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 由 昆明考研寄宿學校 發表于 棋牌
  • 2022-09-04
簡介此成果抓住了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育人資源的關鍵環節,著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大學路徑,將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器物、觀念、習俗、工藝等轉化為學生可以動手參與、沉浸體驗的教育教學模式,真正落實以學生為

琴棋書畫指的是什麼生肖

日前,山東大學開展了校級本科教學成果獎評審工作,在全校範圍內評選出50項優秀教學成果。其中,

《體驗式文化教學課程體系與通識教育創新》

由寧繼鳴教授帶領教學團隊共同完成。該成果依託山東大學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建設,立足立德樹人模式創新和通識教育改革,

圍繞“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課程群建設,歷時八年積澱而成。

此成果抓住了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育人資源的關鍵環節,著力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與立德樹人相結合的大學路徑,將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知識、器物、觀念、習俗、工藝等轉化為學生可以動手參與、沉浸體驗的教育教學模式,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中心,實現知識、技能、情感教育相統一,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審美教育相統一,具有原創意義和引領意義,彰顯了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山大特色。

傳統文化教育“開天窗、接地氣”

實施這一教學創新嘗試的出發點,來源於“三個一”:

一個疑問、一種現實的困惑和一個樸素的願望。

如何更好開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以別開生面的方式開展傳統文化教學?

文化從根本上講是一種生活方式,相對於學科知識和專業學習,其內容有特殊性,有自身的特質和屬性。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會或多或少接觸到一些傳統文化的要素,那麼,課程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能否打破對慣性思維的依賴,重新思考和審視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初心”和出發點,實施教學革新呢?

帶著這個困惑,教學團隊共同邁上了通識教育改革與創新的征程。說是一個征程,聽起來有些誇張,回首走過的路,卻是甘苦相連、冷暖自知。做學術研究需要有研究假設,教學改革同樣需要發揮想象力,要大膽地設想、小心地求證。儘管一時間大家不能描述出“想要什麼”,究竟要打造怎樣一種教學設計、實施怎樣的教育理念,但是首先想清楚了“不想要什麼”:希望摒棄言說式、宣教式、自上而下灌輸式的傳統文化課堂,取而代之設立一種沉浸式、研討式、自我意義建構式的學習安靜環境。這個願望就是教學團隊的共識,也是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目標與動力。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一個願望的達成,一種創新性教育理念的實施,一種理想教學模式的實現,一定要基於天時地利人和,做到

“開天窗、接地氣”

,即要符合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又要具備實施的基礎。時逢國家實施文化復興戰略,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後出臺《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教育部關於中央部門所屬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等檔案,提出“完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堅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等要求。

同時,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要走向世界,如何向世界闡釋介紹蘊含中國智慧和特色的優秀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命題。在此背景下,教育理念的革新、內容的精選、形式的創新、內涵的提升和效果的跟進,既是國家的需要,更是大學的使命和擔當。

有思考有準備的人總會受到眷顧。

2007年,山東大學申報承建國家首批漢語國際推廣基地,依託語言與文化傳播學科建設,服務中國語言文化走出去和文化傳承創新戰略。寧繼鳴教授作為孔子學院總部特聘專家,代表學校組織申報,從頂層設計到理念達成、從內容建設概念到實施步驟,精心籌備。

2008年,中華傳統文化研究與體驗基地落戶山東大學。學校在辦學空間、人員配備等各方面給予支援。

2011年,一所集文化體驗與教學、人才培養與培訓、理論探索與創新的綜合性國家平臺正式執行,為該教學專案的“落地”、教學創新的探索實踐及其教學教研成果的凝練提供了空間和條件保障,也為進一步發展創設了空間。

“以學生為中心”!館、選、器、論

教學成果不僅是物化的課程、教材、獎項,通識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有其天然優勢,該專案的理念之一是把學生作為被文化化育的“文創成果”,引導學生透過親身沉浸體驗,在學習技能、增長知識的同時,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開展文創實踐,達到文化認知、情感認同、文化技藝和能力才幹相統一的學習效果。

儘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早已有之,但如何在通識教育創新的道路上作出特色尚需要探究。目標的達成既有觀念上的突破,也包含教育教學空間、教學模式等結構性要素的改變。

在不斷摸索修訂的基礎上,專案主要圍繞

“雙創”

“四個轉化”

來開展,即依託國家平臺和大學優勢,以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建設宗旨,以“推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核心目標,探索和實踐如何將優秀傳統文化更加有效、更加合理地轉化為具有當代價值與實踐意義的育人資源和傳承實踐,著力實現“四個轉化”:一是探索如何把書本中的文化知識進行轉化;二是探索如何把宣教中的理想信念進行轉化;三是探索如何把研究中的學術成果進行轉化;四是探索如何把歷史中的傳統觀念進行轉化。

在上述觀念的引導指導下,該專案創立了一種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通識教育的創新模式,開展集情境創設、課程研發、育人實踐、模式創新、海外推廣於一體的育人實踐。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打破傳統課堂的授課方式,在情境性的文化空間中,組織學生開展一站式創意文化體驗,實踐沉浸式學習,將知識學習與文創實踐相結合,以“課程革命”的勇氣開展教學改革。

教學團隊重點圍繞“館、選、器、論”四個字開展工作,將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深度合作學習落在實處。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館”指建設了“中華文化體驗館”,

2600平方米,創設了聖賢智慧、民間工藝、藝術長廊、飲食服飾等16個文化體驗區和100多個體驗教學點,這些以默會學習原理為指導、負載教育特質和文創意義的教學情境,為課程實施提供了空間和物質保障。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選”主要是教學內容的甄選。

中華文化內容宏富,課程容量有限,如何選擇是一個難題。經過研討,課程最終確立了“呈現生活中的中國文化,以促進實現中國文化的生活化”的指導思想,注重在現代語境下,選擇那些涵攝中國人生活日用、行為方式和思維模式的知識點,挖掘它們在當今生活中的表徵與變遷、內涵與意義,透過對傳統文化要素“點”的動手體驗,實現體驗知識“鏈”的貫穿,從而達到對“面”的理解,引導學生加強對每一個文化元素“形、神、意、用”等層面的理解。

課程組將教學內容總體劃分為“思想與智慧、工藝與科技、習俗與儀式、藝術生活與審美”四個模組,統攝100餘個不同的體驗教學環節,使學生在動手操作、沉浸體驗的過程中,自己建構意義,逐步感悟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思維特質,深化理解、產生質疑與思考,激發創新思維,開展文創實踐,實現文化體驗、文化教育、文化傳承創新的有機結合與相得益彰。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器”指的是研發多種型別的教具,

為創意體驗設計和教學實施提供教學資源保障。課程組先後研製了“版畫上的世界文明”“古法雕版與印刷術”“甲骨文十二生肖”“傳統造紙”“書畫裝裱”“筆墨紙硯牆”“茶文化一覽通”“中國書畫推拉門”“斗拱與榫卯”等系列教具,為課程實施創設了基礎。

“論”是“坐而論道”的意思,

指課堂互動與討論,組織小組協作與深度合作學習,加強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實現課堂的翻轉,全面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

這樣的教學設計新穎獨特、科學高效,具有時代氣息和思想價值,體現了教學改革的“兩性一度”原則,即“創新性、高階性、挑戰度”。《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被學生譽為“神仙課”,滾動開設多個平行班,每學期都會上演同學們網上“搶課”的火爆場面。課後經常收到學生的真情告白,被譽為

“史上最棒的選修課”

,同學們也會在紛繁精彩的微信朋友圈,抒發他們對體驗感知和學習收穫的感慨。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總體而言,課程內容可以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儀式化課程,如華夏成人禮、節慶習俗體驗等;二是沙龍類課程,如對話藝術家、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文化熱點等;三是動手操作類課程,如中國畫、雕版印刷等。基本的課堂結構是:

沉浸體驗+教師講授+合作學習+體驗與文創成果展示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中式藝術生活”課

。課程的教學目標容知識、技能、素養和課程思政於一體,使學生體驗中式藝術生活中所涵蓋的“琴棋書畫詩酒茶”,即書法、繪畫、詩歌、茶道、插花、香道和古琴等多種藝術形式;感知感受中華文化雅生活,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當下,正確認識“新中式”流行的生活現象,整堂課可以看作是對中國當代活態藝術的踐行與整合性學習。應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尊重學生的興趣和審美,體驗書法繪畫、茶葉沖泡、中式插花、香篆製作等多項文化技能。

透過沉浸體驗中式雅生活,培養審美素養,引導學生對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存在現狀進行反思,堅定文化自信,增進文化自豪感。教師密切合作,團隊授課。在課堂上,學生的五官和身心都被調動起來,原本“碎片化”的要素在教學設計的組織下得以系統呈現。學生會獲得一種認知邏輯,收穫感知、形成感悟、生成意義、昇華情感、影響行為,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課程思政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得到了貫徹與執行,沒有口號也沒有說教,思政功能和立德樹人的教學觀在教學設計與實施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得到彰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教學團隊在課程教學、立德樹人的過程中,不斷給學生搭建成長平臺,形成了傳統文化通識教育“兩橫四縱一中心”綜合效應,特色顯著,標識性強,彰顯了山大特色。

這種綜合效應在環境設計、情境營造、創意體驗研發實施等方面都別具一格,原創了一種分層次有內涵、能講解有故事、可操作有意思、利參與有收穫的文化教育與傳承空間,能夠實現對優秀文化的感知,促進文化理解,提升對民族文化的情感認同,從而激發學生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感、使命感,把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落在實處。具有模式創新和正規化引領意義,在全國高校和傳統文化普及推廣領域社會美譽度高。

推進課程國際化“一公里”

伴隨著體驗教育模式不斷髮展,課程群建設也日漸豐碩,自第一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中華文化體驗與傳播》開設以來,課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稷下創新榮譽學分課程”等相繼推出,課程群的整合優勢逐漸顯現,形成了體驗式教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隨著慕課《帶你體驗中華文化》在中國大學慕課“愛課程”平臺上線,成果受惠面也隨之擴充套件。課程教學的服務物件不斷增多,面向來自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學生開展文化體驗,注重“小班制”“國際化”,開展雙語授課,以及英、法、日、韓等語種的授課,國際化程度高。美國代頓大學學生專程來山大研修中華文化體驗學分課程。

同時,成果服務中華文化走出去國家戰略,積極參與國家海外形象建構,用“國際話語”講中國故事,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海外呈現力、詮釋力和傳播力,擴大了山大通識教育成果的海外影響力。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綿薄之力的積累更具有滴水石穿的能量。該教學成果逐漸成為展示學校文化育人、創新育人的視窗,服務學校國際化戰略,促進了中外人文交流。

構建教學成果的“公共身份”與社會服務

該教學成果的特點之一是可推廣複製能力強,具有社會孵化推廣價值。教學團隊發揮國家和高校平臺對周邊優秀文化資源的創新驅動作用,注重高校和地方的聯動互動,實現優質資源的互系互惠,不斷擴充套件專案的受益群體和獲益幅度。專案負責人寧繼鳴教授是孔子學院總部體驗基地(曲阜)建設的首席專家,參與山東省嘉祥政德教育基地等專案的設計和孵化建設工作,使專案成果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和應用。與此同時,兄弟院校前來考察交流,上海財經大學、魯東大學等相繼建成主題文化體驗教學空間。另天津市監獄和濟南婦幼兒童活動中心多次來校考察,將專案成果應用於文化改造人和培育少年兒童。

除了發揮體驗教育模式和通識教育的公共服務價值,教學團隊還

不斷出版教材和中華文化普及讀物

,擴大課程受益面。通識教育課程的教材相對於專業課程有其自身特色,專案組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當代轉化的探索和研究,注重傳統文化精華與當代社會語境、話語表述、思想觀念的有機結合,啟動並實施了“生活中的中國文化”系列教材以及“中華文化讀本”的編撰工作,現已出版《生活中的中國文化——剪紙》(中英雙語),中華文化讀本之《先秦諸子》《書法藝術》《中國園林》《絲綢文化》《魏晉風度》等,山東大學王培元教授、唐錫光教授、周廣璜教授、李平生教授等都參與編撰。

基地學術顧問徐超教授每週都到體驗基地進行指導,特聘專家文史學者、當代著名作家鄭連根推出《極簡中國史》《春秋範兒》《戰國派兒》《帝國青春期》等一系列成果,其中《春秋範兒》獲2015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普及讀物獎,《極簡中國史》獲2017年度全國優秀古籍圖書獎普及讀物獎。專案組積極為學生搭建傳承講述文化的平臺,出版《全景中國——大學生講中國故事》,更好發揮山東大學特色通識教育課程的社會影響。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昆明考研寄宿:接地氣!歷時八年,山大給出傳統文化教育新答案

圖片來自網路

2019年,教學團隊與學校黨委教師工作部、本科生院教學促進與教師發展中心合作,聯合舉辦

“傳統文化涵養師德師風系列研修活動”

,將傳統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實踐延伸到教師層面,應用於全校師德師風建設和新進教師入職教育,包括傳統文化與經典教育思想——涵養師德;法律法規和法治素養提升——依法執教;職業道德和專業倫理教育——行為世範;三全育人和課程思政教育——以德育徳等專題。活動服務骨幹教師培訓、促進教師發展,體現了成果立體化的特質,實現了服務本科教學創新、教學改革、立德樹人、社會文化普及、對外交流作用的統一,以教育的形式實現了文化的功能和社會的價值。

2020年,教學團隊依然走在拓展前行的道路上,在新文科建設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強對通識教育的研究與實踐,積極籌建以體驗教育為特色,以專業通識教育、綜合通識教育和前沿通識教育為支撐的通識教育改革“山大實踐”。

植根於大學的通識教育,有學科學術力量的支撐,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有人才支撐,不會發生傳承建設中的“斷頭路”;有政策機制支撐,不會是曇花一現的“一錘子買賣”;注重內涵和品牌建設,具有自我更新、革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執行機制。教學團隊相信,新時代的科研要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地上,教育改革和教研創新也要體現在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教學實踐中,融入到學生成長的足跡和人文化成的心靈印記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