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重讀《論語》(三):熱愛教育的孔夫子

  • 由 深林一枝 發表于 垂釣
  • 2022-06-04
簡介”子夏問孔子這句詩有蘊含了什麼意義,孔子回答“繪事後素”,也就是說繪畫要先有好底子

道士平時念什麼經

01

一、誨人不倦

孔子對教育充滿了熱愛,《論語·述而》有這樣的記載: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子曰:“自行束討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

在教育這方面,孔子對自己的要求是“誨人不倦”,要對學生保持熱情和熱愛,而他自己也堅持有教無類的原則,“自行束討以上”,他都願意教誨之。

在教育方法上,他以身作則,用學生提供示範,在論說學與思時,他說: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他講述了自己的學習經驗,日夜不食不寢地思考並不能加深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只有學習,切身地體會知識才能有所收穫。

在對學生的教導上他沒有任何的隱藏,將自己所有的都教給學生: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這從孔子的孩子孔鯉的言語中得到了印證: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對曰:“未也。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不學《禮》,無以立。’鯉退而學《禮》。聞斯二者。”陳亢退而喜曰:“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重讀《論語》(三):熱愛教育的孔夫子

02

二、禮教、詩教、樂教

孔子注重詩教、禮教、樂教,他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1.禮教

《論語》中多次提到了禮,孔子熟悉禮,他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八佾》)

對待父母,也要依據孝禮: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但是禮不僅僅只是外在的規範形式,禮更要從心底出發的自覺行為,孔子在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時候,就好像祖先和神靈真的在那裡,是一種處於內心的敬意和虔誠。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八佾》)

比起禮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誠意。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八佾》)

孔子不認為禮離我們很遠,禮就存在於生活的具體行為之中。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

2.詩教

孔子也透過《詩》來教導學生。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八佾》)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衛風·碩人》,朱熹解釋道:“謂先以粉地為質,而後施五采,猶人有美質,然後可加文飾。禮必以忠信為質,猶繪事必以粉素為先。”子夏問孔子這句詩有蘊含了什麼意義,孔子回答“繪事後素”,也就是說繪畫要先有好底子。這句話點撥了子夏,他想到了禮,於是他問孔子“禮後乎”,禮後於什麼?李山老師在文章中指出子夏的追問將這個問題上升到了哲學層次,思考人類文明(禮)何以存在的哲學問題。這其實與儒家的“美質論”人性命題有關,人能有文明正是因為人本身就有“素以為絢”的好底子。禮樂文明是不會出現在動物、植物身上,因為它們沒有禮樂的好底子;禮樂文明只會出現在人身上,因為人有這樣的好底子,因為人性質地美好。(參考李山的《讀<論語>札記三則》)

這樣的道理透過對《詩》的討論中展現了出來,子夏因《詩》而明禮,這得到了孔子的讚賞。

3.樂教

孔子對詩樂進行了整理,這其實是他想要克己復禮、重回禮樂時代的努力。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子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