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 由 消費一訊 發表于 籃球
  • 2022-04-22
簡介作家、詩人張煒,詩人、翻譯家、評論家王家新,翻譯家劉楠祺,作家、藝術學博士計文君,以及評論家馬兵、趙月斌等文學大咖與文學愛好者齊聚一堂,暢談寫作和閱讀,共話文學的傳統、當下與未來

詩經里語系是什麼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曲鵬

7月16日夜,濟南大雨滂沱。想書坊CCPARK店裡,一場名為“當下與未來的文學之約”的文學論壇正在愉悅的氣氛中進行著。作家、詩人張煒,詩人、翻譯家、評論家王家新,翻譯家劉楠祺,作家、藝術學博士計文君,以及評論家馬兵、趙月斌等文學大咖與文學愛好者齊聚一堂,暢談寫作和閱讀,共話文學的傳統、當下與未來。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張煒:

沒有傳統的藝術體裁,不可能最終走遠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不踐約書》出版後,很多讀者不理解張煒為何放棄小說寫作,花大力氣寫了這樣一部長詩。其實,張煒之前出過十部詩集,《不踐約書》是第十一部,第十二部詩集《摯友口信》也已上市。自1973年與高中同學成立詩歌小組至今,近五十年裡,把詩看作文學核心的張煒從未停止過寫詩,“寫詩對我來說,完全不計功利”。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不踐約書》張煒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現代自由詩走過了很長一段路,如何才能走得更遠?張煒認為要到中國的傳統詩裡去找尋答案——“沒有傳統的藝術體裁,不可能最終走遠”。中國自由詩更多地受到了西方現代詩的影響,“完全是翻譯詩的味道,看不到中國傳統詩的那種深厚、長遠的傳承”。為了找到詩歌的本土源流,近二十年裡,張煒研讀中國詩學,出版了五部古詩學著作《〈楚辭〉筆記》《陶淵明的遺產》《也說李白與杜甫》《讀〈詩經〉》《斑斕志》。他更是把長詩《不踐約書》當成一個融會古典性與現代性的實踐文字,“把中國古詩和現代自由詩連線起來,好比將鋼筋和木頭焊接起來。我是一個自不量力的人,不停地尋找一種材料,想把它們‘焊接’起來”。

古今中外,但凡稱得上“偉大”的作家,無論是屈原、李白、杜甫、魯迅還是但丁、歌德、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張煒看來,他們都具備兩種寶貴的特質——仁善和自由。這兩種特質“看起來很近、很樸素、很現實,實際上離我們一般人很遙遠。一般人思考問題,談不到那種自由度,他們若離開了所謂概念、離開了群體,就沒法思考、沒法生活,將失去語言。”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王家新:

“抵達當下”的翻譯和寫作,

才是有效的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小時候走親戚,見到一堆《收穫》《萌芽》雜誌,王家新便一頭扎進去,幾天裡幾乎不吃不喝。親戚驚訝地問:“你以後是不是要當文學家?”他點了點頭,人生的目標就這樣決定了。上大學後,他寫下新詩《在山的那邊》,後來入選了語文教材,被人們所熟知。隨後的幾十年裡,他一直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寫作方式、寫作角度,為的是越來越接近和進入當下,“不然都會是一種過時的和無效的寫作”。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灰燼的光輝》保羅·策蘭 著,王家新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家新對保羅·策蘭的研究近三十年,在今年年初編譯出版了一部保羅·策蘭詩選《灰燼的光輝》。在他看來,他對文學作品的翻譯,同樣是一種“抵達當下”——從中國當代詩歌和中國語言文化最迫切的內在需要出發,從我們的內在訴求出發,讓外國的詩人、詩歌,透過翻譯的方式進入我們自己的當下。“我們的讀者閱讀文學也帶著一種對現實、對我們這個時代,對我們生活的世界的關注甚至困惑,文學如果以它的方式迴應了這種關注,才能產生一種更廣大的共鳴,它的文學性才是有效的。”

而對於未來,儘管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王家新認為,無論是寫作還是翻譯,都不能跟隨著時代飄蕩搖晃,喪失自己的重心、核心和立足點,而要進入自身、堅定自身。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劉楠祺:

埃德蒙·雅貝斯從過去找到了自己的當下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的劉楠祺,大半生都在讀詩,退休之後,翻譯成為他的新事業。花費七年時間,他完成了法國後現代主義大師埃德蒙·雅貝斯《問題之書》系列的翻譯。

生於埃及、熟諳法語的猶太人雅貝斯,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後被迫舉家流亡巴黎。這段經歷迫使他不得不重新面對、審視自己的猶太人身份,並促使他開始重新研讀希伯來經典。劉楠祺認為,正是雅貝斯“尋根”式的思考讓他從過去找到了自己當下,創作出七卷本《問題之書》。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問題之書》埃德蒙·雅貝斯 著,劉楠祺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作為《不踐約書》的讀者,劉楠祺對張煒在詩歌寫作中“尋根”深受觸動。“西方的詩歌有神話傳統、宗教傳統在裡面,因而具有很強大的生命力,有著豐富的內涵。在《不踐約書》中能找到類似神話、宗教一樣的支點,把過去引導至當下,讓我們從書中看到未來。”同樣,王家新是用一本《灰燼的光輝》,把1970年跳入塞納河自盡的保羅·策蘭從過去帶到了當下,透過讀他的詩來思考我們今後的路如何走。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計文君:

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我們和唐詩宋詞一脈相承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在銀行工作十年後,自幼耽溺於文學之美的計文君考入文聯,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攻讀文學博士學位時,她的研究方向是“《紅樓夢》與中國古代小說藝術”,兩本著作《曹雪芹的遺產》《曹雪芹的疆域》出版後,她被文學評論家李敬澤評為“小說家裡最懂《紅樓夢》的”。計文君自認為是文學選擇了她,“我覺得是文學恩准我接近它,對於我個體生命來講,這是一件幸運的事。”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曹雪芹的遺產》《曹雪芹的疆域》計文君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當下與未來,對作家計文君來說,是一個輕盈又莊重的話題。她說,經歷了2020年,無論是以文學或者自身生命經驗去體味,都感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因而有必要回到最根本的概念,去思考什麼是人、什麼是時間、什麼是文學。

作為小說的寫作者,計文君認為現代漢語寫作是一件非常嚴苛的事情。“如果沒有這點自覺,我覺得他/她基本上是還沒有進入到一個合格寫作者的行列。現代漢語要求寫作者不斷地去創造語言。現代漢語是一種語彙被迅速腐蝕、朽壞的語言。我們不要認為我們和古代漢語之間毫無隔閡,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我們今天使用的語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我們和唐詩宋詞一脈相承——這個繼承其實是一個非常巨大而且艱難的任務。”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馬兵:

和文學立約,進行一種挑戰性的閱讀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對於張煒的作品,文學評論家馬兵是熟悉的,他更感動於張煒和文學立約的虔誠心態。“幾年前48卷本《張煒文集》出版的時候,張煒老師已經拿到了茅盾文學獎,在研討會上他說的一句話特別打動我,他說‘我要寫出最好的作品’,他不滿意自己已有的成績,還要寫出最好的作品。”

而作為一個讀者,如果要和文學立約的話,馬兵認為應該有一種一點點難度的自覺。他第一次讀雅貝斯的《問題之書》,直呼“太難了”,每天強迫自己讀幾十頁,過程非常痛苦;讀完之後,卻發現雅貝斯的語言真的有一種震撼感,“像炸雷或閃電一樣,它會擊中你,卻說不出來是為什麼,但是就是有這樣的力量”。

關於閱讀的難度,馬兵贊同張煒所說的“隨著我們的閱讀的增加或者閱歷的增加,也許難度就不再成為難度”,並對“文學之約”有著自己的認識——“首先它是有生命感的,這個生命感意味著我如何去允諾給我對於文學所做的一切,我怎麼去實現這個‘約’?作為讀者,我們如果和文學立約的話,就不應該追逐某種流俗式的閱讀,而應該進行一種有挑戰性的閱讀。”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趙月斌:

喜愛文學的人都是追光者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文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的不確定性。”文學評論家趙月斌認為,正是因為總要面對未知的生活、因為文學所展示的種種不確定,人們才能夠一天天走下去。“當下與未來的關係就像光的傳播,喜愛文學的人都是追光者,我們從當下走向未來,就像光一樣永遠不知道它在哪裡終結。因此,對文學的熱愛、追求就像與光同行,它指向未知的遠方,抵達永恆。”

他表示,張煒的作品從小說到詩學著作,都讓讀者受益匪淺;王家新、劉楠祺對保羅·策蘭及埃德蒙·雅貝斯多年的研究、翻譯是出於內心深處與作者之間的契合;計文君對《紅樓夢》的研究以及兩部著作《曹雪芹的遺產》《曹雪芹的疆域》,與很多專業紅學研究者不同,充滿了新鮮感。“他們之所以能夠下這麼大功夫去啃難啃的骨頭,當然是出於一種精神的相通,他們看到了隱藏在文字中的無限光亮。”

趙月斌還發現,詩歌、文學還是療治當前社會焦慮、抑鬱情緒的一劑良藥。“其中必定有一個病根出在精神的虛脫上,出在心靈的匱乏上,如何救療這種虛脫和匱乏?那些不朽的文字,雖然不是靈丹妙藥,但是它所提供的‘不確定性’,大概就是指向未來的光束,只要逐光而行,人類斷然有救。”

話當下談未來,赴一場文學之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