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一幅多層次文人生活圖景

  • 由 光明網 發表于 足球
  • 2023-01-16
簡介編撰者是集鹽商、文人、選家、書賈於一身的張潮,其獨特身份決定了這批尺牘的文獻價值

何書成這個姓名如何

作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朱萬曙

晚清民初以來,尺牘研究蔚然興起。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和文學史料的拓展,文人尺牘的文獻價值日益受到重視,相關整理工作方興未艾。王定勇點校的《尺牘友聲集》(黃山書社2019年11月版)是尺牘文獻整理的一部力作。編撰者是集鹽商、文人、選家、書賈於一身的張潮,其獨特身份決定了這批尺牘的文獻價值。張潮從事書籍編刻30餘年,其間圍繞選刻事宜與四方文人魚雁往來不斷。作為清初文人文化的一種體現形式,這批尺牘展現了文人思想行為的豐富多樣性以及多層次的文人生活圖景。

再現張潮刻書事業

徽人張潮,字山來,號心齋居士,僑寓揚州。至遲從康熙十六年(1677)起開始編書刻書,編刻活動持續至康熙四十六年。友人來信結集為《尺牘友聲》,張潮去信結集為《尺牘偶存》,生動鮮活地展現了張潮一生的事業和康熙朝的文壇生態。

張潮不僅憑一己之力,編刻了《虞初新志》和《昭代叢書》,以“詒清堂”堂號刊行;還和杭州王晫聯手打造《檀幾叢書》,由王氏“霞舉堂”刊行。張潮一生於選政用力最勤,且有鮮明的事功意識。他在《與朱其恭》中表露心聲:“蓋我輩既不能有立德立功之實事,便當於立言中圖不朽耳。”詒清堂書坊由其父張習孔所創,原是家刻,張潮將其擴大為坊刻併名揚天下。

《尺牘友聲集》收錄張潮往來尺牘1466通,內容包括溝通朋友情誼、評騭詩詞文章、交流學術觀點、商討編輯刊刻。張潮的編輯理念與刊刻過程,均真實而完整地記錄在尺牘當中。他從事選政的意圖非常明確,並充分考慮讀者接受力。為此,他專門研究《漢魏叢書》《唐宋叢書》《津逮秘書》《眉公秘籍》《百川學海》《說郛》《稗海》等前代叢書,參酌其優劣得失,自訂體例。張潮選文,注重時賢之作,他還主張圖書有益於人生日用,強調“經濟救時之學”。他堅持組稿與入選的標準,甚至不近人情。《復戴田有》雲:“《孑遺》大著向蒙惠讀,筆力可繼班馬,心絕愛之。緣拙選名《昭代叢書》,故不便以明季流寇之慘錄入。”斷然拒絕了戴名世入選叢書的請求。

張潮操持選政並非偶然。清初,當代人選當代詩文成為一種潮流。選家魏耕言道:“近來詩人云起,作者如林,選本亦富。見諸坊客者,無慮二十餘部。他如一郡專選,亦不下十餘種。或專稿,或數子合稿,或一時倡和成編者,又數十百家。”張潮活動的江浙一帶,更是當時選本編選的集中地,張氏交遊圈中亦不乏善操選政者。就文化傳統而論,自明中葉以來,徽州人士挾雄厚資財進軍出版領域,於編選、刊刻兩擅其勝,張潮可謂清初刻書家中的佼佼者。

實錄文人社會生活

張潮輯刻之書為他贏得了生前身後的持久聲譽。在創作、選文、出版過程中,他結成了文人社交網路,這個網路貫通東西南北,橫跨政商文壇,關涉康熙年間的文學創作及評點、圖書出版及流通、文人交遊及唱和,反映了具體多樣的文壇生態。

張潮選文刻書不重盈利,更重邀名,樂於將書“廣贈同人,嘉與後學”,受贈者往往報以感謝和讚譽。張潮憑藉財力支撐與書坊之便,出資刻印了吳綺《天都振雅》、黃泰來《清詩片玉集》、餘懷《冷雲集》、卓爾堪《遺民詩》。作者或選家由於囊中羞澀,常向張潮求助。張潮在捐資助刻之餘,坦然署名“參閱”。鄧漢儀《詩觀》、卓爾堪《曹陶謝三家詩》、陳鼎《留溪外傳》、張中逵《四書尊注會意解》均是如此。文人於此不僅毫無異議,而且心存感激。對於偶爾出現的質疑之聲,張潮的回答是:“潮止列名參閱,豈捐梓者不可參閱耶?”張潮的慷慨捐資,對儲存一代文獻功不可沒。

張潮連續不斷出版書信集,逐漸累積成一個錯綜複雜的龐大網路,社交關係得以建立並日益鞏固,以至文人因尺牘入選為榮。康熙年間跨越三十年的書信往來,使得以張潮為中心的文人社交網路具體可感。張潮樂於資助困頓文人,有加無已。《尺牘友聲》中此類信札多達50通,病弱者求醫問藥、飢寒者索取衣食、遊者討要盤纏、亡故者望得其安葬撫卹。張潮有求必應,遠近文人在尺牘中一再稱頌張潮的“雅愛”“高情”“照拂”和“饋贐”。遺民詩人李淦在尺牘中讚道:“當今之世,擁貲自厚者,多以持籌會計為事,趨炎附勢為能,逢寒士狂生則遠之,四方之名流奇人至則避之。若先生之著書不倦,求賢若渴,此豈可多得哉。”“為稻粱謀”的落魄舉動,真實反映了文人生活的艱難處境。

《尺牘友聲集》涉及作者300餘人,包容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各個階層。文壇巨擘有王士禛、孔尚任、施閏章、朱彝尊等,文人才子有冒闢疆、尤侗、餘懷、吳綺、卓爾堪、顧彩等,知名學者有毛際可、毛奇齡、閻若璩等,書畫名家有惲壽平、石濤、査士標、八大山人,清室貴胄有安郡王馬爾渾、勤郡王嶽端,朝廷重臣有張英、宋犖、博爾都,還有方外僧道、西洋學士以及眾多聲名不顯者。尺牘作為傳統文化的價值資源之一,蘊含豐富而深厚的知識系譜,與社會文化、文學生態存在緊密的互動聯絡,直觀提供了一條觀察清初文人生活方式、心理活動、學術動向等的通道。

校理稀見文學史料

該點校本以美國國會圖書館藏乾隆四十五年庚子(1780)刊本為底本,以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天津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4所圖書館藏的版本進行校勘,考訂異同,去偽存真,點校本首次將這批尺牘校理問世,為研究者獲取這一稀見史料提供了極大便利。

今人關於《尺牘友聲》《尺牘偶存》所收尺牘的數量多含糊其辭,確切計數者言人人殊。點校本經過一一編號計數,計得《尺牘友聲》1010通、《尺牘偶存》456通,當確鑿無誤。張潮按照“隨到隨鈔”的原則陸續刊刻,點校本充分利用尺牘中或顯或隱的時間標識,結合內證、旁證、邏輯推理,加以系年。在點讀基礎上使用本校、他校、理校等多種方法,修訂訛誤,疏通文義。衍字則刪之,脫字則補之,訛字則正之。其中考訂文字尤見功力,如李能哲《與張山來》,底本挖去作者字號,經考訂,漢陽人李能哲,字惠伯,號無隱,點校本據以補足。點校本呈現的史料可補文學史遺缺。張潮的《幽夢影》是一部著名的清言小品集,成書過程歷經十餘年,頗費苦心。此書在當時及後世均有很大影響,向來以《幽夢影》之名行世。在餘懷、朱慎、楊衡選等人的尺牘中,稱書名為《香夢影》。可以想見此書曾以《香夢影》之名傳世,由此透露出《幽夢影》成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又如餘懷曾有選詩之舉,錢謙益有言:“往在白下,餘澹心采詩及餘。”今人皆不知餘懷(澹心)所選何書。餘懷在尺牘中向張潮致函募資,由此可知其所選詩集為《冷雲集》。

點校本四篇附錄,依次為《通訊者姓名索引》《虞初新志》篇目、《檀幾叢書》篇目、《昭代叢書》篇目。《通訊者姓名索引》精確地呈現了通訊者名錄,並直觀地呈現來往尺牘的對應關係。張潮所編三部叢書存世版本眾多,附錄依據張潮及身編定的康熙刻本列出篇名,與尺牘內容互參印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