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解讀“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 由 雲棲381 發表于 棋牌
  • 2021-05-15
簡介子張列舉四大要件,分別為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都是孔子平日所傳授的教誨,子張把它當做士的基本要件

盡禮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文化史上,《論語》作為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20篇,492章。它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顓孫師,字子張,是孔子著名弟子,位列“十哲”。關於他的歷史記載,除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簡略記述外,更多集中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論語》評價顓孫子張相貌堂堂,聰明好學,辦事能力強,但有過激的弱點:“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譯文是:曾子說:“子張相貌堂堂啊,很難與他一起做到仁哩!”關於弱點也有文曰“子貢曰:‘師與商也孰賢?’子日:‘師也過,商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日:‘過猶不及’。”譯文是:子貢問:“顓孫師與卜商,哪個好一些?”孔子說:“顓孫師辦事過了頭,卜商辦事趕不上。”子貢說:“那麼顓孫師好一些?”孔子說:“過了頭與趕不上同樣不好”。在這裡,孔子指出顓孫子張辦事容易超出原則的弱點。《論語》中有關顓孫子張的思想觀點和主張,既有別人對他的評價,也有他與孔子的十多段對話。《子張》記述的是孔子弟子之言,雖然沒有一句話是透過孔子之囗說出的,但無一不是對孔子思想的轉述與發揚光大。開第一段文字是子張所言,談論的是士人立身的大節問題,也是對孔子思想的闡發。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這句話可以翻譯為:子張說:“士遇見危險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士”是讀書明理的人,也應該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君子。子張列舉四大要件,分別為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都是孔子平日所傳授的教誨,子張把它當做士的基本要件。子張在這裡說『士』,「士」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讀書人,真正明理的人。在諸儒批註當中,子張所說計程車是指在朝為臣的這些人,也就是他們讀書明理,還要出來為國服務。子張認為士人必須要具備以下四種德行,這四種德行實際上跟孔老夫子講的是相應的。在「憲問」這篇裡面第十四篇,「子路問成人章」,孔老夫子也講過什麼叫成人。這跟子張所說計程車是非常吻合的,可見得弟子們他們的說法跟老師確實是相應。老師孔老夫子述而不作,他只是轉述古聖先賢的教誨,自己沒有創作,沒有自己的意思,弟子們也是如此。當然弟子對老師的境界有不同程度的領會,因此所說的雖然也都是複述老師的話,但是確實是有境界的高下不同,這個是弟子本身對老師教誨的理解程度上的問題。

子張在這裡說計程車人,首先是『見危致命』,「危」是危難,見到國家的危難,就應該寧願犧牲生命去挽救危難,為了國家、為了人民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孔子也曾講過,在《論語》當中也說過「見危授命」,跟「見危致命」意思是一樣的,授就是給出來、犧牲出來。這就是真正讀書明理的人,他們知道生命誠可貴,道義更可貴。

《憲問篇》記載:“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見危授命”,意思是國家興亡的緊要關頭,能不顧自己的生死,慷慨捐軀,可以說是成人了。《季氏篇》說君子有九思,把“見得思義”列為其中一項。能夠見到利就想到義,當然是明白事理的君子。《八佾篇》記載:“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行禮時缺乏敬意,居喪時沒有哀慼的心情,是不可取的。現在反過來說,祭思敬,喪思哀,是同樣的見解。

“見得思義”是儒家學問中最基本的原則之一。『見得思義』,這句話也是出自孔子的口,在《論語》中的「季氏篇」裡面,講到「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其中最後一種就是「見得思義」。

“見危致命‘’是說在危急關頭,為了正義事業敢於挺身而出,就算為此獻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顧惜,這裡說的是一種能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氣。孔子雖然主張“見危授命”、“仁者有勇”,但並不提倡毫無原則地以身涉險。所謂見危,即到了危機時刻,比如國家危亡、民族危亡,他人生命受到威脅等緊急關頭,此時,士人可以或應該選擇殺身成仁。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可以看到很多歷史人物,比如近代史上抗擊外來侵略的關天培、陳化成等人,無不如此。見危致命一語,讓我們看到了子張的勇氣,看到了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向我們傳達了一種勇於擔當的精神。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人願意擔當,或者沒有人有勇氣擔當,那麼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在「憲問章」裡面,也有孔子對子路的一個回答,說「見利思義」,這意思都是一樣的。真正計程車人見到利益的時候,立刻要想到合不合乎道義,不合乎道義不能取,合乎道義才能取。

“祭思敬,喪思哀”,都是從禮上說的。『祭思敬』,「祭」是祭祀、祭祖、祭神,這是感恩、懷念,表達自己的誠敬心,修自己的誠敬,所以祭一定要敬。「八佾篇」裡面講,這也是《論語》的「八佾第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鬼神就像鬼神在自己面前一樣,祭祀祖先像祖先在自己的面前一樣,「事死者,如事生」,誠敬心一點不會缺乏的。在古時候祭祀屬於五種重要的禮節之一,所以世人非常要注重這個祭祀之禮。而祭祀之禮最重要就是敬,「誠於中而形於外」,不是隻做一個表面形式。他內心有真誠,外面各種禮儀就不會有缺少。缺少禮節是怠慢。在祭禮當中養成誠敬心了,對人、對事、對物都是用這種誠敬。所以祭祀原來也是一種教育的活動,教育我們誠敬,見得思義,就是說獲得這些一定要合情合理,強調個人慾望的滿足不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但實際情況卻是,很多人為了得到某件東西,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擇手段。這種行為很有可能損害他人或整個社會的利益。因而,強調見得思義非常重要,但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卻非常不容易。畢竟,在名利、權色面前,能保持冷靜的人不能說沒有,但是的確不多,而能經得起名利權色考驗的人,無疑值得敬重。

『喪思哀』,父母之喪,喪禮要盡哀慼之情,「喪盡禮,祭盡誠」。這個禮表達自己的哀思,而不是隻搞一個形式,甚至搞一個大的場面,顯示自己對父母很盡心,這個不是孔老夫子所贊成的。「八佾篇」裡面孔子說,「喪,與其易也,甯戚」,這個易就是講和易,和順而有條理的意思,就是你這喪禮做得非常和順,禮節一點不會缺乏,很有條理,那只是個形式。所以孔老夫子講「與其易也,甯戚」,戚就是哀慼,哀慼才可以得到喪禮之本,喪禮是為了表達哀慼之情的。如果沒有哀慼之情,而在禮節上做的有條不紊,這個不是真正喪禮的意義。喪禮也是孝道,所以子張在這說“喪思哀”。

儒家對禮的看法是,禮不應該只停留在表面,而應該發自內心。不管是祭祀還是居喪,都應該從內心深處守禮,而不僅僅是講求儀式。這些禮儀是封建社會重要的社會制度之,它們代表的是一種社會秩序,一種信仰。我們知道古禮是很繁冗的,祭祀禮法也不例外,寫下來恐怕就有厚厚一大本,如此複雜,要想不出錯,真的很難。如果內心不誠敬,就容易出錯,就算不出錯,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是形式上做得好罷了。心裡真的誠敬,就不容易出錯,就算出了錯,也不是有意為之,神靈也不會在意。喪禮當然也非常繁複,有很多講究,但所有的禮都是為了抒發內心的哀慼之情,如果內心沒有什麼哀慟,禮做得再好也顯得假惺惺的。更有些人沒有哀慼之情,還故意將喪禮辦得奢靡豪華,違背了喪禮的本意。

『其可已矣』,做到這以上的四樁事情,就是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這種人可以算作是士人。換句話說,做到這四樁事是士人的最低標準,連這個都做不到,不能算士人。有沒有更高的標準?有。在「憲問第十四」裡頭,第十二章「子路問成人」,什麼叫成人?就是有成就的人。孔子就回答說,「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孔老夫子講有成就的人要像臧武仲那樣的智慧,孟公綽的不貪慾(無貪),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藝。這個所謂的智慧、無貪、勇敢、才藝,還要加上文之以禮樂,用禮樂來薰陶,這就可以算有成就的人。這個標準就比子張說的四個標準要高,這是孔老夫子認為的標準。

孔子有言「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那就不需要這麼高的標準了。現在成人的標準是什麼?「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這裡說的跟子張那個標準就一樣,降低一步。見利思義,就是子張說的見得思義;見危授命就是見危致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這種人有誠敬。這個“久要”,就是當「約」字講,跟人有約,永久的守信,一生都不忘記跟人的約定,這是誠敬。誠敬是從祭思敬、喪思哀而得來的。祭思敬是培養誠敬,喪思哀這是培養哀思、孝思、誠心、真誠。所以退一步講,如果智慧、無貪、勇猛、才藝和禮樂有稍微不足,能做到子張的這四個標準,也就能夠算是士人,所以其可已矣。

因而,子張認為做一名合格的“士”,達到“士”的人格標準,要具有忠、義、敬、孝四種美德。做到這四點,就可以稱得起是一個知識分子。這些主張,其實是對孔子思想的發揮。子張在講義、敬、哀時都有一個“思”字,而講“見危致命”時則沒有用“思”字了。這是因為“見危致命”是瞬間作出的抉擇,來不及多作思考。

朱熹說:“四者立身之大節,一有不至則餘不足觀。”(《集註》)子張說的四點中,當然是第一點“見危致命”最重要。它是做人的最高標準。我國自古及今,無數的先賢烈士做到了這一點,如我們經常標榜的文天祥就是這樣。文天祥被俘後,元世祖愛其忠義,在燕京囚他三年不殺,許他許多優厚條件,希望他投降,但文天祥不為所動,只求一死。死時年僅47歲。其妻歐陽氏去收屍時,在他的衣帶中發現一首四言詩。詩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見危致命,見得思義”,這是君子之所為,在需要自己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可以毫不猶豫,勇於獻身。同樣,在有利可得的時候,他往往想到這樣做是否符合義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精華點。

研讀經典體會其中修身明德、體道悟道的教誨,對於後人心靈的洗禮、思想的陶冶以及為人處世的薰陶,特別對於教育者如何真正傳道解惑、教書育人,有著深刻的啟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