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 由 精神科那些事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18
簡介總之,一旦出現空虛感,則更多體現為內在感受缺損或空蕩,伴隨無力和無助感,可能會導致人的負面行為,如迴避、成癮,甚至自殘自殺等

md精神科上是什麼意思

題記:空虛感是一種內在主觀體驗,這種主觀體驗主要為一種內在缺損或空蕩的感受,並伴隨無力感和無助感,它通常會導致人的負面行為,如迴避、成癮,甚至自殘、自殺等。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寂寞

從好的孤獨說起

復旦大學有位網紅思政老師陳果女士,寫過一本《好的孤獨》,想想當年還跑去課堂蹭她的網紅課,預定有簽名的售書。不過,從書中至今受益匪淺的就是關於孤獨、寂寞的區分!

孤獨是好還是壞?對於能夠享受孤獨的人,應該是好的。能夠在孤獨中和自己對話,問清楚自己的內心真正想要什麼,會在獨處時思考,思考怎麼享受更好的生活;不能享受孤獨的人來說,當然是不好的,對他們來說,孤獨就是寂寞難熬。

享受孤獨的人,是不會覺得寂寞的,寂寞的人會急於向外界尋求心靈慰藉,但享受孤獨的人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沉浸在這片天地裡,會感到充實且平和,彷彿這片天地什麼都能滿足,無需外求。

孤獨之中蘊含著極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就可以填平內心的空虛,感受到生活的寧靜與美好。一個甘於孤獨的人一定熱愛思想,孤獨就是他的消遣方式,表面上形單影隻,其實內心創意無限,天馬行空,自得其樂。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孤獨

言歸症狀,空虛感是什麼?是孤獨?是寂寞?

空虛感與其他概念容易混淆。

有人認為空虛感是在物質條件極為豐富,社會支援系統相對完善的狀況下,普遍缺少追求,缺少和諧的親密關係,成就動機受挫搖擺,最終導致內心資源耗盡,工作和生活不佳的狀態。

當然確實也有研究者認為空虛感即無聊感或者虛無感,偏重於表現出人的負性情緒。

從神經科學與心理學角度講,人們感到空虛的時候,大腦就如停止資訊加工一樣。此時大腦與人睡眠狀態時一樣,人的腦電生理指標顯著降低,這種觀點將空虛感和睡眠狀態等同。

總之,一旦出現空虛感,則更多體現為內在感受缺損或空蕩,伴隨無力和無助感,可能會導致人的負面行為,如迴避、成癮,甚至自殘自殺等。

因此必須引起重視。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虛無感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之①—強迫購買

強迫性購買是指專注於購買行為本身,並且不能控制自己購物衝動甚至不計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

關於強迫性購買的問題,也有認為是一種成癮的行為。明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可取卻無法停下來,購買過程中極其容易做出輕率的購買決策,並且往往忽視了過度消費而花光了所有的錢。這種無遏制的購買行為逐漸消耗心理能量,直至耗盡。

強迫性購買會給人造成不良後果,由於錯誤的思維方式導致了他們更深層次的內在空虛感,使他們更加沉迷於不理智的購買行為中。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購物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之②—邊緣型人格障礙

變態心理學將邊緣型人格障礙概括為:難以建立穩固自我同一性,難以信任他人,具有衝動性或毀滅性以及難以控制憤怒情緒和其他情緒的一類人格障礙。

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長期處於空虛當中,有的最終成為成癮患者。吸毒人員的邊緣性人格障礙比例顯著高於普通人群。吸毒人員的邊緣人格典型的表現除衝動性之外還表現在處於無盡的空虛中,進而導致了他們反覆戒毒和吸毒的行為。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吸食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之③—自殺

自殺以及反覆自殺的意念很多正是源於病理性的空虛感。內心感到空虛和成年後有自殘行為的人更容易自殺。

我們知道,自殺死亡的人比自殺未遂的人要少,而那些反覆自殺甚至自殺成癮的人往往都是由於內心中的空虛感引起的,這種病態的空虛感對自殺行為具有負面影響。

從調查中也得知,很多想死的人向自己可以吐露心聲的醫生或朋友報告了自己內心的空虛感、分離感以及對生活的失望。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自傷自殺

寫在最後,碎碎念

寂寞,這是一個久遠而又新興的話題;

孤獨,這是一個亙古通今的不解謎題;

縱然強迫購物不好、邊緣人格壞脾氣,但總歸還是活著。

但願空虛感不會惹太多禍!自殺永遠不可取!

結束此文,外面下大雨了,關窗睡覺。

空虛感與“精神病”行為

在路上

參考文獻:

1。Bach B, Sellbom M。 Continuity between DSM-5 Categorical Criteria and Traits Criteria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an J Psychiatry。 2016。 61(8): 489-494

2。Yates S。 Agoraphobia and Melancholia:Thoughts on Milrod‘s “Emptiness in Agoraphobia Patients”。 J Am PsychoanalAssoc。 2015。 63(4): 695-725。

3。張楠, 楊夫騰。 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時期下青年學生精神生活的幾點思考—從大學校園的“空心病”現象談

起。 湖北社會科學。 2017(10): 171-177。

4。周浩, 王琦, 董妍。 無聊: 一個久遠而又新興的研究主題。 心理科學進展。 2012。 20(1): 98-107。DOI:10。3724/

5。LiXW, Zou H, Liu Y。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Loneliness Scale in Chine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14。 22(4): 731-733。

6。Segal-Engelchin D, Kfir-Levin N, Neustaedter SB。 Mental Pain Among Female Suicide Attempt Survivors in Israel: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Study。 Int J Ment Health Addict。 2015。 13(4): 423-434。

7。Van Gordon W, Shonin E, Griffiths MD。 Buddhist Emptiness Theory:Implications for Paychology。 Psychol Relig Spiritual。 2017。 9(4): 309-318。

8。刁生富, 蔡士棟。 大學生空心病的成因及干預。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18(2): 52-5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