感覺並把它記錄下來成為太極拳的雛形,對於做好轉關很有益處。

以上兩種型別都是雙手同一個方向,在雙手執行中靠腰、胸、肩的帶動,節節貫穿同步執行,雙手之間距離基本固定,執行速度一致。這類雙手同向的動作在陳氏太極拳老架一路中並不多,散在第一個金剛搗碓和拗步,撇身拳,雙推手,護心拳,小擒打,抱頭推山,雙推手,前招後招,擺腳跌岔,六封四閉等招式中。

上下方向轉關雙手異向

按照字面理解即可,既然是上下異向,一定是上下形成對拉勁。比較明顯的動作是金雞獨立,擺腳跌岔之後上步開始轉關,左手向下按,右手向上舉,左手下按的依據是身體重心下沉,隨著重心下沉左手下按。右手上舉的依據是身體的螺旋纏絲,即口訣說的上下轉關靠轉圈。因重心下沉一般是畫水平圓,從眼向下看的角度,腹部畫一個順時針圓,右手隨著身體的轉動,手掌向上,手指向前逐漸過渡到手指向後。此上下對拉之力在最大化的同時,右手隨重力加速度下落,帶動右腳震腳,這個過程中,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一二級的功夫較難體會到人體脊椎骨節節拔開的感覺。第三級可以感到脊椎的拔開,甚至可以聽到脊椎小關節拔開的輕微響動。第四五級功夫,脊椎骨已經完全鬆開,隨著身體的轉動,如甩鞭一樣傳遞力量到勢能最大化。

水平移動轉關雙手異向

水平方向移動雙手異向轉關按照口訣由下沉和拉抻之力決定,在水平方向產生力量方向的轉換,此為太極拳轉關第二大重要的轉關環節。要領較為複雜。代表性的動作是倒卷肱的轉關。上一節說到上下轉關是重心下沉與螺旋上升的對拉力。水平雙手異向轉關為重心單向移動與另半個身體的反向棚勁產生的對拉力,按照此對拉力的大小感受,與身法的協調,可以分為三個型別。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一二級的功夫,身體拉開是肌肉拉抻,隨即放鬆產生向心力雙手內合完成轉關,此為一種型別,應該加速學習本指導。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三級功夫,則在轉關處產生了質的變化。第三級功夫的習練者很明確地用移動重心帶動手的移動,注意此時手與軀幹之間無明顯位移,靠軀幹的移動帶動手在空間的移動。軀幹停止移動,手靠慣性會減速移動。舉例來說,軀幹是高鐵,手是乘客,在高鐵高速移動時候,乘客也在高速移動。如果高鐵減速,乘客依然有向前的動能。另一隻與重心移動方向相反的手呢?依靠人體的棚勁反向移動,此棚勁和手的關係與高鐵與乘客的關係一樣。也就是說身體兩個方向運動,手在兩個方向上拉開,此拉開與第一種型別的拉開不是一個概念,是靠身法帶動的拉開,應該更輕靈,更放鬆。在手達到的最遠處,重心下沉,兩手產生瞬間失重,完成轉關。即轉關時候,雙手既失速又失重,在拉抻的反作用下達成轉關。此為第二種型別。參照《太極拳魏氏分級法》第四級的功法,太極拳習練者掌握的要領與第三級一樣,區別在於身法與手部動作的節奏,第四級手與身法幾乎同步。這是第三種類型。第三級有明顯的身法與手移動的前後節奏差別。雙手異向水平移動轉關代表動作是倒卷肱,其他招式裡廣泛散佈。在練拳時候需要細心體會。

寫完以上四種轉關,心裡感到非常欣慰。終於把個人的體會用文字表達出來可以與同好們交流了。

還有些轉關沒有覆蓋到,比如發力之後的轉關還沒有涉及,以後再補充吧。同時應該注意到陳氏太極拳的轉關每處與每處都有區別,很難一一歸類描述,這可能就是陳氏太極拳的迷人之處吧。

完全落實這些轉關處,每打一遍老架一路需要時間25分鐘,而人很難完全注意力集中這麼久,尤其在發力之後,動作一快就忘掉了這些轉關的細節,恢復到過去的老習慣中去了,只能在習練中逐步去增加細節。這也是從陳氏太極拳吸引人的地方。每一遍拳都有遺憾,每一遍拳都有進步。

本文提到的口訣是我自己編的,不押韻,湊合看吧!

太極拳的轉關如何突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