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 由 書研聊育兒 發表于 棋牌
  • 2022-02-17
簡介說到這裡,不知道朋友們有沒發現,在讓孩子多吃飯的這件小事中,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全用上了

過度自責是什麼心理疾病

真的很奇妙!

昨天晚上,我用

非暴力溝通

的方式讓田先生把碗洗了,這真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事情是這樣的:

原本是兒子洗碗的,可兒子洗完澡直接上床睡覺了。眼看著碗還呆在水槽裡,我心裡總覺得像有塊石頭壓著,不好受。

雖然說我已經躺在了被窩裡,可依舊念念不忘碗還沒洗。

於是,我叫來了田先生,跟他商量著說:

“我看到水槽裡的碗還沒有洗,我心裡總是會牽掛著,因為我希望家裡乾乾淨淨、整整潔潔的,這樣也對我們的健康有益”。

沒想到的是,田先生一反常態,他說:“好,我抽完煙就去洗,你快睡覺吧”!

第二天早上我起床後,到廚房準備早餐,發現灶臺上乾乾淨淨的。

原來,非暴力溝通如此神奇。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01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在最新版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非暴力溝通的定義是這樣的:

“它包含表達與聆聽,能讓我們由衷地給予,與自己和他人建立聯結,並充分展現天性中的善意”。

非暴力溝通作為一種

與自己和他人進行深度聯結

的溝通方式,它也被喻為一種

生命的語言

恰如書本封面上的那兩隻燕子,它們跨越溝通的“萬水千山”,向著同一個方向飛去。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02

暴力的溝通方式在生活中是怎樣呈現的?

瞭解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現在我們來看看生活中常見的暴力溝通都有哪些?它又是如何呈現的?

舉個我生活中的例子吧!

有一次,兒子和同學玩到天黑才回來,一回到家他就跟我說要玩遊戲。

聽到他一說要玩遊戲,我立馬就來氣了:“你一天到晚就知道玩嗎?白天又是看電視又是玩電腦,你最近是不是玩瘋了?你不要太過分……”,然後說了一大堆。

所有我說的這些,用《非暴力溝通》中的話來說都是“暴力”,語言暴力,情緒暴力全佔了。

此外還有念頭暴力,念頭暴力就是你對一個人在腦海中的想法和評論。

比方說,他就是一個不愛學習的孩子,或者他永遠不知道替別人著想,一點都不懂得體貼人等等,這些都是念頭“暴力”。

這些“暴力”常常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且還是一種非常

隱蔽的存在

。如果你不曾好好覺察,

沒有覺察意識

,你永遠都是無知無覺的。

因此,看到自己固有的不好的溝通方式,並

有意識地去練習

和改變它,這是學習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03

如何使用非暴力溝通?

知道非暴力溝通要追溯到三年前了,那時候我正參加一個線上課程,社群指定要買這本《非暴力溝通》(那時還是老版)。

可不知怎地,書買了回來,社群裡的老師卻沒有帶著一塊讀,到最後還是自己抽時間通讀了一遍。

通讀一遍後,就記住了非暴力溝通中的四要素,並寫了多篇讀書筆記,還依葫蘆畫瓢嘗試著用了。

現在想想,那時候的閱讀與嘗試簡直就是生搬硬套,完全沒有入心,結果也自當是無疾而終。

隨著自己不斷的學習與成長,如今重新讀來,竟然有著與往日全然不同的體悟。

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在書中寫道:

“非暴力溝通的精髓在於對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這四個要素的覺察,而非在交流中具體說了什麼”。

看吧!非暴力溝通的精髓不在於你說了什麼,重要的是你

對四個要素的覺察有多深

,你又有多瞭解自己。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非暴力溝通是基於需要的意識

無論人們做還是不做某件事,都在試圖滿足某種內在的需要。

馬歇爾博士在書中談起他在伯利恆一處難民營介紹非暴力溝通一事,曾遭到許多難民的咒罵,罵他是兇手,是殺人犯。

但馬歇爾博士並沒有生氣,相反他很努力地去體會難民的感受和需要。

透過體會難民的感受和需要,他看到了難民內心深處的痛苦與無助,他認真持續地聆聽著難民,同理難民,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尊重和包容。

最後,那位難民還邀請馬歇爾博士到他的家中享用晚餐。

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力量。

透過對他人需要的覺察,

看到他人的內在感受與需要

,從而

深度地傾聽和同理他人

,與他人建立起深厚聯結。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先同理自己,再同理他人

我們知道非暴力溝通是

基於需要的意識。

同理心教練創始人董國臣在他的《同理心力量》一書中寫道:

“當我們帶著基於需要的意識時,看問題的視角就會發生變化,就會從內心深處理解和接納他人”。

在這裡,我個人想要強調的是“

意識”

。這個意識不僅是對他人需要的意識,更是對自己需要的意識。

當你對自我需要有一個意識時,你看到的不僅是自己,還有他人。

就好比那天我和兒子一起吃午餐,看到兒子只給自己裝了半碗飯,我察覺到了心中有一絲不快。

但我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立馬衝口而出:“你怎麼吃那麼點飯?你不知道你現在正長個麼?還想不想長高了……”等等一些說教的話語。

而是停頓了幾秒,想著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嘗試了一下。

我想了想,很誠懇地說道:“兒子,看到你只吃半碗飯,我感到有點不高興,因為我希望你多吃點,吃好點,長得高高壯壯的” 。

結果兒子直接回答我說“好”,在他吃完半碗米飯後,又重新裝了一碗,並快速地吃完了。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說實話,這讓我感到很意外,同時也頗感興奮。原來,

溝通可以如此簡單,只要你願意。

後來,針對這件事情做反思,我發現了自己長久以來被忽視掉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在親子互動中,我的習慣模式常常是看不到自己的需要,並且總是在向外要求。

這樣的舊模式讓我深陷於向外要求孩子,而不是看到自己的需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

透過嘗試非暴力溝通,我看到了自己對孩子長高的擔憂,內心中藏著一份對美好形象的需要,最後就是向孩子明確提出了讓他多吃飯的請求。

說到這裡,不知道朋友們有沒發現,在讓孩子多吃飯的這件小事中,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全用上了。

之所以能用上,還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

覺察意識。

帶著這一份意識,可以讓自己在遇到事情時慢上那麼幾秒鐘,先去覺察,而不是自動化地想說什麼就脫口而出。

一旦有了這份覺察,我們就能

看到自己的需要,去同理自己,併為自己的需要負責

,而不需要再向外求。

如此,我們就能夠看到孩子的需要,並同理孩子。這樣的方式才是正確的愛人愛己。

只有先學會愛自己,而後才能給到他人愛。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04

遇事不“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改變舊習氣,培養新的溝通方式,在新的一年,於我而言再重要不過。

雖然持續學習了那麼久,也讀了大量的書,正所謂好事多磨,一個新習慣的內化與養成終究需要時間。

就這麼定了,今年的最好育兒之法,遇事不“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05

結語

借用薩提亞的《如果我愛你》來做本文的結尾部分。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你不可能給出

你沒有的東西

你的愛只能經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乾涸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養

若因滋養我而乾涸你

本質上無法成立

因為剝削你並不能讓我得到滋養

新的一年最好的育兒之法:遇事不使用“暴力”,沒事就多讀書

育兒先育己,愛人先愛己。

請先愛你自己,而後你才能給到孩子愛。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研聊育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