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 由 上觀新聞 發表于 武術
  • 2022-12-07
簡介“折扣價”可能就是“原價”,“限時”只是營銷在今年“雙11”中,由於促銷活動太多,平臺和部分商家的客服都搞不清到底有哪些折扣

原價88打6折多少錢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今年“雙11”啟動,各大網購平臺又開始了火熱的促銷活動,且紛紛宣傳簡化規則,讓消費者輕鬆獲得優惠。

但記者實測發現,“優惠價”不容易得到。有些價格看似便宜,一不小心反而容易買貴了,消費者在選購時仍需“貨比三家”。

同店同商品,三天為何三個價?

今年“雙11”,很多平臺給出“30天保價”服務,承諾活動期間最低價。可記者發現,部分商品價格波動明顯,甚至有同店同商品三天三個價。

10月24日,記者在某健康食品京東自營旗艦店內購買了幾款代餐食品,包括兩盒“餐前片”。算上各種折扣後,實際支付44元/盒。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當記者10月25日想加購該產品時,卻漲到了每盒99元,比前一天的實際付款金額貴了一倍多,促銷活動也變了。對於這一差價,店鋪客服認為可能是前一天下單時有平臺優惠券,但具體怎麼再取得同樣的優惠券,客服也不清楚,只是建議先領幾張優惠券再下單。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10月26日,記者第三次開啟該產品頁面後發現,又推出了新優惠,此時購買兩盒同款產品,折算下來單盒售價78元。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部分淘寶店鋪中。

10月24日,記者在淘寶“聚划算百億補貼”裡看到,某護膚品官方旗艦店正在推廣一款“爽膚精萃液”,產品頁面上印有“官旗五折”字樣,補貼券後價為319元。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但點選該連結進入選購頁面,價格變成了640元。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客服解釋,“百億補貼”活動已結束,所以沒有半價優惠。但記者返回“百億補貼”首頁,這款產品依然處於“大牌補貼館”中的顯眼位置。看來,平臺的促銷活動並沒有實時更新。

那麼,如果消費者按原價購買了聲稱有補貼的產品,能否根據活動“買貴必賠”的承諾獲得補償呢?品牌客服明確表示不能賠償。

奇怪的是,10月26日,記者再次進入“聚划算百億補貼”發現,這款產品的促銷又開始了,只不過價格變成了354元,自10月27日00:00起開團生效,無法提前購買。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為什麼同店同商品會出現三天三個價?歸根結底還是平臺和商家的促銷方式太複雜。綜觀各大平臺的促銷,除了主推的“跨店滿額減”外,還有“團購價”“秒殺價”“預訂價”“前兩小時特惠價”等花樣。優惠券的種類也很多,通用券、品類券、品牌券……讓人眼花繚亂。總體而言,消費者或許能得到實惠,但由於價格變化太快,到底能不能買到最便宜的、能不能享受30天價格保護,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因此,建議消費者選購時多比價,也多留意產品價格變化,並注意截圖儲存證據,以便能享受到平臺給出的“最低價”“價格保護”等承諾。

“折扣價”可能就是“原價”,“限時”只是營銷

在今年“雙11”中,由於促銷活動太多,平臺和部分商家的客服都搞不清到底有哪些折扣。

在各大網購平臺首頁,有不少服飾品牌官方旗艦店都打出了“雙11狂歡6折起”的廣告,點選連結進入店鋪,卻找不到參加6折活動的商品。多家店鋪客服都表示,參加活動的商品“平均價格6折起”,但具體哪些商品打6折,他們只是建議記者自己瀏覽、催促下單,卻給不出具體商品。

實測還發現,部分商家推出了”限時優惠”,並且用倒計時吸引消費者抓緊下單。但這些“限時優惠”真的便宜嗎?

10月23日,在一家淘寶藍冠店鋪內,一款標價88元的連衣裙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因為該標價旁邊還有一行小字:“7小時30分後恢復759元”。如此計算,限時優惠價只有原價的1折。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可當記者10月24日再次開啟該產品頁面時發現,88元的標價沒有變,旁邊的小字卻變成了“14小時49分後恢復759元”。截至發稿,這條連衣裙的標價仍舊是88元,並帶有“xx小時後恢復759元”的提示。

“雙11”的促銷規則真的簡化了?實測:同店同商品,竟然三天三個價

類似的“偽限時折扣”不是個例。“新品限時半價”“限時折扣”“最後xx天”“xx小時後恢復xx元”等在網購平臺並不鮮見,商家正是利用消費者擔心錯過優惠的心理誘導下單。往年,社會各界都很關注“雙11”中的“虛假打折”或“先提價再打折”現象;但從今年出現的大量”限時優惠”來看,監管部門和平臺也應約束一下這種新的欺騙、誤導消費者的行為。

本文作者:白璐 任翀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雍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