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體育百科】練什麼拳能長壽?體育老師教你如何練拳,一定要收藏!

  • 由 文肌啟武 發表于 武術
  • 2021-07-02
簡介具體是由腿足同大地作用產生一種反作用力,促使人體丹田中心中定內勁透過弧形內纏運動向四周外擴,將中心中定勁源直接通貫作用勁點,形成一種隱形切線支撐著身法肢體向外擴放,這種隱形切線能瞬間支撐著身體內外進行整體發勁運動

練什麼拳長壽

(1)文聖拳起源於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創始人劉奉天(1617—1689)祖師,自幼研習家傳導引術,修行道家內功,造詣極深,後定居山東單縣練武,著有《八卦八書歌》。他有八大弟子,其中郜雲龍(離卦之首)精通祖傳的宋太祖三十二式長拳、六合大槍和躍步奇槍。劉與郜師徒二人共同研創了“文聖功”,後稱五步架、長壽拳,大五手、五手拳、杜家拳、神拳、五步神拳、日月神拳、無極道聖道聖拳等,時享譽河北、河南、直隸、山西、山東一帶。由於該拳學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在“道法自然,尊道貴德,圓通武學,和諧共生,萬法歸一,促進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與發展”的拳學思想受中國傳統的人天觀和整體觀的影響,主張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重武德,講武學。該拳法於1983年在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宋莊被國家武術挖掘領導小組挖掘整理,在經得國家有關部門和杜家傳承人同意後,正式定名為“文聖拳”,它在中華武林中是既古老而又十為“年輕”的拳法,2009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

文聖拳是中華武學重要的組織部分,具有獨立龐大的武學文化體系,在中華武林中獨樹一幟,成中國佛教和道教武學,以及民間宗教武學——中國宗教武學的三大體系之一,在中華武林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聖拳歷史上是一部數百年秘密傳承的武功秘笈,幾個世紀震驚朝野武林的宗教功法,上世紀八十年代被稱為“山東四大名拳”,譽稱為“中華歷史名拳”。文聖拳是中國民間宗教武學的集大成者,為“中國民間宗教武學天下第一拳”,“中華武林絕學”,其博大精深的武學文化,堪稱“中華武學之魂”。

(2)文聖拳學五大特點是古樸、自然、平衡、整體、意氣。

古樸:拳法的基本步型,仍保留著古代冷兵器時代騎馬作戰時的騎馬步型,其要領是合胯入位到腰,圓襠騎馬下扎,合胯內纏且微向外分爭,雙足下踏入地,腳心內含,身體下落自然放鬆,胸含拔背、頭上領,沉肩垂肘、骨節對稱開活對撐。

文聖拳學創拳之本,是以大槍和古代兵器的主要實用動作研創而的拳法,目的是為實戰而用;同時,也是為過去武士考武狀元時,更好地使用大槍、大刀和開弓射箭而創的拳法套路,拳法中一些大槍、大刀和開弓射箭的動作,也大都體現了文聖拳學的古樸特點。

自然: 返樸歸真是文聖拳學的主要思想,她的外在運動規律和內在體會都能體現出自然的特點,其動作是後天返先天的自然追求,訓練自身形體運動要如同三歲兒童的動作一樣,充分發揮人體巨大的自然潛能,使拳法的運動和內勁功能有序而自然。拳法自然的具體表現:一是呼吸自然;二是形體動作自然;三是關節入位合位自然;四是剛柔快慢、鬆緊自然;五是運動軌跡自然。

平衡: 平衡是文聖拳學所追尋的總規律,身體肢體動作的平衡,在外是由中心、由內而外的對稱運動,在內是意、氣、勁的協調平衡。拳法運動的整體性要求均整平衡, 文聖拳學有“形不平衡用勁補,勁不平衡用氣補,氣不平衡用意補,意不平衡用心調”的原則。

拳法內外的平衡是相對的,是要求相對不平衡時,儘量要做到平衡自然,實際運動中沒有絕對的平衡,是相對協調對稱有序的。因此,我們訓練拳法時,不能單為追求平衡而使拳法動作造成呆板僵硬,失去自然協調的靈活性;應該做到在不平衡中找平衡,儘量使自身的重心處於如同太極圈的中間S線位置一樣而求其中。

整體: 整體運動的基礎是自身間架結構的合理協調統一,然後才是具體的整體運動方法:一、是肢體運動要有整體的靈活協調性;二、是內勁運動要有由內而外統一的協調性;三、是弧形纏絲運動要有合理的軌跡運動;四、是步法運動要有與身體肢節上下相隨的統一性。

意氣: 意是一種意念本能體會,透過意念的合理引導,能使人漸漸領悟到拳法之道,並能使自身處於一種高層境界,產生靈悟和頓悟的慧能境界。意念上傳統的說法是指心和腦的結合,是大腦高層次的思維活動產物,是人體一種近於本能的意識,他是集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感)思維,靈感(頓悟)思維於一體的,是將宇宙觀、宏觀和微觀的三個層次的人天觀的統一進行認識。

氣是由先天真氣和後天之氣組成,先天真氣是從母胎中帶來,是原本屬於自身的。而後天之氣是我們通過後天的自然呼吸之氣,並在人體內進行養練,使後天之氣轉化為先天真氣。人體丹田是練氣藏氣聚能的部位,拳法中常講的氣沉丹田,便是指丹田之氣。丹田之氣可以轉化神,神就是拳法的靈魂,是神意。我們常講某某人拳法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給人的感覺不單是功力和整體,而是從拳法中露出一種威力巨大的神意,這就是練氣所至。

(3)文聖拳學是以通暢人體經脈,平衡人體氣血臟腑,養練精氣神聚合內勁能量為主,以鍛練筋骨皮和身法肢節外在協調的運動為輔。是一種即能養生健體,又能實戰技擊的優秀內功拳法。

(4)文聖拳學是求內外整體協調之美,而非外在梢節運動之美 。文聖拳學強調由內而外、由根至梢;由下而上、由後至前的整體運動。注重的是拳理內含,表現在外是整體協調對稱、動作松沉擴放、合理地進行弧形軌跡運動,是內外協調的整體運動之美。

(5)發勁是由聚合蓄勁和瞬間裂變發勁兩部分組成,二者不可分,沒有蓄勁也就沒有高質量的勁可發,蓄勁聚合到一定量時,會由量變到質變,透過轉換進行裂變,這種裂變就是將聚合的能量進行轉換髮勁運動。

(6)發勁的中心勁源,在上體區域性的發勁中心,是人體膻中穴與夾脊穴前後通貫的位置;下體區域性的發勁中心,是人體會陰穴與長強穴的前後通貫的位置;人體總的整體發勁中定中心,是人體中心丹田通貫命門的位置。發勁的瞬間是由內而外、由根至梢的整體運動。具體是由腿足同大地作用產生一種反作用力,促使人體丹田中心中定內勁透過弧形內纏運動向四周外擴,將中心中定勁源直接通貫作用勁點,形成一種隱形切線支撐著身法肢體向外擴放,這種隱形切線能瞬間支撐著身體內外進行整體發勁運動。

(7)得勁是敵對雙方在相互交手的實戰中,接觸的瞬間一方合理地運用自身中心中定內勁整體引意通貫,接通承接對手中心內勁,並直接奪取雙方共有空間;同時,承接控制對手勁源發動中心,這種主動佔領雙方共有空間的瞬間就是得勁。

(8)雙方共有空間對雙方得勁的機會是均等,這種共有空間雙方不交手進攻時共有。 而交手的瞬間,一方主動承接佔領奪取,或在靜待順隨中承接巧奪佔領,那麼另一方也就自然失去了應有的空間,佔領的一方自然就是承接得勁者。

(9)得勁成功的關鍵是發動的速度,這種發動不單是外形上的快慢,而是用意瞬間調動全身神經活動,引動穴竅能量隱形之球滾纏,自然促使全身肢節瞬間進行整體協調運動。步法出擊時,要意引會陰穴上提內收催身,促使步法瞬間催動身法牽動肢節進行整體發動攻擊。

(10)改變自身內勁的運動方向而得勁,是交手實戰中透過自身靈敏度和感知能力,不斷地瞭解測知對手的內勁運動方向。這種測知不是一般透過大腦判斷後所做出的反應,而是在完善自身通透自身的同時,自然做到通透對手感知全息對手內外的一切,進而調整改變自身內勁的運動方向,在運動中承接得勁。

(11)文聖拳學五大內功要素《松靜》、《呼吸》、《用意》、《穴竅》、《內勁》,是文聖拳學內在的核心基礎(五篇論文分別詳細地從傳統吐納術、導引術、陰陽術以及中醫經絡、穴竅理論中求證;同時,還結合運動力學,系統的在養生、技擊和功理方面進行了全面地闡述說明。)

松靜:闡述了松靜在運動中的意義,說明了松靜是拳法內涵的一切根基,是入定所必備的基礎條件;介紹了松靜的養練用意方法。

呼吸:介紹了呼吸合理運動的原理,是由胸間肌和肋間肌運動自然促成的;說明了呼吸必須與動作協調,才是真正的有氧運動。

用意:闡述了意在自身不在外,在外是條件反射的觀點;闡述了用意與用力成反比的原因。介紹了先由主觀意念驅動內勁,漸漸升華為自然而然的本能用意的反映。

穴竅:介紹了人體要穴的主要內功效能,以及穴竅間的相互貫通、聚氣納勁形成隱形能量球體的過程;還介紹了意引穴竅內纏滾轉,自然能引動肢節進行弧形整體運動的原理。

內勁:介紹了內勁與對稱運動的關係,內勁的運動路線和變化規律,以及內勁的內收聚合與轉換裂變發放的方法。

(12)文聖拳學五大拳理基礎是<對稱運動>、<槓桿巧用>、<弧形軌跡>、<整體間架>、<丹田中心>,是指導文聖拳法運動的理論核心。五篇論文分別詳細地從自然科學、物理力學、運動力學、生理心理等學科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對稱運動:介紹了對稱運動的產生是用意調動全身神經系統活動,促使肌肉進行合理對稱做功自然產生彈性內勁;介紹了人體上下、前後、左右的對稱運動,又是如何轉換形成整體內勁的;還介紹了對稱運動產生反作用力形成合力的過程。

槓桿巧用:介紹了運用槓桿原理是運動中最省力的方法,分別講述了運動中槓桿的形式和槓桿間的組合變化,以及槓桿支點在運動中的移動變化是槓桿巧用的關鍵所在;還介紹了槓桿的直接巧用和變形組合巧用的方法。

弧形軌跡:介紹了弧形軌跡是形成整體運動的基礎,弧形軌跡運動在養生及交手實戰中的具體意義。還分別說明了人體整體、區域性以及梢節的弧形運動中心位置,以及弧形軌跡隨中心點的移動變化,進而形成新的弧形整體運動的方法。

丹田中心:介紹了丹田中心是人體中定能源中心,分別講述了人體區域性和梢節的中心能量勁源,以及丹田中定中心透過弧形外旋內收聚合能量的過程;介紹了丹田中心轉換能量裂變弧形內旋外放的過程;還介紹了求其中、得其中、守其中,是指人體中定中心丹田。

(13)文聖拳學的技擊戰術

側身擊打,化打一體:側身擊打即能很好地延長力臂,增加攻擊的穿透打擊力度;同時,還能減少縮小被對手攻擊時的受力面積,能增加自身的後援整體勁力。化打一體即能分避化解進攻時的直來之勁; 還能縮小攻擊面積,增加攻擊時的壓強,在守護自身中心的同時能更好地攻擊對手中心。

瞬間近擊,得機得勢:不斷完善自身的運動中,才能真正做到打即得機得勢,得機得勢重在承接得勁;得勁是得對手中線之中,得對手能源內勁中心之中。瞬間近擊是交手實戰中本能反應的必要性,要求訓練者要具有本能反映所產生的強大內功能力,才能應對瞬間搏殺時的殘酷近擊的有效性。

守中用中,爭奪空間:守中是守自身中線之中和內勁能量之中,守雙方共同之中;用中是用己之中能量接通對手能量之中,進而得對手能量之中並加以控制。爭奪空間是爭奪對手內勁中心並佔領其內部空間;內勁整體通貫的攻擊路線遠遠大於外在的運動路線,是頭頂至足底、前手臂至後手臂,前手臂至後腿足的內在運動路線總合。

整體發動,入位奪位:整體發動是由根至梢,由內而外的弧形整體運動。入位奪位是奪取對手重心根節的方法,是在運動變化中的瞬間組合,步法入位會產生打即刨根的作用。

沾粘連隨,擠跟靠打:沾勁、粘勁的運用,是沾粘勁的相連相隨;是在弧形運動中合理承接對手勁力而得其勁;擠勁、跟勁、靠勁和打勁,是沾粘連隨得勢得勁時,所實施的進一步的打擊方法。

神定勢嚴,穩準狠衡:神定勢嚴、穩準狠衡,要在松靜中做到神定,才能產生威嚴的氣勢和穩衡的整體間架,才能有效地實施又準又 狠的破壞性攻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