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 由 灝史渺如煙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05
簡介禮對於樂的表達方式也是有所節制的,儒家的樂治思想多次提到樂是本於人心的,具有著宣洩人內心喜怒哀樂的表達方式,但是情感的過度宣洩必然是有害的,因而就需要以禮來制約樂

禮樂相成是什麼意思

前言

禮治與樂治之間存在著異同之處,儒家卻將二者的異同運用的恰到好處。儒家提倡用禮來節制樂,用樂來調和禮,提出了樂禮相濟,使得禮、樂都能極好的發揮自己的功用。禮治與樂治之間的相輔相成,使得儒家離自己的王道政治理想更近了一步。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儒家禮樂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對樂的節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五音:節制五音、表達方式、等級制度

樂勝則流,禮勝則離,樂盈而不反則放,這都說明樂也不可以太過,如果對樂不加以約束,那麼樂就會成為一種宣欲的工具,這對社會是有危害的。

因而,針對樂的這種流弊,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用禮所具有的原則性來約束樂,使得樂在表演方式、內容以及社會功用上都帶有了禮的色彩,甚至於將樂納入到了禮的體系之中。禮對樂的節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儒家:以禮節樂

首先,禮對於樂的五音是有所節制的。宮、商、角、徵、羽是樂之五音,先秦儒家將禮制下的人倫社會關係比附於五音:將宮比附於君,將商比附於臣,角比附於民,徵比附於事,而羽則比附於物。認為宮、商、角、徵、羽就如同君、臣、民、事、物一樣,所處的地位不同,因而五者也應當安於其位,發揮自己的作用,才能使得樂音和諧動聽。

禮對於樂的表達方式也是有所節制的,儒家的樂治思想多次提到樂是本於人心的,具有著宣洩人內心喜怒哀樂的表達方式,但是情感的過度宣洩必然是有害的,因而就需要以禮來制約樂。儒家的禮有著中的性質,正所謂中正無邪,禮之質也,禮的約束使得樂趨於適中而不至於走向極端。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五音五行

禮還從等級制度上來節制樂,西周時期的樂舞是遵循等級制度的,天子諸侯的樂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樂舞的演奏必須在禮制的範圍之內,如此我們便可以理解孔子為何會對季氏八佾舞於庭,不可忍受了。八佾是天子才有的樂舞規格,季氏用之是違背禮制的。

禮還在道德觀念上對樂進行節制,樂可以直接抵達人心,使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

此外,《樂記》中還有提到:先王作樂必須要根據禮來制定,在樂中體現親疏、貴賤、長幼、男女的道理,這也體現了不同地位的人所擁有的樂也是不同的。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樂記》

除此之外,禮還在道德觀念上對樂進行節制,禮對於樂的道德上的節制正體現在勿聽上,在儒家的禮制之中鄭衛之音,亂世之音、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都是勿聽的,因而這些違背禮的淫樂、逆聲是儒家所不提倡的。

禮是強加於人的一種外部行為規範,這種強制性未必能使人獲得內心的認同,而樂卻是可以直接抵達人心的。如何使人心甘情願的遵守禮制,這就需要樂的調和。樂有著和的功用,《樂記》中提到:樂使人內心平和,禮使人外貌恭順,若要使人的恭順是發自內心的真誠就需要樂。人內心和樂無怨,人的行為才能莊敬、社會才能有序而不爭。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樂記》研究與解讀

在禮制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關係有著高低貴賤之分,這種不平等的人際關係十分有可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與距離感,而樂則起到調和人際之間關係障礙的作用,消除禮所帶來的差別感,透過樂來感染社會各階層,使得他們具有行為的自覺性,進而達到社會和諧的理想境界。

樂使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緩和著人們之間的矛盾,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情,以至達到移風易俗、敦和教化的目的,這十分有利於禮的貫徹實行。所謂的以樂和禮就是透過樂使人在感情上的融洽,進而調和因禮而必須遵守的等級制度,所造成的人際之間心理上的差異感。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古代以樂合禮

禮治與樂治之間相互制約、相互滲透,樂由中出, 禮自外作,功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無論是以禮節樂還是以樂和禮,都體現了儒家禮治思想與樂治思想之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禮治與樂治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的。樂治的實現,不僅僅需要制樂教化人心,合和君臣父子等關係,更需要禮的配合。

在中國古代,禮樂是並重的,而且是不可分割的。雖然禮與樂具有不同的根源與功用,樂由中出, 禮自外作,但是二者從內、外兩個方面對社會的治理產生作用。樂是從內心使人安和平靜,達到自我修養的提高,而禮則是從外在的禮節儀式上規範人的行為。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孔子-不學禮,無以立

禮樂的功用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要實現國家的安定團結、和諧發展。正是因為禮樂的目的都在於使人之間相親相愛,因此先王明君們都相濟沿用禮樂治國,透過禮樂剛柔相濟,達到內外的兼修,使人得到全面的發展,實現治國安邦。

儒家的樂治思想並非過分的強調樂,而是強調禮樂的互補。過分強調樂會使人情感過於放縱而不知敬畏,而過分強調禮則會使人產生隔閡,人與人之間顯得疏遠不相親。人的情感必須要在禮 的範圍內合理地抒發,而禮也需要樂的調和,只有這樣才會使人與人之間和善融洽,社會秩序井然。禮樂互補,禮宜樂和。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儒家-孔孟之道

儒家的禮治與樂治思想,在作用物件上有著內外之別,在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表現精神上也有所區別,禮治思想表現了儒家的節制精神,樂治思想則表現了儒家的中和精神。

總結

此外,二者在個人的修養與社會的治理中,也有著不同的功用。禮治與樂治之間雖然存在著不同,但是二者卻有著相同的作用主體以及目標指向,這也就奠定了禮樂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禮樂的相輔相成、互相滲透使得樂不再僅僅是一種藝術,禮不在是刻板的等級教條。

儒家提出了以禮節樂,禮治與樂治相互制約、滲透,功用根本一致

民間禮樂

儒家一直以來都將禮、樂並舉,把二者視為治理國家的手段、培養賢人君子的工具,因而禮、樂是不可割裂的統一體,具體體現在以禮節樂、以樂和禮、樂禮相濟三方面。

透過禮樂之間的相互制衡,使得樂所宣洩的情感有所節制,符合儒家的中和標準,使得禮所推崇的等級制度、行為規範被人自覺地去遵守,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服從秩序,沒有怨恨與爭鬥。儒家的禮治與樂治是不可偏廢的,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對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是尤為重要的。

參考內容來源:《樂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