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棋牌

晚潮|宋韻:“諸暨木陀”的由來及演化

  • 由 錢江晚報 發表于 棋牌
  • 2022-10-26
簡介“翁木大”之說典出南宋寶慶元年(1225)的《會稽續志》,又從宗杲與淨全兩位高僧的生平看,“諸暨木大”這一說法,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露水的露還念什麼

□陳侃章

日前三五好友小聚,閒聊到當前大熱的宋韻,酒意微醺,話題漸深,我也一時興起,發了點感慨:“就浙江論,杭州、紹興無疑是宋韻大本營,溫甬婺各有千秋,而衢州南孔地位獨特。”張姓友人將了我一軍:“你是諸暨人,你說說諸暨宋韻體現有哪些?”我脫口而出:“諸暨宋韻內容較多,涉及面也廣,上承漢晉唐,下啟元明清,且傳遞有序,橫向、縱向都可展開。僅僅以詩文論,宋代頂級人士對諸暨寫過不少。要形成一本包含經濟、政治、歷史、地理、文學、宗教、社會等方面的宋韻書籍並非難事,就看挖掘的深度和廣度了。”友人對宋史多有研究,他希望我能講點具體的史實。我便列舉了幾例,其中也講到諸暨有“只此一家”的宋韻,且登廟堂、傳江湖,不但源遠流長,至今也薪火旺盛。他大感興趣,使勁鼓搗我成文。為不拂美意,在此首先推出《宋韻:“諸暨木陀”的由來及演化》,其後將視情陸續推出續篇。

晚潮|宋韻:“諸暨木陀”的由來及演化

今諸暨翁家山。

一、“諸暨木陀”從實證中產生

歷史的長河讓越州、紹興府有序流淌,其屬下的山陰、會稽、諸暨、餘姚、蕭山、嵊縣、新昌、上虞八縣,持續穩定到民國初年。透過時光的衝涮,積澱出一個有趣的社會現象:所屬八縣,除餘姚不明外,其他七縣都有一個“雅號”匹配其鄉風民俗,如“紹興師爺”家喻戶曉,狹義對應山陰、會稽兩縣,廣義泛指紹興府;如“諸暨木陀”則特指諸暨;還有幾個縣的稱呼或限於環境,或窘於貧窮,或是商業意識朦朧覺醒導致。

本文只講“諸暨木陀”的由來,對其他縣市不作展開。

“木陀”從“木大”“木頭”諧音而來,用到人的本義,主要是指“沒頭沒腦”“呆頭呆腦”,如寒山有“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頭。出語無知解,雲我百不忙”詩句。還有一種解釋,是這個人遲鈍不靈光,自己吃虧了還不知道。

本是“泛指”,後來卻定語到了諸暨人頭上,這其中是什麼緣由呢?

南宋初年,諸暨有翁姓農家,兒子名翁全,少年隨父兄躬耕,當父兄忙碌農活時,他卻在山地田邊,對著山林溪水發呆,有時還自言自語,天色已臨暮,還端坐那裡一動不動,直到父兄叫他回家,才戀戀起身。如此三番,天長日久,家裡鄉人都覺得翁全這人怪。為謀生路,家人就送他到附近廟裡出家,而廟裡師傅教他念經拜佛,他又茫然無解。

對此,家裡人束手無策。後聞知餘杭徑山寺宗杲禪師道法高深,便將翁全送去,在求見宗杲大師時,告知了翁全的種種怪像。

宗杲問翁全:“不知你有什麼能耐?”翁全答:“我能打坐。”又問:“你打坐為了什麼?”翁全答:“你問我打坐為什麼,我不能回答。”透過對話,宗杲掂出翁全天生法器,便將他收錄在寺內。

晚潮|宋韻:“諸暨木陀”的由來及演化

今諸暨市璜山鎮大門村。

翁全出生農家,為人樸實,言語木訥,不加修飾,獨往獨來,又沒念過書,大字不識一籮,而他又往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凡此種種,免不了受同人疏遠冷漠。寺中有人說,這人像一個“木大”,因他姓翁,便叫他“翁木大”,很快,寺院內外都叫他“翁木大”,又因翁是諸暨人,所以亦叫他“諸暨木大”。而翁全本人,對“翁木大”叫法也不氣不惱,恆之如常。翁木大實是翁木頭、翁木陀也。

考諸暨翁氏,北宋末期從義烏遷到翁家山為最早,以時間和地點銜接,翁全當是今璜山鎮大門村翁家山人。

晚潮|宋韻:“諸暨木陀”的由來及演化

餘杭徑山寺。

二、大智若拙成大器

到了秋季蔬果成熟,“翁木大”隨眾僧去採摘辣椒。同人中知他不識字,想戲弄取樂,便說:“這辣椒鮮紅好看,翁木大,作首採椒頌給我們聽聽。”一批人也跟著附和。翁全毫不推辭,便說好,隨之念出:“含煙帶露已經秋,顆顆通紅氣味周。突出眼睛開口笑,這回不戀舊枝頭。”此“頌”一出,眾人驚呆。這平時不顯山、不露水、不識字的“木大”竟有如此文采!竟能吟出如此禪意濃濃的詩偈!人們開始刮目相看。

過了幾天,一位施主仰慕宗杲傳道授惑,便捐送來一張“度牒”。度牒是官府頒發,凡持牒者,均可免除稅賦、徭役等,是體現身份、有很大價值的“特別憑證”。為讓所有僧眾都有平等獲取機會,宗杲用“抽籤”的方式來定誰所有,而不是自己指定。抽籤完畢,這張“度牒”歸了翁全。未獲者中多有不平相譏之語,以為有人做了手腳。宗杲命再來一次,結果又是翁全所獲。如是三次,均歸翁全。眾人寂靜無聲,不服也服。

種種跡象讓宗杲也有感觸,這個翁全坐功無二、《椒頌》才學、度牒天定、人品無華、冷漠戲謔、不慍不怒、得不言喜、失不長嘆……而這些都是修行的上乘資質。對這位“諸暨木大”,宗杲覺得要好好培育了。於是吩咐手下為翁全舉行削髮具戒儀式,並親自操刀披髮,按禮囑託,取法名“淨全”。真正成了宗杲的嫡傳法嗣。宗杲在徑山寺開創了禪宗徑山派,是南宋佛教史上代表性人物。

淨全雖目不識丁,因自具天資,上根法器,可以不假師授,而吐辭發凡就成偈頌,使許多高僧宿學都自嘆不及。顯是大智若拙的佛學之才。淨全的法名在叢林四散傳播開來,“諸暨翁木大”的名聲越來越大。

其時拙庵光住持杭州靈隱寺,以典賓之禮誠邀淨全前往;混源密禪師在杭州淨慈當家,以“半座”相邀,即去了就與自己享同等地位,慕請淨全到淨慈修學佛經。

晚潮|宋韻:“諸暨木陀”的由來及演化

宗杲禪師畫像。

無疑,這些是僧人持經修學的追求,可淨全卻不為所動,依然在徑山寺靜心念經。後來宗杲命他到處走走,他才四處遊方,去了許多寺廟大剎,最終選擇在寧波天童寺弘法,並自號“無用”。世稱天童無用淨全禪師。

由於淨全禪師佛學造詣高深,他還與方外高士、廟堂相侯也多有結識。如與尚書尤袤——這位飽讀史書的進士詩人,往來頗多;如與同鄉、兩浙路轉運判官、金石學家王厚之友善;如與吳越王后裔,丞相錢象祖交情極為深厚,等等。

淨全禪師於南宋開禧三年(1207)六月在天童寺圓寂,享年71歲。淨全圓寂後,丞相錢象祖親撰《天童無用淨全禪師塔銘》,記載了淨全禪師與一代大師宗杲的因緣經過,揭示了淨全的開悟詩偈:“靈雲一見兩眉橫,引得漁郎良計生。白浪起時拋一釣,任教魚鱉並頭爭。”這“開悟偈”佛教內頗享盛名。

宋代佛教典籍《五燈會元》對淨全禪師有傳記,全名《天童淨全禪師傳》。

三、“諸暨木陀”是文化符號

淨全的種種所作所為,顛覆了許多觀念,使許多人不得其解,因而時人戲謔他是“諸暨木大”,久而久之,“諸暨木大”由點及面的傳播開來,加之,諸暨人確也有那麼點吃虧不太計較的鄉風,這種輿論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後來就廣施到所有諸暨人身上了。因江浙方言,“大”與“陀”讀音相同,所以後人多寫作“諸暨木陀”。

前面已述:“木大”兩字並非褒義,有“木殼腦袋”之譏,對這種略帶諷喻的社會輿論,諸暨人也有個接受過程。

晚潮|宋韻:“諸暨木陀”的由來及演化

寧波天童寺。

“翁木大”之說典出南宋寶慶元年(1225)的《會稽續志》,又從宗杲與淨全兩位高僧的生平看,“諸暨木大”這一說法,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寶慶會稽續志》是《嘉泰會稽志》的續本,實際上是官修的宋代《紹興府志》。諸暨現存的清代康熙、乾隆、光緒三種縣誌承接了府志中的高僧大德事蹟。“康熙志”基本搬抄淨全傳,“乾隆志”在繼承時,則刪掉了“木大”之語,大概編者覺得這樣傳播對諸暨形象不佳,而“光緒志”復全盤接受了“木大”說法。

其實,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開放,對這種或褒或貶的社會現象,諸暨人越來越不以為意,並坦然接受。二十多年前,諸暨官方約我寫篇諸暨人文的文章,我談到諸暨人的言行舉止,思維方式頗有幾分“木陀”精神,並概括了“美”“韌”“勇”“忠”“傲”的諸暨人文基因。前幾年,詩人、書法家斯舜威又寫了“木陀系列”;作家、畫家陳泉永有多篇文章都談到“木陀”;從而再度引起社會共鳴,諸暨人也津津傳播。

諸暨官方對當地民眾自許的“諸暨木陀”也順勢而為。前些時日,清華出身、年輕有為的諸暨市長張崑崙在諸暨企業家集會上,用諸暨方言大聲講出:諸暨人要做“諸暨木陀”、要“石板道地摜烏主(龜)”。贏得臺下陣陣掌聲和喝彩,一時氣氛熱烈,認為這個領導的講話接地氣、懂諸暨。

對“紹興師爺”和“諸暨木陀”稍加比較,就可知兩者同與不同,兩者都是歷史名詞,“紹興師爺”流行於明清,是一種職業,一時佔據各個要津,來,找不到出處,去,也隨著封建社會消失而消亡。“諸暨木陀”這個名詞發端於宋代,從實證中得出,由點及面傳播開來,是一種思維方式,是文化的形象體現,不會受到時空限制,因為文化之樹常青。

至於對“宋韻”的含義是無法定於一尊的。我以為像“諸暨木陀”這種始於廟堂,載於典籍,流於民間,傳於後世的文化現象,涉及到歷史、文學、宗教、地理、民俗等方方面面,是大眾文化、生活文化,是安身立世,帶點禪意的處世態度,既是“陽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竊以為,這樣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宋韻”值得傳承弘揚。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