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 由 網裳風遇 發表于 武術
  • 2021-12-05
簡介陳長興把蔣發拳術傳授給了楊露禪,楊家拳就有了“簸箕式”的招式、王蘭亭的“六十四式太極拳”,還有李瑞東的“古傳太極拳十三勢”

倒攆猴是什麼意思

一提到“武當太極拳”,經常冒出個人恨恨的說“武當無太極”。

其實,目前連“太極拳的發源”都難以查證。

太極拳,以楊露禪、武禹襄為確切的歷史分水嶺,往前追尋,就是陳長興、陳清平、蔣發等。

在此,以楊露禪為切入點:“陳長興是蔣發的弟子”。

那麼,楊露禪傳授弟子什麼拳?陳長興傳授楊露禪什麼拳?蔣發傳授陳長興了什麼拳?如今的太極拳式之間還有什麼關聯的痕跡?

然後,武當太極拳來自哪兒?

目前,雖然沒有確切答案,但

可從兩方面去闡述,去

推測

(1)在武禹襄楊露禪之前,沒有太極拳,

武當也沒有太極拳;

(2)在武禹襄楊露禪之前,傳有太極拳,

武當本就有太極拳。

下面進行分別闡述。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武術與太極

一、在武禹襄楊露禪之前,沒有太極拳,武當也沒有太極拳

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武當無拳”,太極拳是由楊氏太極拳的傳人,將拳傳至武當山的。

眾所周知,太極拳始於武禹襄、楊露禪,命名緣於《王宗嶽太極拳論》。

按照史料《清史稿·卷五O五·列傳二九二·藝術四》記載:“內家者起於宋武當道士張三丰,其法以靜制動,應手即僕。與少林之主於搏人者異。故別少林為外家。其後流傳於秦晉間,王宗嶽最著……。清中葉河北有太極拳,雲其法出於山西王宗嶽,其法式論解與百家之言相出入。至清末傳習頗眾雲。”

此史書的作者是趙而巽,是經歷同治、光緒、宣統三朝的元老。

這段記載,這麼理解

——-內家拳是由宋朝武當道士張三丰傳授而來,而內家拳中的太極拳,是由清朝中葉的王宗嶽的拳理而來。可見,王宗嶽寫是太極理論,楊露禪、武禹襄由此而創編出了“太極拳”。當時並沒有姓氏區別,都叫“太極拳”。

按照“誰開創,誰就是創始人”的原則,那麼,太極拳的創始人就是------武禹襄、楊露禪。

比如:跆拳道、空手道的創始人,會是某種拳術的祖師嗎?不是,而是開創這一武術學派的人。

為什麼將武禹襄放在楊露禪呢?因為有一種說法————有“專家”認為《王宗嶽太極拳論》是武禹襄編寫的,即武禹襄就是王宗嶽。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河北廣府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

為什麼這裡稱為“武術學派”呢?因為武術拳法,是有指導思想的,就像儒家、墨家等學派。拳法門派也是一種指導思想下的學派之分。或曰:企業文化。。。不,拳術文化,武術泛文化中的各家信奉之分。

因此,當時以指導思想是《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拳種,就是“太極拳學派”。

如此,陳長興、陳清平是太極拳的奠基人,但 ,當時趙堡的武術還不是太極拳,陳家溝的拳術也不是太極拳。

陳拳有“通背總歌”,因防禦或走鏢,而偏於剛猛,正符合習武之需;趙堡留《太極秘術》,因修道或養生,而偏於丹功,也符合道家之意。

那麼,《王宗嶽太極拳論》講的是……王宗嶽用太極理論解釋的其他拳,比如“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的理論中就有“太極陰陽”,還有“內丹外丹”的說法————”天真一之氣也,文練之則為內丹,武練之則為外丹……人自有生以來,稟先天之神以化氣,積氣以化精,當男子以先天之精初凝于丹田、衝脈、帶脈之中,前對臍,後對腎。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後,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稱天樞,號命門。即所謂

太極是也。真陰真陽,俱存此中

”。

這其中的“命門、太極”,不正符合“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麼?

可知,

心意六合拳

道家

功法有著一定的關係。道家有《

守洞塵技

》,名為“九轉還陽功”,是道教南宗嫡傳一脈;武當太乙神劍門拳譜也有云:“先有太和,後有武當,成於真武,傳於三豐,

六合神拳

,謂之內家”。傳說,心意拳與岳飛有關係,而武當太乙神劍門的字拳也與岳家拳有關係。

洛陽馬興支心意拳,河南買壯圖支心意拳,及山西戴隆邦支心意拳,其中不少動作與十三勢軟手相似。

明嘉靖年間,通背拳一代宗師董成,在傳許氏一系的通背拳中,“柔拳”四十九勢、許氏通背長拳108勢的動作名稱,近半是太極拳的動作名稱,與周淮穎譜中的招式有所不同。

據顏紫元的文章,“竹林古拳”有二路通背,招式名稱有“金剛大搗硾”、“金剛大搗鈴”(疑似心意拳中的“金雞抖翎”)

等。

話說……下面的故事,請各太極拳派挺住,因為不是目前的流行說法。

話說,明朝末年,河南

竹林古拳二路通臂

拳、

董成的通背拳

皆傳入千載寺太極宮,經過曾“

戚家倭”的拳師改編,呈現出一套“戚氏長拳版”

無極通背纏拳

。有山西

王林楨

(1525-1606),習道家功法,包括

太極煉丹功、心意拳

等,與太極宮道長相熟,交流武藝,於是,心意與通背融合出了一種

“十三勢軟手”

,類似六合通背拳,可作為練習六合槍的輔助功法。

蔣發

與其他

趙堡、陳溝

等地人常去千載寺學拳(有人還做了的習武筆記,由於文化水平所限,寫有不少的錯別字)。1596年,蔣發拜師王林楨,學藝七年,精習十三勢軟手、通背纏拳、八門五步功等道家武藝;後來,傳授給了

邢喜懷

義溝村《王堡槍譜》後附有“拳術十三勢身法”

,第一勢就是“金鋼三道對”。而,趙堡拳有“金剛三大對”。

1638年隨李際遇在登封起義,後在開封普濟寺為僧人創編“鬼扯攢”拳法(由山西定襄宋本意傳入山西);

1647年

,李際遇被“王道士案”牽連,蔣發匿名逃入陳家溝,傳授村民通背纏拳,以炮錘為主,便於防匪。

陳溝

到了

陳長興

這一代。秋收後的一天,陳長興率子侄徒弟等在場上練拳,這時聽見圍觀人群中,有人失聲哈哈笑了一聲,那禿頭的人自知失禮,轉身急走,陳長興在後邊就追,伸手在那個人肩頭一抓,那人一回頭,陳就跌出去摔倒在地。此人是西安開豆腐房的“

蔣疤

”,因回河南探母而路經此地。後來陳長興拜師蔣疤。蔣疤先教他練些輕鬆的功夫,慢慢地身上不僵硬了,才教他練拳法。

“蔣疤”出自《陳長興序》:“餘自總角之年每於讀書之暇即從師學習武術。夫拳勇一道真傳甚稀,唯吾師蔣先生為王宗嶽門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悟修之真傳。先生姓蔣名發字元龍,乃吾鄉之人。幼時因出天花為悶痘而死,棄之於野外。被狼將頭皮咬破其一痛而蘇,一聲哭喊將狼驚走。適鄰人由此經過,聞其聲甚雄,視之知為蔣家之子,遂抱之送歸其家。但其痘皆出滿,從此痊癒。惟頭皮成一大疤,故後人皆稱之為蔣疤頭,名滿海內,凡拳勇者無不拜服。”

蔣疤所傳拳術(原始的太極拳術),含“

簸箕式

”等招勢套路,還有那套楊露禪傳給王蘭亭的“王道長六十四式”,其招式含有明顯的將“八門五步十三勢手法”融入戚家拳的痕跡。蔣疤學有道家南派功法,為溫州陳州同所傳,在北方時稱“溫州蔣派”。那位陳州同文筆好,曾在陝西長安等地府衙任文案多年。

趙堡,

漸將“十三勢軟手”演變為內家拳“十三式”。

陳清平

,幼從

張彥

學拳,19歲便小有名氣,約1822年又學了

陳有本

的通背纏拳(炮錘),他家境富有,除經營商,還開辦了武館,廣開武術視野,在

1825年

收了和兆元為徒。

那時,

楊露禪

(1799-1872)從師陳長興,有外家拳功底,學了“八門五步十三勢功”(即如今的

李派太極古傳太極十三勢

)、通背纏拳、六十四式綿拳等拳技。第三次下河南,聞聽陳清平技藝高超,去趙堡拜訪,切磋交流甚歡。陳清平運用趙堡的內家拳理,不斷為楊露禪釋疑解惑,形成了近代太極拳之基礎理論,遂有“得拳理於趙堡”之言。

楊露禪在《楊氏太極拳序》中有述:學拳術於陳家溝陳長興,得拳理於趙堡鎮陳清平。

《太極拳之源起》

李瑞東的回憶王蘭亭“代師授拳”的經過: 自光緒初李得武備真傳,從先師兄王蘭亭學太極十三式工夫一載有餘,僅學會六十四式拳架

……後又授我八式五步八

法並單練、雙練、單行、雙行、單操、雙操、單殺、雙殺各層工夫……溫州蔣派真傳蒙陳恩師盡付之於我矣“。

楊露禪到北京,先在京西富戶“小府張宅”(天義順醬院東家)任教,在1854年左右,到旗營充當武術教習。

(附註:楊露禪的次子班侯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三子健侯生於道光十九年(1839)。他的長子鳳侯生年已不可考,按班侯、健侯的年齡差來推算,鳳侯約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楊祿禪從小生活在陳家溝,壯年返籍後才娶妻生子,根據鳳侯的生年,楊祿禪返回永年的時間大約在道光十二、三年,就是1833年左右。

出版於1923年的《近今北方健者傳》中記述“楊由河南歸,述之武禹襄,武至河南值陳清平病”。這段意思,楊露禪第三次下河南,約1847年前後,陳長興已老邁或在北京鏢局,就去趙堡請教陳清平。

陳長興(1771-1853)晚年,與子陳耕耘加盟北京“得勝鏢局”。)

武禹襄“素聞懷慶府趙堡鎮有陳姓名清平者精於是技”,1853年前後,訪趙堡陳清平,究理學拳月餘,豁然大悟,並偶得《王宗嶽太極拳論》,復抄一份給楊露禪。於是,二人按照《王宗嶽太極拳論》比照參悟。

武澄清的《打手論》是太極拳史上最早的一篇描述打手(推手)形式和如何練習的文章。武澄清沒有到過趙堡和陳家溝,他這種“老三著”的推手方式,應得於乃弟武禹襄和鄉友楊祿禪。內容上肢為摟、按、肘,下肢為活步進退,進為弓步,退為僕步,與現在流行的推手稍異。

從“老三著”的內容看,可能早期太極推手是受到纏槍(即後來的粘杆)的啟示而逐漸形成的。據考陳溝“文修堂”抄本中有若干頁為槍法圖勢,其《附記》雲:“此槍法圖,系汜水縣禹家槍漏鑽(可能為“流傳”之誤寫),系張飛神至(疑為“槍’字之誤寫)傳禹家。”徐哲東先生在《太極拳考信錄》中說:“禹家當是禹讓家。萇乃周曾學技於禹讓。”所云張飛神槍即“文修堂”本中之“桓候張翼德四槍”,其內容與清末李亦畬“老三本”中太極四杆相同。禹讓的生卒年月不可考,其徒萇乃周生於雍正二年(1724),據此可知禹讓當生活於康、雍、乾之時。其槍法傳入陳溝當在雍正、乾隆年間。由四槍衍化的早期太極推手之時間,當更晚一些。

1928年,陳照丕、陳發科在北京教拳,其推手只有順步推手一種,喜用招、用力,不同於楊家太極拳。

武禹襄在鑽研蔣發拳術與趙堡拳術拳理的基礎上,透過自身練拳體會,融匯貫通,編制“十三勢架”,根據自己切身感受太極拳後的體悟,先後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式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傳世經典。

在北京教拳的楊露禪,同樣專心研拳,據說,還拜訪過白雲觀的道長,交流請教,之後,融合所學,完成太極拳理論體系,總結為《楊家老譜三十二目》傳於後世。

至此,近代太極拳,始於武禹襄、楊露禪!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河北廣府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

***這一部分的概述:

明朝末年,王林楨與千載寺太極宮道長,編出“十三勢軟手”,可作為六合槍的輔助訓練;

蔣發拜師王林楨,習練通背纏拳、八門五步功等道家功法,傳邢喜懷,後來形成趙堡“十三式”丹功拳;

1647年後,蔣發逃入陳溝,教當地村民通背拳,後人記錄並增編出陳家溝的拳械譜。

至陳長興,拜師蔣疤,學練含“簸箕式”的綿拳,傳於楊露禪;而後,又融合通背纏拳,創編出一路、二路拳(即陳式太極拳,始於陳長興)。

楊露禪、武禹襄得到拳理拳論,歷經磨練體驗,融合所學,就創編出了技驚武壇的“太極拳”。

關於武當太極拳的來源說法---

有人說是在八十年代王海洲傳到武當山的

。王海洲,生於1945年,武當山武當拳法研究會顧問,趙堡鄉太極拳總教練。八十年代……而,1932年萬籟聲出版了《張三丰原式太極拳》一書,據說是劉德寬到趙鑫洲再到萬籟聲,練的是六合拳法體系架構,其中就有張三丰太極拳;1934年,出版《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其中有太極拳72路圖勢。

有人說是傅建秋傳到武當的

。據傅建秋後人王久明的記述,1929年,傅劍秋往武當山拜訪,到了湖北武當山紫霄宮後,受到徐本善道總熱情禮待;徐本善號偉樵,武當山道總,清光緒皇帝封其為“乾乙真人”,清代武林高手;二人切磋拳術,談經論武,傅建秋和徐本善換藝,把形意拳傳授在了武當山;1934年,傅劍秋在杭州結識了楊澄甫的門人牛春明,相互學習,傅從牛學到了楊氏太極拳。傅劍秋在江南長達十八年,1954年,傅劍秋與世長辭。

傅建秋、王海洲,應該來不及編撰武當太極拳。並且————在

清朝光緒末年

,由武當山雲遊道士培元塵將“武當隱仙羽化

猶龍派太極拳

”傳給了北京的司星三

;清同治年間

,楊祿禪先生在京教拳,有一旗人夏桂勳從祿禪師學拳數載,在河南敗給了李六如,方知李六如所練為”

金陵太極功

“。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武當山武術與太極拳

二、在武禹襄楊露禪之前,傳有太極拳,武當本就有太極拳。

從這段歷史講起————1980年,當時是“武當無拳”的論調,在山西太原舉辦的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中,金子弢(1904-1985)表演了“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且,還拳武當山。金子弢是在1929年武當山隨李合林學此拳,一直秘練不傳,直至1980年才公開表演。

之前,沒人知道“太乙五行拳”,就像沒人知道猶龍派太極拳、金陵太極功一樣,因為有的拳法傳承不多,以致世人不知,所以,就有了武當存在“原始太極拳”的可能性。

張三丰主張“內藥是精,外藥是炁”。內藥是自身元氣,調理自身的生理機能與精神狀態;外藥是太虛之元炁,氣機遍佈周身,改變自身體質。在《太極煉丹秘訣》中,應該就有太極煉丹動功,比如“八卦五行十三勢”(而今的李派古傳八門五步十三勢)。

在楊氏太極拳的所傳招式中,有“簸箕式”,在“三世七太極拳”中,有“推碾式”等,這應該是原生態的太極拳功法。

楊少侯所傳255式太極拳架(“小快式”):

[第一節](33式)

1、預備式 2、起勢 3、攬雀尾 4、左三環套月 5、右勢 6、左勢 7、右三環套月 8、右穿掌 9、車輪擠 10、弓步按 11、橫三環套月 12、單鞭 13、提手上勢 14、

左顧右盼中定

15、單亮翅 16、雙亮翅 17、白鶴亮翅 18、連珠陰陽掌 19、左摟膝拗步 20、手揮琵琶 21、左顧右盼中定 22、託捋左摟膝拗步

23、託捋右摟膝拗步 24、左右叉子手 25、手揮琵琶26、左顧右盼中定

27、左摟膝 28、射雁勢 29、左搬攔捶 30、右搬攔捶31、託捋搬攔捶

32、如封似閉 33、十字手

第六節(29式)

141、右玉女穿梭 142、下穿梭 143、翻身捋

144、

簸箕掌

145、轆轤勢 146、左玉女穿梭

147、下穿梭 148、翻身捋 149、

簸箕掌

150、轆轤勢 151、右玉女穿梭 152、下穿梭

153、翻身捋 154、簸箕掌 155、轆轤勢

156、左玉女穿梭 157、下穿梭 158、翻身

159、簸箕掌 160、轆轤勢

161、左三環套月

162、右挒勢 163。、左挒勢 164、右挒三環套月

165、穿掌捋 166、車輪擠 167、弓步按

168、橫三環套月 169、單鞭

楊振銘傳楊氏太極長拳:

1、四正四隅 2、堋履擠按 3、雲手 4、左摟膝拗步5、手揮琵琶6、彎弓射月7、上步搬攔捶 8、

簸箕式

9、十字手 10、抱虎歸山

崔毅士傳楊氏太極長拳:

1、預備勢 2、太極起勢 3、雙按4、活步左棚履擠 5、活步右攬雀尾 6、左雲手 7、左摟膝拗步 8、左手揮琵琶 9、左摟膝拗步 10、右摟膝拗步

11、右手揮琵琶 12、右摟膝拗步 13、左摟膝拗步 14、左手揮琵琶

15、活步左搬攔捶? 16、活步右搬攔捶 17、

簸箕勢

18、雙託掌

19、十字手20、活步右抱虎歸山

楊班候所傳楊式炮捶(李萬成傳):

四路炮捶 1、預備勢2、起勢3、雙栽捶4、飛仙掌5、飛仙捶

6、撩挎捶 7、大鵬展翅8、童子抱球9、收式

十三路炮捶1、預備勢2、金剛搗碓3、前打白蛇吐信4、後打老龍翻身5、左打鳳凰展翅6、右打

金雞抖翎

7、上打插花蓋頂8、下打枯樹盤根9、收式

“三世七”太極拳有:

四正、四隅、雲手、彎弓射雁、揮琵琶、進搬攔、

簸箕式

、鳳凰展翅、雀起尾、單鞭、上提手、倒攆猴頭、

擺蓮轉身、

推碾

等招式。

古代的少林寺、武當道觀是有田產的。元代著名道士張守清率徒墾田數百頃,1922年,徐本善組織統計《太和山全山道士數目及現領田產一覽表》,其中田產三千二百四十畝。

在記載和傳聞中,更有張三丰賣豆腐、蔣發賣豆腐之說。

武當山凍豆腐: 坊間流傳,武當山的凍豆腐是著名道人張三丰首創的。

山東即墨也有個說法: 一個名為張三丰以做豆腐為生的老百姓,以柔克剛的功夫十分了得,較起勁來如棉裹鐵。

蔣發與陳長興: 有陳家溝傳聞,陳長興拜師蔣發,據說蔣發在陝西西安開豆腐房時,跟西安一位姓王的老師學的。這位王老師就是王宗(王宗嶽)的後人。

如此,太極拳功中有“簸箕式”、“推碾式”不足為奇。既是修行,也是功法。

那時,道家沒有專門的太極門,丹功修煉也是隨緣傳承。

話說,“八門五步十三勢”、原始太極“人元丹法”(先外藥,後內藥)傳入民間武技拳派。明朝戚繼光的時期,已有心意拳、六合槍、通背拳等武術流傳。唐順之(1507年——1560年)就寫有“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道人練武的詩句。

明朝王林楨,可以是王宗嶽,就像——-傅劍秋,原名長榮,傅劍秋是傳藝江南時的名字。

據傳,陳長興授楊祿禪以拳譜,其中有一篇題為《明王宗嶽太極拳論》1(見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1934版之附錄)。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道家丹功與民間武術

話說,這位道家心意拳門的

王宗嶽

,學到了“八門五步十三勢”與原始太極外丹動功,後來受到了戚家拳影響,先初步融編成了“道家六十四式綿拳”等套路,傳於

蔣發

,蔣發傳

邢喜懷

。同時,王宗嶽與千載寺太極宮道長交流武藝,形成了進一步改編的“十三勢軟手”,還形成了不同版本,其中一種版本,也傳授到趙堡。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蔣發與趙堡太極拳傳人

在趙堡的

陳敬柏

(1653——1738)學到了蔣發的拳法體系,他在趙堡鎮開設武館傳拳法,學員中有

陳繼夏(陳長興的爺爺)

此時的陳家溝,流行無極通背纏拳,拳譜中沒有“簸箕式”等招式名稱,所以並不是原生態太極拳。

陳溝記載,陳繼夏平日以給人磨面為生,常借推磨練內勁。由此而見,陳繼夏是在練太極功法。

陳溝所述,恰接趙堡的說法:陳敬伯為趙堡太極拳第四代傳人,為發展太極拳技藝,在趙堡開設武館授太極拳廣收門徒,其中有陳家溝陳繼夏。

據說,楊氏太極拳“簸箕式”,類似南少林的“雙化雙枝”,在

南少林,這個動作的攻防意義不是打架用的。而是訓練內勁,內功的。

陳繼夏傳陳秉旺傳

陳長興

,告知“這是蔣發所傳的拳術”。陳長興把蔣發拳術傳授給了

楊露禪

,楊家拳就有了“簸箕式”的招式、王蘭亭的“六十四式太極拳”,還有李瑞東的“古傳太極拳十三勢”。

《李瑞東自序》——-蘭亭答曰:“系廣平府楊老師所傳太極門,專練八勢五步共為十三勢”……

從此得拜在露蟬先生門牆之下,後多蒙其指教,才能頓開茅塞。本門乃張三丰祖師內家嫡派真傳,後有宗譜可證,非同外家各門可比,其中專用陰陽相推之理,故其變化自然,其法雖簡而其意淵深,誠有鬼神莫測之機,所以令人習之不厭也,此技乃為修身要道,防身之至寶,千萬不可濫傳於匪人”。

楊露禪傳王蘭亭太極拳六十四式: 01。太極起式 02。攬雀尾 03。左掤 04。右掤 05。捋 06。擠 07。按再按 08。下雲手 09。單鞭 10。提手上勢 11。懷中抱月 12。白鶴亮翅 13。左右左摟膝拗步 14。進步搬攔捶 15。如封似閉再按 16。海底撈月 17。十字手 18。抱虎歸山 19。上搭手掤 20。捋 21。擠 22。按再按 23。下雲手 24。斜單鞭 25。肘底看捶 26。左右金雞獨立 27。左右左倒攆猴 28。斜飛式 29。攬雀尾……

******

早期所傳的楊氏太極拳招勢,有明顯的“八門五步十三勢”單操手痕跡,

可知近代太極拳有將

“八門五步十三勢”融入通背纏拳的過程。

******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陳式太極拳創始人陳長興

陳長興又把蔣發拳術與通背拳相融合,創編出

一路、二路拳

,作為家傳武藝。當時,只有陳長興練綿拳,其他人多練通背十五紅“炮錘”。

趙堡傳承的丹功拳法,融合各代拳師的拳理,成為融合十三字訣的內家拳“十三式”。

陳清平

學到了張彥的內家拳“十三式”,19歲時就小有名氣,又於1822年左右學了陳有本的炮錘,融會貫通。1825年冬,

和兆元

拜於趙堡鎮一代太極拳名師陳清平門下。1838之時,李棠階(和兆元的姐夫)就在日記中寫有:“拳勇以虛靈為妙用,因人之力制之,不參己力,可悟聖學。”

楊露禪

來請教趙堡陳清平,獲益良多。1853年左右,

武禹襄

來訪陳清平,學拳月餘,並得《王宗嶽太極拳論》。

唐豪發現的廠本《王宗嶽太極拳論》(乾隆抄本),其中太極拳經的標題就是 “先師張三丰王宗嶽傳留太極十三勢論”(見唐豪《太極拳宗師王宗嶽考》中的照片)。在鹽店本《王譜》亦有“此係武當山張三丰祖師遺論,欲天下英雄豪傑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耳”。

這其中所述“十三勢”,或許是楊露禪傳下的李派“八門五步十三勢樁”。

而後,武禹襄、楊露禪依照《王宗嶽太極拳論》,融合所學,創編出“太極拳”。

假設太極拳源於心意拳,武當太極拳與楊氏太極拳有何關係?

《王宗嶽太極拳論》與太極拳

道家的拳法,也在歷史的影響下,不斷髮展。在南宋之後,岳飛的岳家拳及拳理傳入武當山,為武當道觀的武術注入了新理論,太乙神劍門字訣類同岳家拳,道家心意拳也與岳飛相關。武當山各道觀,與民間拳派有交流,隨之,內丹功、外丹功及武技便有不同的改進,形成了諸如“猶龍派太極拳”等道家拳技,同時也有像“太乙五行拳”那樣在道觀的失傳情況。

據說,《武當秘鑑》作者嚴嘉康(1695——1786)在第五冊《論拳經拳譜》中,記載先祖張三丰創編有無極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極拳十六式;後來,經三豐將三種拳術熔於一爐,稱為太極拳三十六式。

張三丰所編之丹功拳技,各代道長不斷改編,尤其在張三丰仙逝之後,分為猶龍派、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武當丹派等數支道家流派,所傳內丹功、外丹功及武術也有不同的改進,不同於最初的丹功拳技版本,各具特色,仍統稱“三豐所創”。

在李兆生先生的《中國太極拳統真大典》中,載有“先天太極拳三十六勢”,說太極拳是三豐祖師得內功之後,重新開創的內容,“太極武學,追宗而論,只是丹家外練有形之法,用來調養氣血,經周子午的行功。內以循經,外以操形”。

據傳,有武當龍門心意拳派,曾隱於滇南山區,有習柔蓄剛的柔化功、隨沾即發的觸變功、巧運手臂的猱身掌及猱身推手等;各雲遊道人也會因交流換藝,而學有不同;雲南還有武當乾坤門,傳人有王樹璋等。所以,也就有了陳鑫所述雲南父女傳授王宗嶽的可能性。

清末的李派太極拳創始人李瑞東,其所學的武當金蟾派太極功,有“沾、粘、連、隨”‘和“離、粘、隨”兩種不同的打法,“離、粘、隨”的打法與各派太極拳迥異。則太極拳技,不止傳有一種。

據楊健侯傳人赫壽巖先生雲:“太極十三丹法”就是由太極拳套路的源頭,十三丹法名稱有:猴形(單鞭)、蟾形(攬雀尾)、鶴形(白鶴亮翅)、熊形(倒攆候)、鳳形(斜飛式)、蛇形(上上式)、貓形(撇身錘)、鵲形(下式)、虎形(打虎勢)、馬形(野馬分鬃)、雞形(金雞獨立)、龍形(雲手)。 由此可見,現在流行的太極拳似乎就是太極十三丹功的武術化。

如此,就有了道家古風與當下太極拳的改編關係。

清道光年間劉元焯的《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裡有了七十二路太極拳;

“唐代三世七太極拳”改編了舊招式,與時俱進;

劉德寬傳了“張三丰太極拳”……

據說,

李景林

有“武當丹派太極拳”,又有人說是“楊式李架活步太極拳”;其弟子

楊奎山

教學徒改良後的楊氏太極拳,教入門弟武當丹派太極;

郭高一

曾向楊奎山討教內家拳術,之後又在道觀學藝,1983年郭高一道長回武當山紫霄宮常住,傳授武術。

第二部分的概述:

道家有原生態太極丹功,或包括“古傳八門五步十三勢樁功”、太極外丹採氣煉形動功,及原始三世七太極拳技等;

道家丹功武技,流傳於民間心意拳派,形成“道家六十四式綿拳”與“十三勢軟手”。

趙堡不斷改進蔣發拳術,成為集丹功和拳法於一體的內家拳“十三式”,由陳清平發揚光大;

陳長興融合通背纏拳,創編出一路、二路拳,為陳家溝開啟了陳式太極拳之路;

楊露禪、武禹襄結合《王宗嶽太極拳論》創編並命名為“太極拳”。

郭高一將李景林改良的“武當楊氏太極拳”傳到了武當山。

總而言之:古傳太極拳,並非後來的太極拳,可能武當曾有原生態太極拳,但不會是當今的太極拳。

趙堡太極拳,從蔣發到陳清平,在不斷融合改進;

陳長興傳授楊露禪的蔣發拳法,並非之後創編的陳氏太極拳;

楊露禪所學的太極拳,也並非多次改進後的當代楊氏太極拳;

而,當今的武當三豐太極拳,用的是當代流行的太極拳招式。

***************************************************************************************

隨想隨述,或有矛盾不周之處,湊合吧,歡迎補充與辯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