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 由 文字的二三事 發表于 籃球
  • 2022-08-12
簡介孫光林像極了當初的孫光平,用合群討好城裡同學,以此證明自己擁有很多朋友

無論一一總是一一怎麼讀

思想見諸行為,舉手投足之間,思想的河流潺潺流淌。倘若想入非非,體現在行為,難免荒唐,說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卻是想法不貼合實際的如實反映。異想天開,也就不怪現實捉弄。

《在細雨中呼喊》裡,一個夏日炎炎的中午,只穿一條短褲、陽光下裸露的脊背愈顯黝黑油膩的孫光明提著割草籃子在一個八歲男孩的陪同下,往河邊走去,即將到來的是什麼,渾然不知。

孫光明讓溺水男孩絕處逢生,自己未得幸免,河水將他吞沒,隨即重現一貫的平靜,若無其事流向遠方。

透過孫光明的死,孫廣才似乎窺見翻身之日,好運就在眼前。

家裡的有線廣播的確把孫光明救人事蹟宣傳了一番,但是孫廣才日思夜想的穿中山服的政府來人遲遲不來,到他不得不承認穿中山服的人不會到來,也是接受了“英雄之父”的美譽不會到來的事實。

“名”已無望,“利”總可以吧。眼看幻想無果,孫廣才便向被救孩子的家人索價五百元,當“不可能有這麼多”響徹耳畔,對方家裡的物件便被他砸爛,為此在拘留所消磨半個月。

孫廣才求名名不到,求利利不來,似是現實把他捉弄,實是想法不著邊際,釀成鬧劇。

鬧劇過後,孫廣才感到現實的虛幻,“別的全是假的,多睡幾個女人才是真的”,於是一貫無賴的他爬進斜對門寡婦的被窩,和一樣無賴的寡婦抱團取暖,好像他倆才是一家,漸漸地將自己培養成徹頭徹尾的無賴。

容易陷入幻想的不止孫廣才,孫光平和孫光林也不得幸免,說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不太得當,誰不曾自以為是呢?重要的是自以為是過後有所領悟,就如孫光平和孫光林,繞過彎路,才發現忽略了的人與自己何其相似,親切之感迎面而來。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1。

為減去生活負擔,孫廣才把六歲的孫光林送給孫蕩的王立強。五年後,王立強死去,李秀英也回孃家,無人照管,孫光林只得重返南門。

孫光林突然出現,像是不速之客,從前的親切煙消雲散,隔膜、疏遠橫生,他在家裡的處境越發糟糕,好像王立強和李秀英是生身父母,南門的家僅僅是施捨而已。

孫光平討厭孫光林,是受父親的影響,兄弟倆再無往日的親密,一道無形的鴻溝橫亙其間,難以逾越。孫光林唯有坐在屋後的池塘邊,看著哥哥和村裡的孩子在遠處玩耍。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不知今是何世的孫光平霸道、驕傲、自信,以為可以指揮一切,就像他坐在田埂上,指揮城裡來的蘇家兄弟割草一樣。

自留地風波中,十四歲的孫光平揮著菜刀向王家兄弟砍去,憑此成為眾口皆碑的英雄,池塘邊袖手旁觀的孫光林則聲名狼藉,是人們眼裡再也找不到第二個的壞人。

孫光平升入高中不久就結交城裡同學,城裡同學的到來使孫廣才夫婦臉上光彩,抬高了孫光平在村裡的身價,以至村裡幾個老人斷言,村裡的孩子中,最有出息的是孫光平。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為維持虛假的繁榮,即便被城裡同學出賣,孫光平也不曾表現絲毫的責怪和憤怒,一如既往地保持和城裡同學的親密交往,從而避免城裡同學一下子

不再去他家的荒涼,失去支撐其驕傲的榮光。

但是,高中畢業後,隨著城裡同學陸續參加工作,遊手好閒的心有所收斂,孫光平竭力粉飾的太平到底終結。

而他回家務農以後,也逐漸看清現實,自卑地認為自己一生都將不如城裡同學,驕傲、自信瞬間一掃而光,成為不可觸控的往昔,臉上逐漸浮現起惆悵、恍惚和迷茫。

成為城裡人的念想曾一度盤踞在孫光平心間,現實卻讓他在滿臉皺紋滿身泥巴的老人身上,看見自己的未來。他無力反抗,只能接受,逆來順受,所以看見媒婆笑眯眯地走來時,他料到會發生什麼,也知道自己會順從地接受什麼。

孫廣才同寡婦勾搭以及因此導致母親和寡婦在蔬菜地裡扭打,無形中加深了孫光平的恥辱和對家庭的不滿。他的不滿愈加溢於言表。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孫光平看見同樣不滿於家庭的孫光林,看見孫光林參加高考並考中。

想來,是同情心使孫光平放下成見,替孫光林償還高考報名費;在孫光林收到錄取通知書後,為他準備必需品;並在孫光林離家那天,挑著鋪蓋送他到車站。

時隔多年,孫光林再次離開南門之際,重新體味到親情。只是這親情是微妙的,無言的,歸功於現實對於孫光平的捉弄。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2。

蘇宇和蘇杭曾隨父母在南門生活了兩年,其間蘇宇與孫光林只有過一次短暫的交談。

孫光林升入中學後,重又見到蘇家兄弟。那時的孫光林異常害怕孤單,便膽怯地走向在許多同學簇擁下的蘇杭,蘇杭的風流倜儻令他入迷,卻對獨來獨往的蘇宇提不起興趣。

白天,孫光林和一群同學環繞在蘇杭身旁在操場中央高聲大笑,不亦樂乎,夜晚則在昏暗的街道上無休止地走動,有時蘇杭會把香菸傳到他們手中,一一品嚐。

孫光林像極了當初的孫光平,用合群討好城裡同學,以此證明自己擁有很多朋友。

其實,所謂合群只是一種偽裝。這種後知後覺使孫光林體會到人群之中的他所感受到的和獨自一人的孤單不無二致。

蘇杭為在女同學面前炫耀自己,像吆喝牲口一樣用柳條抽打孫光林時,也是孫光林與表面的朋友分道揚鑣、隱入獨來獨往的孤單裡時。

對蘇杭而言,孫光林從來是可有可無的,就算孫光林退出,蘇杭依舊興高采烈,沉浸在一群同學的簇擁之中。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半年以後,獨自走在路邊的蘇宇主動和同樣獨自走在路邊的孫光林打招呼時,一聲“你還記得我嗎?”惹得孫光林熱淚盈眶,當初他所盼望蘇杭的是說出類似的話,時過境遷,卻由當初沒怎麼注意到的蘇宇說出。蘇宇和孫光林就這樣成為朋友。

後來,蘇宇因摟抱少婦,被送去勞動教養,一度擔心孫光林看不起他,可見蘇宇對於孫光林的重視,對於這份友情的重視。

餘華《在細雨中呼喊》:相似的人,無論拐幾個彎,總會遇見

此前,蘇宇身上所散發的孤單令孫光林倍感親切,兩人如此相似,也便有了後來的友情。

當十九歲的蘇宇因腦血管破裂而死,得知這一噩耗的孫光林放學路過蘇宇曾經居住過的房屋時,不禁淚流滿面。

淚水,見證了兩人友情的開始,又在人生岔路口宣告分別。

想來,正如蘇宇的孤單令孤單的孫光林感到親切,對家庭不滿的孫光平在那些日子裡,也在不滿於家庭的孫光林身上體會到親切之感,由此一改往日的冷漠,力所能及地彌補錯過的手足情。

這種改變是孫光平一個人的內心體驗,就像孫光林當初自覺抽離於不屬於自己的人群,無須大聲疾呼,走開就是,在沉默中選擇心之所向。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的人易於情投意合,也能冰釋前嫌,握手言歡。在此之前,或許要拐幾個彎,多繞些路,才會遇見另一個自己。

圖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字的二三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