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隨州俚語俗諺的理性意蘊(上)

  • 由 黃思遠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12
簡介然而他囉裡囉嗦地說了一大堆,卻不如隨州人的一句俗諺來得更簡單和曉暢:“大石垡子總要小石垡子揌”

屎不臭挑起來臭是什麼意思

隨州俚語俗諺的理性意蘊(上)

俚語俗諺是人們日常生活體驗所得、具有一定說理作用、且容易記憶和流傳的通俗固定句式。“冬寒晴,春寒雨”,這是人們年復一年的觀察、體驗所總結出來的天氣變化規律。有了這種知識,人們就能把握天氣變化,恰當安排各種活動。“只有瓜連籽,沒有籽連瓜”,這是對父母子女關係的一種形象比譬,指的是,世上只有父母對兒女牽腸掛肚,而子女巴不得早早脫殼離巢遠飛。具有原創意義的文化遠比任何提純的精品雅品的韻味足、質感強。就如同嚼甘蔗,那種清甜爽口的蔗汁是任何高階糖水所不能代替的。然而俚語俗諺、還有野史、山歌、童謠、笑話以及口頭文學,歷來是不被正史和主流文化所重視的。但就是有了這一最鮮活的貼近生活之源的世俗文化,才真正反映出了人們的自然生活風貌。它不管被重視的程度如何,總以其無所顧忌的自由形式和原創衝動力,在整個文化世界裡橫衝直撞,使人間生活增添了無限色彩和樂趣,也讓人真正地感覺到“作人”是多麼的幸福和美好。語言的民族精神在這裡反映得最充分。

待人處事的基本道理

俚語俗諺的歷史傳承性很強。我們研究發現,而今最流行、最活躍的俚語俗諺,也是歷史上最早產生的俚語俗諺。這種俚語俗諺大多取材於動物的效能,所謂“畜牲通人性”,這是一句很有經驗的老說法。我們隨便就能舉出一大溜俗語來證實這一點。譬如狗,它是最早被人馴化,也是最忠實於主人的動物。在農村它為主人看門守場,在城裡它為主人解悶逗樂。狗是很可愛的。在隨州人的口語中體現得最親切的一句話,就是稱自己的心肝寶貝為“狗狗兒”。農村很多小孩的名字也叫狗兒。就如姜昆在春晚相聲中講的,“三十年前把兒子叫狗狗,三十年後把狗狗叫兒子”。可見狗與人的親熱程度越來越緊密。然而關於狗的俚語俗諺卻大多是貶義的。“狗改不了吃屎”,這是狗的天性,人們往往拿它來喻人,意思是提醒你要看清某人的思想本質,千萬不要因他一時一事的善舉,而蒙昏了你的眼睛。“狗鼻子聞到屎香”,那是形容壞人嗅到了他所需要的壞資訊。“餓狗子記得千年的一爬屎”,無非是戲罵那些無多大能耐的人,總惦記和炫耀著某一件可拿來吹牛的往事。“狗子憩米湯——沒遍數”,指責的是那些一次又一次想從同一地方撈取好處的人。“狗子眼睛——認人”,這是辱罵那些更下作的阿諛奉承者。“狗屎不臭挑起來臭”,這是一句極通俗的訓人話。人生在世,難免不做錯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就慢慢地淡忘了。而 有人硬是不識好歹,經常在不適當的場合又自己點出來,甚至還帶點鼓吹和欣賞的意味,那他就犯了生活上的大忌,人們很快就會想起他的醜聞來,並報以輕蔑的一笑。這樣的人是不堪教育的,你“像囑咐狗子過年一樣”囑咐他,可他轉身就忘了。所以“狗肉上不了席,臭泥巴糊不上牆”,對這類狗性十足的人,除了鄙棄他,再無其它好辦法對待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人們往往喜歡把狗和羊扯到一起作比較。“狗扯羊嗍”是指兩種吃法,狗肉不能煮得太爛,要扯著吃才有味;羊肉則要狠燉,一嗍肉就從骨頭上掉下來。若拿來喻事,就與“牛裃裡扯到馬裃裡”意思差不多,有時又與“張冠李戴”的意思相接近。“挎羊頭賣狗肉”,是在揭穿一種醜惡的假像。這狗肉現在是走俏了,遠比羊肉貴得多。但在過去卻是十足的賤貨,它是不能上席待客的,就連烹煮它,也只能在野外臨時打個土灶煮,決不允許進重屋上灶臺(狗子好咬灶王爺,隨州人認為灶王爺是火神重黎)。“羊肉服的胡蘿蔔,狗子服的瑪瑙骨(石頭)”,這叫一物降一物,是自然現象,也是普遍規律。仔細琢磨這一溜俚語俗諺,我們獲得的都是待人處事的基本道理。這就是俚語俗諺的積極意義。

“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毛狗學妖精”。這是一種教育方法,也是擇友的一種經驗,還是識人辨物的一種技巧。古人教導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知其人,先觀其友”。這兩種說法,除了有文野之分,道理完全一樣。

“過河的驢娃白肚囊”,是那種剛走上好運,就闊得認不得朋友的人。這樣的人斷然好不了幾天的,一路風塵過後,做苦力的小驢娃的白肚囊,又會變得髒稀稀的令人作嘔,說不定還被主人的鞭子抽得滿身一道道白印呢!

“讓他吃點苦好,要不他就不曉得鍋娃是鐵打的。”這也是一種教育方法。人是需要磨鍊的,總在糖罐裡泡著,連麥子韭菜都分不清,那將來還有什麼用?以現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行話說,就是要把年輕人放到大風大浪裡去鍛鍊。人們口中也還流傳著“不吃苦中苦,難熬人上人”的觀點,這也是教育人要能吃大苦耐大勞。但這是一種封建士大夫教育思想,較之前者,它就透出了一種腐朽氣。

“鑼就鑼打,鼓就鼓敲”。處理事情不能頭髮鬍子一把抓,最應克服“株連無辜”的錯誤作法。鄉下那些有威望的老人,他們的公正全在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那些不會處事的,總是“黃鱔泥鰍扯一般長”、“王八三十鱉三十”、“是的三斧頭,不是的斧頭三”……他們往往以一種“推下扇磨”的笨拙面目出現,令別人瞧不起,也使自己混得“木匠掉了家零——丟鑿”。

“說大話,賣皮錢”,“嘴是兩張皮,說話不費力”,這是對說話不負責任的人的一種批評。它喚醒人們要注意個人自尊,紅口白牙,不能說話“泡輕無四兩”。與人交談,吹不行,乾巴巴也不行。大話誰都會說,把死人說活,把水說得點得燃燈,可誰能相信?恰如其分又不是件容易事,分寸感總讓人可望而不可及。隨州人最討厭“戳尖佬”、“嚼是非”的人,他們往往把許多好事情攪得一塌糊塗。然而一旦被人查覺,那些人的日子也不好過。遇到脾氣燥的有可能被“鏟嘴巴”;遇到有修養的人也得挨點日噘受點教訓:“豬子的嘴扎得住,人的嘴扎得住?”“牛的嘴可以戴兜口,人的嘴兜得住?”意思很明確,要求各人把自己的嘴巴放緊點,不要沒得“收管兒”,只圖一時嘴上快活。這樣一點撥,受損的人也懂得了“說話看物件”之理;損人的人也聽出了弦外之音,以後便變得謹慎了。也有人一輩子就是不記性,鏟多少次嘴巴還是教不奇(kòu),這部分人是隨州人的禍害。隨州人說某人“精怪”得很,也是指又聰明又能幹的人。這又證明隨州文化主要屬於南方文化,又奇又怪的人總是以一種獨特的方法和創新精神來處理各種事物,而且處理得又快又好。他們在場,總令周圍一圈人投來羨慕的眼光,但他們卻並不因此而驕傲自滿。這部分人是隨州人的精英。

重點方言詞語:羊肉服的胡蘿蔔,狗子服的瑪瑙骨

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毛狗學妖精

鑼就鑼打,鼓就鼓敲

深刻的哲學理念

哲學,經過千百年所謂哲學家有意和無意的提升、熔鍊、抽象,弄得越來越晦澀、神秘和高深莫測,實際上它就遍佈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俚語俗諺中。古希臘的大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兩次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這是一條真理,意思是說世界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然而這一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真理竟是來自一句俗諺。不要總以為哲學只在哲學家的書本里,生動地思辨性哲理性深紮在俗世間。向民間學習永遠是我們的一項重要任務。隨州的民間哲學基礎很厚實,但過於深奧的哲理隨州人也不太欣賞。有一句老話講:“你就是一塊金子,別人‘不識哲’,還是枉然。”這是對“哲人”遭遇的一聲嘆息。隨州的俚語俗諺中,深含著各種哲理和生活準則。它不脛而走,曾教導我們的祖祖輩輩從遠古走到現在,而且還將引領我們走向更為輝煌的將來。

在官僚與百姓、英雄與平民、天才與常人之間,由於大多數前者的自恃和高傲,總讓人有一種說不清的隔膜或疏離。大哲學家黑格爾把這種關係挑明瞭,他說,無論什麼樣的天才都和其它人一樣,只不過是在一堆石塊中擺上自己的一塊,“但他很幸運地成為最後一個,當他安置好自己的石塊後,拱頂就自己站立起來了”。然而他囉裡囉嗦地說了一大堆,卻不如隨州人的一句俗諺來得更簡單和曉暢:“大石垡子總要小石垡子揌”!這就是最通俗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它以最生動最形象的語言說明了三層道理:一、大人物是人不是神(都是石垡子);二、大人物得勢全是小人物作了他的墊腳石,只要小石垡子願意,就會把大石垡子揌得輕絲嚴縫的,你就安心地穩穩當當地坐在上面吧;三、大人物要緊密聯絡群眾,如果哪一天他脫離了這些小石垡子,那麼你就得小心點兒,說不準哪一天他們發怒了,就一夥子把你從高臺上掀下來,砸得粉身碎骨。這種哲學道理有多麼平易簡樸啊!

“一個槽上栓不得兩個打騾子”,這話也說得十分準確。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說:“天才與天才很難相處,正如炸藥一遇見火就容易爆炸一樣。”但杜蘭特論述得並不全面,因為任何兩個勢均力敵的非天才人物,也都不願甘居對方之下,故而鬥爭充斥著各個角落。現代的“人才管理學”理論就很注意這一點。對於這類問題,他們所採取的辦法有兩個:一是不要讓兩個“打騾子”拴在一起,儘可能地把他們調放到有利於發揮各自能力的位子上幹;另一種辦法,就是有意利用他們的矛盾來推動事物的發展,兩個“打騾子”明爭也好,暗鬥也好,耗去的都是他們的智力和精力,而主宰他們命運的才是高手。

世事險惡。尤其是政治,其本身就是一種權術,是各種力量的平衡體,作為單個的人,其命運不是自己所能完全把握的。所以有道家的“用之則行,不用則藏”、“有道則出,無道則隱”的消極處世哲學;儒家的“文死諫,武死戰”的盡忠獻身思想。而隨州老百姓卻看得更穿,用極簡潔的一句通俗話說:“要的時候抱懷裡,不要的時候推巖裡”,這就是仕途險惡的哲學表述,也許古之隨州少出大人物就是因為這個道理起了作用。當然這句話也多被用於勢利的人際關係。

加入WTO後,人們都在討論會給中國帶來什麼好處?各種理論文章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各種宣傳媒體上,都想闡明“互補雙贏”的道理。然而他們都未能把問題說透徹,反而越說越胡塗。我在鄉下被一個農民一下子給點清楚了:“那不就是‘一個要補鍋,一個鍋要補’!”多明白曉暢,“互補雙贏”就是補鍋的人要掙錢和鍋要補的人要煮飯的那種關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對於我們是多麼重要。

重點方言詞語:大石垡子總要小石垡子揌

一個槽上栓不得兩個打騾子

要的時候抱懷裡,不要的時候推巖裡

真切的人生感悟

所有的宗教都認為人生是苦難的,他們都在盡力尋找一種解脫辦法,以達到一種醒世救人的目的。中國的儒釋道也不例外,儒家講“正心”,釋家講“明心”,道家講“煉心”。都想以一種清心寡慾的修煉方法,讓人們走進自己的內心來抵禦外界的各種誘惑。世俗生活是無法達到那種境界的。人們以一種“變了泥鰍就不怕泥眼睛”的觀念,來抗拒命運帶來的一切苦難與不公,可時不時又提著香蠟紙炮,走進寺院或自己夢中突然遇見的某種靈物,匍伏在地,祈求神靈保佑和帶他脫離苦海。這無可指責,只要有無法抗拒的天災人禍存在,也就有祈求迷信的思想存在,連大科學家牛頓晚年也陷於對上帝的無限崇拜中呢。

孔子說:“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是他個人的人生感悟,但也廣為中國民眾所接受,尤其是士人則更是推崇倍至。隨州人對人生的感悟卻有獨到之處。儘管嘴裡時時發出“幸福如泡影兒,痛苦長流水兒”的深切感嘆,但並不悲觀,“留得青山在,何愁無柴燒”?有人就有出路!若按孔子的年齡分段來考察,也能找到成籠配套的俚語俗諺來對應。只是俗得點兒,平淡點兒,太現實得點兒。幼年時,有“小時候不動,長大了無用”一說,這裡沒有“志於學”的大志向,但有想方設法讓娃子動起來的意識,只要娃子動起來,將來的生活就有希望。再長大一點是,“狗大自會咬,女大自會巧”。這不是放手不管,也不是認為娃子天然生就的巧。而是到了一定的年齡,社會就會告訴他,沒有自謀生計的能力,你就等著餓肚子!這是生活逼迫所致。到了三十歲,就到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間(音幹)段兒了。你“立”也好,未“立”也好,反正“人過三十無少年”,已到成熟期,已過“少年壯志不言愁”的階段,因而悲觀情緒開始出現。所謂“人過三十日偏西”,“黃瓜打鑼——去半頭”,都是這種心態的具體表現。當然也有亮點,那就是“小了也不好,老了也不好,惟有中年好,不奈娃子吵。”現在搞計劃生育,都只個把兩個娃子,也算是“如日中天”的好景象了。消受好這個幸福時光,是十分愜意的事情,但同時也產生了某種惰性。“人過三十不學藝”,雖指的是人的智力、精力都不如青少年了,其實是為懶惰尋找藉口。“大器晚成”的例子多得很,要的是吃苦耐勞精神和頑強執著的態度。正處於年壯的優勢和一家老少的抬舉,很容易使他們在自滿中找不到北,自甘沉淪。“人到四十四,眼睛就長刺”,這話讓你完全看不到“四十而不惑”的影子了,這是個非常危險的年齡段,此時他的攀比意識、嫉妒情緒、怨天尤人的思想都跳出來了。“怎麼他家有這有那,我為麼事沒得?”“怎麼他能當這當那,我為麼事當不上?”“怎麼他穿紅著綠,我為麼事穿不起?”“怎麼……”的問題多得很,搞得人吃不好睡不著,就是找不到答案。其實攀比、嫉妒不完全是壞事,康德就說過:“感謝自然給我們以不穩定、嫉妒、虛榮以及無限的佔有慾……人希冀和諧;可自然懂得什麼對她的物種有益;她寧要不和,好讓人們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力量、發掘自己的潛力。”關鍵是如何發現自己的潛力、又如何發掘自己的潛力?“文章起領,不提不得醒。”這要靠有經驗的人、有眼力的人來引導、來開導。“雞嘴短,鴨嘴長,各自的能耐不一樣”,這是從能力上來開導;“外面有個笆,屋裡有個匣”,這是從夫妻的密切配合上支招;“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輩子窮”,這是從治家方法上給予點撥……“不光看眼前,要看後十年”,這是從志向上給人打氣。這最後一點才真正說到了點子上,任何事情都有補救的辦法!況且四十歲左右的人還年輕,努一把力什麼東西都可以創造出來。

還有一句俗話:“欺老莫欺少,三年就趕到。”這句話的中心意思是強調不要忽視年輕人,而對老年人你可以馬虎點。按理說,人還是要老少不欺為好。但這是不可能的事!現實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都是那些以強凌弱、以大欺小的慘景。幾十集的《動物世界》,全是這類殘殺事件。科學界卻把這種現象定義為:自然界的“生活鏈”!而且警告說,這種“生活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轉的,一旦打破,自然生態就失衡,世界也就沒有了。危險啊!

可是人類不同啊!人類有智慧,有仁愛心,有補救措施啊!然而正因為人類有智慧,這種搏殺才更隱蔽、更兇殘、更難以預防。也正因為人類富有仁愛心,這類鏈條可以被開啟,兇險可以能避開。所以有“好人好報”的結果,而另一端又出現“恩將仇報”的例證。你說得清楚嗎?

可還是有些老人很氣憤地問:“不欺少可以,為什麼要欺老呢?”這裡沒有為什麼,“牛老不扯田,人老不值錢”。垂暮之人,原本就是每況愈下,原本就是走下坡路,原本就不該有你的好果子吃。最好的東西只能給如日中天的當家人吃,因為他們關係著整個家庭的生死存亡。最有營養的東西只能給“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的人吃,因為他們關係到世界的未來。“老而不死謂之賊”,你已創造不了任何價值,還總是想爭搶那些能創造價值的和將來能創造價值的人的口中食物,你不是賊是什麼?我這不是否定老人,我也屬老年之列,我是在述說俗語、民諺中的真諦。更不討人喜歡的是,一些老人們還羅羅嗦嗦、絮絮叨叨、沒完沒了地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如何了不得。可你當年到底是如何不得了?是見了哪家報紙的頭版頭條?還是上了哪家電視臺的黃金時段?是得到了哪國元首頒發的勳章?還是發明了震驚世界的科學壯舉?真有那麼一回事的人,可他們又不會向別人吹噓了。這就是“滿罐子不蕩半罐子蕩”。明智點的人都會“好漢不提當年勇”,已到了“無縛雞之力”的年齡,你就認命吧!何況還有“鳳凰落毛不如雞,虎落平川被犬欺”的道理,想通了你就什麼情緒都沒有了。社會提倡“尊老愛幼”,那是道義上的,我們千萬不要拿此話到處要挾人,還與人賭狠。那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能為後生放牛的就牽起牛繩去放牛,能望雞子的就拿根竹竿,坐到場子外沿去趕雞子,什麼也不說,別人不會拿你當啞巴,兒女反而更加孝敬你。一些命運好的老夥計進城拿了退休金,你也有“發揮餘熱”的去處,萬一發揮不了,你也別一天到晚地呆在家裡,還把一張缺牙少齒的豁巴嘴擱在後生身上,零碎灑灑的。最好天熱了出去乘涼,天冷了出去曬太陽,飯熟了你就回家築點子,口渴了你就扭開水管灌點子,塞住了嘴巴、堵住了喉嚨你就少說話了,“少說為佳”,在這裡是真理。吃不得黑眼子屎(食),你就當不好老!“老的要會當老的,小的要會當小的”,說穿了,就是要老的當聾子,裝瞎子!不聽頭不痛,不看心不煩。你自然長壽,這就是賊好賊好!最好最好!悟明白了嗎?

老了也有老的用處,畢竟積累了一肚子經驗,必要的時候還得給年輕人出出主意、掌掌鑿。年輕人也得尊重一下長輩的意見,有一句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見多識廣,拿出來的主意也許缺少開拓精神,但按照他的搞法肯定穩當,不會出現大差錯。清朝王永彬在他的《圍爐夜話》裡講:“穩當話,卻是平常話,所以聽穩當話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無奈做本分人甚少。”這也是普遍現象。儘管老人說的也許是穩當話,可誰聽得進?變動不羈的社會,浮躁不已的人心,競爭不止的對手,吵鬧不休的家庭……安分守己算不得有志向的人,闖是時髦,敢闖是膽略,橫衝直撞才叫氣魄,儘管有點危險,假若闖過去了,不就成了典型人物!這話你也挑不出有多少毛病。“豬子朝前拱,雞子往後刨,鴨子撅著屁股水裡撈。”各自謀生的手段不同,只要來路正當,別人是不能指責的。還是各人自己悟吧,外人的任何說教,至多隻能算個參考意見!

重點方言詞語:變了泥鰍就不怕泥眼睛

狗大自會咬,女大自會巧

外面有個笆,屋裡有個匣

吃不窮,穿不窮,算盤不到一輩子窮

豬子朝前拱,雞子往後刨,鴨子撅著屁股水中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