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晨讀|“彈硌路”還是“彈街路”

  • 由 新民晚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9-11
簡介現在“彈硌路”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其實在早期的政府檔案中寫的是“彈街路”

路的組片語什麼

現在“彈硌路”頻繁出現在媒體上,其實在早期的政府檔案中寫的是“彈街路”。

晨讀|“彈硌路”還是“彈街路”

一位朋友發來微信告訴我,他在某媒體看到一份重要的宣傳稿裡,又把“彈街路”寫成“彈硌路”。“彈街路”寫成“彈硌(格)路”,這是近二三十年出現的怪事。2006年11月參加首屆國際上海方言學術研討會時,我的論文就是專門分析“彈格(硌)路”錯在哪裡的。後來發表的《路、街路、彈街路》,還被收入“中國重要報紙全文資料庫”,《語言文字週報》也以《褚半農說街路、彈街路》為題,掛在公眾號上作為正解。這些年來,諮詢我正確寫法的朋友也已記不清有多少了。

《週報》上的文章,主要是從組詞的角度來闡明為什麼“彈硌(格)路”是錯的。本文則從“彈街路”在政府檔案中的名稱來確定詞語的正確寫法。

1927年7月,上海成立特別市後,市政府就認為市內道路“不適合現代交通之需要”,並決定翻築道路,為此對全市的道路作了調查。調查結果是,當年只有柏油路、砂石路、煤屑路等5種道路,總長也僅21570公尺(米,本文保留當時長度單位),尚未有水泥路。這5種道路中的第4種便是彈街路,總長3871公尺,佔17。95%。1931年至1934年的《上海市市政報告》第五章“工務”中,對現有道路種類及長度又作了統計,市中心區的道路有柏油路、彈街路、泥土路等5種,總長為116283公尺,其中彈街路8129公尺,佔比6。99%。如果加上閘北、滬南和浦東三個區的統計,即全市的道路總長共617637公尺,而彈街路竟有311403公尺,佔50。42%,可見當年在上海,彈街路是主要道路。

薛理勇先生2008年3月在《新民晚報》發表談上海馬路的長篇文章,稱他看到當年政府檔案裡寫的也全是“彈街”“彈街路”。原文是:“我應上海市政建設局之邀,幫助整理他們的舊檔案,在1949~1960年間,上海市政建設局為改善上海市政和市民出行方便,鋪築了許多‘dɑígàlù’,在他們的施工報告和記錄資料中一律使用‘彈街’或‘彈街路’。”這段話含有三個資訊:一是材料來源為政府檔案,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二是時間跨度1949年至1960年;三是“全是”。如果將我的早期資料和薛理勇的資料綜合起來就可知道,在1927到1960年的這33年裡,“彈街路”一直是政府部門檔案使用的規範詞。而實際使用,肯定要大大早於1927年,晚於1960年。實際上,在原松江府方言中,至今仍是這樣稱呼“彈街路”的。另外常用的還有“街路”一詞,而“街路”恰恰是“彈街路”的中心詞。

說到彈街路,必然要說到街路。彈街路,是從街路來的,街路,又是從路來的。語文知識告訴我們,漢語組詞有個原則,即先有中心詞,新增字首或字尾就成了個新詞。如再新增字首或字尾,又成另一個新詞。但還有一個原則,不管是新增字首還是字尾,產生的新詞必是有這樣東西的,或者說,是客觀存在的。路,新增不同的字首,可組成“馬路”“官路”等,新增“街”成街路,因為吳地一直是將街道稱“街路”的,明清、民國文獻可提供足夠的書證,就是說,“街路”是有的。再加字首“彈”成“彈街路”,也是有這種路的,是指鋪上小石塊的街道,也是政府檔案中確指的一種道路型別。民國時,上海居民還把新出現的鐵路稱為“鐵馬路”。反觀“硌(格)路”,哪裡有這種路呢?“彈格(硌)路”也一樣。

“是”已成非,積習難改,公共語言空間不時出現不準確表達的干擾。表達準確、史有記載、流傳有序的方言詞語說三遍:彈街路!彈街路!彈街路!(褚半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