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隱逸的背後,是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 由 吹得來 發表于 武術
  • 2022-11-21
簡介而生活在東晉時期的陶淵明,超然於物外,從痛苦的現實中掙脫出來,隱居南山,構建了一個自己的精神世界

隱逸的意思是什麼意思

中國是一個隱士文化發達的國度。

14:16

凡隱者,皆因心有所悟,亦或心有所傷。或者功成名就,找一個僻靜之所,寄託心靈,修生養性。或者遭遇愛情、家庭、創業、經商的失敗,情場失意,創業失利,生意倒閉,諸多人生不順,其心已死,生活無味,找一個沒有人認識地方,了此殘生。

隱逸的背後,是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官場失意,乃是歸隱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國及中國思想的骨子裡,“學而優則仕。”從古自今,多少飽讀詩書之人,思想裡都有一個遠大的理想——讀書為做官。讀了一輩子的聖賢之書,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夠高中,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以求光宗耀祖,衣錦還鄉。做了官,就有了資本,可以榮耀門楣,讓家長光榮,讓家族自豪,讓相鄰羨慕,當然,主要是本身,能夠改變命運,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道不盡的人生華彩。“讀書做官論”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更是根植於社會民眾的內心深處。還有一類人,就是所謂的文人雅士。他們是讀書人中的失敗者,也是一類身份特殊之人。他們經過半輩子的苦讀,卻沒有撈得任何結果。官沒有做成,技術也沒有,甚至手無縛雞之力,沒有生活的能力,卻又自命清高,不願以與普通人為伍。這些人,生活過得邋遢,日子像黑牢,沒有希望,也沒有動力,昏昏沉沉,得過且過。這一類,是與社會發展格格不入之流,不願接受現實,只有選擇於人世無爭,自由閒適的生活。歸隱田園,自得其樂。

自古以來,按照習慣隱士可以分為三類: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山。

大隱者,隱於朝廷之上。

“明哲保身”,“在其位不謀其政”,就是這類大隱者的為官之道和處世哲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於國家和朝中之事,他們能會盡量避而遠之。實在繞過不過去的事兒,都以推諉,“讓賢”等藉口,讓給別人去做,讓他人去承擔風險。無論說話做事,都小心謹慎,不得罪人,也不巴結人。當然有時候也會做個順水人情,不引起別人對自己懷疑。大隱之人,做事低調,說話謙虛,會與不會的事兒,都說不會。而這類人,爬的慢,升職也不快,官也做得不大。但不易“翻船”,能確保自己和家人一世平安。他們具有很強的讀心術,卻不去故意討好,懂得適時進退,選擇自己的“隊伍”。

中隱者,隱於市。

或於繁華都市,或在偏闢之鄉,隱姓埋名,找一個營生,做點小事,養活一家老鄉,勉強度日。從來不問江湖事,從來不憂國憂民,更不會去過問朝廷紛爭,是真正“處江湖之遠”的一類人。這類人,其實曾經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卻因工作原因,要麼遭遇小人讒言,要麼做了有違道德之行,顏面盡失,聲名狼藉。只有遠走他鄉,了此餘生。“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曾經的躊躇滿志,變成了一種失望,一種落魄,一種不想在提及往事的低落。

小隱者,隱於山。

那麼多為那些文人雅士,或落第之人。有辭官歸隱者,也有屢中不第者;或者被生活所棄,被情感所傷者。他們選擇遠離塵世,來到荒山野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或過著刀耕火種、自給自足的生活,或剃度出家,唸佛吃齋,修生養性;或與文人墨客周遊名山大川,吟詩作對,追求高雅淡泊寧靜安逸的生活,安平樂道,崇尚自由自在的日子。

古有太上老君,神奇人物姜子牙,後武俠人物張三丰,田園詩人陶淵明,以及一批特殊的修行之人。

隱者之中,不乏高人。

隱逸的背後,是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竹溪六逸

“竹溪六逸”

,包括李白在內。李白曾有詩“昨宵夢裡還,雲弄竹溪月”,對這段隱居生活倍感珍惜。那一年,是唐朝開元二十五年,李白把家搬到山東,與山東的孔巢文、韓準、裴政、張叔明、陶沔等組成留人小組,組團進行生活,在竹溪這個地方,他們對酒當歌,“舉杯邀明月”,暢談人生,抒寫詩情。

山中宰相陶弘景,生活在南朝的梁朝,自號“華陽隱居”,一生精通道教思想、醫藥、煉丹術、文學造詣也非同小可。

把人生的真諦,濃縮在對道家理想的追求中,因此,他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國隱士中,修為最好的高人之一。

隱逸的背後,是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而生活在東晉時期的陶淵明,超然於物外,從痛苦的現實中掙脫出來,隱居南山,構建了一個自己的精神世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飲酒》) 一種自給自足的農耕方式,“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他種地,但心不在於此,而在於一種自得其樂的灑脫。他只看重過程,而不管結果如何。“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隱逸的背後,是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他用超乎尋常的方式,構建了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陶淵明《桃花源記》) 這是隱居文化中的一個傳奇人物。住在茅棚裡,門口種植五棵柳樹,於是戲稱自己為五柳先生。他有一生傲骨,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生活儉樸,日子卻很充實。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純粹的大自然,那是就是一種精神生活的真實。“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與陶淵明有類似經歷的劉禹錫,卻把名利拋諸腦後,過著一個自得其樂的日子。

雖身居陋室,卻精神滿滿,意氣風發。“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劉禹錫《陋室銘》)”,他極力追求生活的簡樸,努力結交高雅之人。因為,他是一個安貧樂道之人,把物質生活看得特別輕,而精神卻非常注重,為人處世,重在“修德”。追求“惟吾德馨”,“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隱居之後,生活是自由和清閒的,沒有工作的煩惱,沒有煩心的應酬,只與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尋樂趣,悠哉悠哉,好不愜意。

隱逸的背後,是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當然,隱居者心中,也有孤獨、寂寞和苦悶,而這些,他們是透過加工和處理過的,在他們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卻是浪漫情調和豪放的風格,但這些鍾情于山水,思想看似無拘無束之人,恰好是內心無比孤獨和痛苦之人。而這些生活的苦楚,是不會流露在文字表面的,我們只有透過他的字裡行間,以及有關的他的生平事蹟等背景,才能真正理解那種超然於物外的內心的真實。

隱居的背後,是一種超現實的唯美生活!

隱逸的背後,是生活的另一種真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