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長了毛的豆腐,變臭的魚,用剩料做的大雜燴,這幾道徽菜的出現堪稱意外之喜

  • 由 生活與徽派美食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08
簡介而有幾道徽菜的出現著實意外,且都成為經典,它們是長了毛的豆腐,變臭的魚,用剩料做的大雜燴,它們是現在的徽菜名菜:黃山毛豆腐、徽州臭鱖魚、李鴻章大雜燴,下面來看看這幾道美食是怎麼出現的吧

魚喜什麼字

徽州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徽州美食的名稱富有詩情畫意,與文學、美學融為一體。而有幾道徽菜的出現著實意外,且都成為經典,它們是長了毛的豆腐,變臭的魚,用剩料做的大雜燴,它們是現在的徽菜名菜:黃山毛豆腐、徽州臭鱖魚、李鴻章大雜燴,下面來看看這幾道美食是怎麼出現的吧。

一、黃山毛豆腐

長了毛的豆腐還能吃?它不僅能吃,還成為了徽菜中最為經典的小吃。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兵敗徽州,逃至休寧一帶,腹中飢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一隨從草堆中搜尋出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但已發酵長毛,因別無它物,隨從只得將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興。轉敗為勝後,下令隨軍廚師製作毛豆腐犒賞三軍,毛豆腐遂在徽州流傳下來。

長了毛的豆腐,變臭的魚,用剩料做的大雜燴,這幾道徽菜的出現堪稱意外之喜

我們吃到的毛豆腐是用豆腐進行人工發酵,表面生長出一層白色茸毛,所以被稱“毛豆腐”。可能對它不瞭解的人會以為是臭豆腐,臭豆腐與毛豆腐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美食,毛豆腐上面的這層茸毛實際上是一種食用菌,它類似於香菇木耳等這些天然發酵而來的,它不新增任何佐料和防腐劑,且含有豐富的氨基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物質。

二、徽州臭鱖魚

發臭的魚還能吃?是的,它可是徽菜的代表,很多人瞭解徽菜都是從這條魚開始的。

相傳南宋年間,古徽州地區商人每年在春夏交替,鱖魚最為肥美之時捕撈,順新安江而下運到當時都城臨安去販賣。由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和保鮮條件的落後,經常因天氣炎熱造成腐爛而損失慘重。一次一位商人損失之後,生活難以繼續,他的妻子嘗試將已變質的鱖魚,用菜籽油煎炸後用醬料、蔥、姜燒製,發現魚臭味全無,反而有一種淡淡的特殊香味,魚肉溫潤如玉,呈蒜瓣狀,入口鮮嫩有嚼勁,比之新鮮鱖魚別有一番風味,經後世廚師研究改進,現已成大眾喜愛的一道名菜。

長了毛的豆腐,變臭的魚,用剩料做的大雜燴,這幾道徽菜的出現堪稱意外之喜

臭鱖魚製法獨特,食而得異香。製作過程可講究了,是把小鮮鱖魚用淡鹽水醃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境中,用木桶醃製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六七天後,身上便發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後跳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厚入味,同時骨刺與魚肉分離,肉成塊狀。

三、李鴻章大雜燴

做菜剩下的邊角料也能做出美食?是的,它還是李鴻章發明的呢。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李鴻章訪問美國時,在使館宴請賓客。因中國菜可口,連吃幾個小時,賓客仍未下席。此時,主菜已用完,廚師只得將做菜剩下的邊角料,混在一起煮熟,湊成一道菜。賓客嘗後連聲叫好,並問菜名,李鴻章答:“好吃多吃!”豈料“好吃多吃”與英語雜燴發音相近,後來此菜便被命名為“李鴻章雜燴”。

長了毛的豆腐,變臭的魚,用剩料做的大雜燴,這幾道徽菜的出現堪稱意外之喜

如今,這道名菜製作很有講究,事先要做過“前期工作”。如以雞雜、肚片、火腿、麵筋、香菇、山筍、海參等墊底,用麻油酥燒,然後裝入陶盆,點以白酒、醬油等佐料,放在炭基上用文火慢燒,直至油清菜熟方原盆上桌。

民以食為天,徽州美食文化歷史悠久,誘人美食,動人故事,傳承至今,挖之不盡。

講好徽菜典故,加強徽菜傳統技藝傳承。安徽人家將這些典故融入菜品中,讓食客在享受美食的同時,瞭解徽菜背後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