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 由 淺綠深潭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04
簡介第二階段 引起關注第一階段做的“好事”沒有得到關注,沒有在群體中取得特權地位,或者沒有能力獲得表揚的,就會進入這個階段:追求任何方式的與眾不同

知る為什麼是五段

孩子到了小學初中,道理都知道了,卻還是會發生問題行為。可以說是明知故犯。

這時候單純的講道理沒有用了。

那麼為什麼孩子明知問題行為的不良後果,還知道做後會被斥責懲罰,依然去做。背後有沒有深層的心理動機呢?

現代阿德勒心理學,分析了人的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動機。認為其產生可分為五個階段。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孩子問題行為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稱讚的要求

表現形式:

對孩子來說,希望父母和老師表揚自己是好孩子。

對成人來說,希望受到上司認可和稱讚。

這樣的行為無可厚非,其結果表面上也是好的。這樣的孩子表面上是“好孩子”,“優等生”,“優秀員工”,但分析其心理動機,卻不是做“好事”而是做“被稱讚的事”。

他們的目的是“獲得表揚”,在和他人的共同體中取得特權地位。

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反對“獎賞和懲罰”機制進行教育的核心理念。因為這類看上去正面的表現,如果動機是負面的,則恰恰就是問題行為表現的第一階段。

這樣的孩子有可能形成以下錯誤的世界觀:“如果沒人表揚就不幹好事”或者是“如果沒人懲罰就幹壞事”。

還有附帶的影響就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表揚會投機取巧,利用欺騙,作弊等行為,獲得自己想喲的那個結果。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北大弒母案中的吳謝宇說父親死了,母親消沉了,他再考第一名就都沒有任何意義了。這句話的世界觀,正是這裡所說問題行為第一階段的典型寫照。也可以預見後面的悲劇。

應對方法:

針對這一階段的孩子,我們應該透過“尊重”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即使不“特別”也是有價值的。

不要僅僅在他們做了“好事”之後去關注,而是關注他們的興趣點,產生共鳴。讓他們不透過贏得表揚,就能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 引起關注

第一階段做的“好事”沒有得到關注,沒有在群體中取得特權地位,或者沒有能力獲得表揚的,就會進入這個階段:追求任何方式的與眾不同。

表現形式: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目的不是“做壞事”而僅僅是“與眾不同”。他們希望的是在他人的共同體中獲得特權,在自己所屬的群體中取得自己明確的地位。

怎樣追求“與眾不同”呢?他們會透過“惡作劇”來博取關注。主動的行為,比如上課搗亂,逗笑等都屬於這個範圍。這樣的孩子有時候並不討厭。比如逗笑,甚至能得到老師同學的喜歡。消極的行為,則是愛哭,學習能力低下,丟三落四等不良習慣和行為。

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被批評比被無視要好得多。他們的願望就是自己的存在被認可。

應對方法: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是簡單的。依然要透過“尊重”的方式,告訴他們他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而不需要追求特別。

然而要注意的是,一旦第二階段的引導錯過了,事情轉化到了第三個階段,就將變得更為棘手。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第三階段 權力爭鬥

如果不幸聽任問題行為發展到這個階段,就是被稱為問題兒童的情況了。

表現形式:

不服從任何人,發起挑戰和挑釁,透過爭奪權力的勝利來獲得特權地位。

挑戰,本質就是反抗。形式可能是罵髒話,挑釁長輩,脾氣暴躁,行為粗魯,破壞各種規則等各種行為。消極的孩子也可能表現為用“不順從”,無論用何種方式,堅持無視大人的任何意見,目的就是用“不順從”來表現自己的力量。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可能成為孩子中的“英雄”。以這種形式給他們帶來了群體中的特殊地位。

應對方法:

可能的應對方法只有一個,就是立即退出與他們的權力爭鬥。這也是這個階段唯一能做的。斥責和生氣,都是著了他們的道,會導致對抗行為的升級。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第四階段 復仇

當權力爭鬥未成功,依然沒有得到關注和共同體特權地位,就可能會策劃“復仇”。

表現形式:

復仇就是向沒有認可“我”的人復仇,向不愛“我”的人復仇。

因為前面三個階段:稱讚的要求,引起關注,權力爭鬥,目的都是希望更加尊重“我”,是一種渴望被愛的心情的體現。人如果發現被愛的慾望無法實現,就會轉為“恨”。

希望對方在“恨”的感情中關注“我”。

被“憎恨”的孩子,和“權力爭鬥”的孩子相比,更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援和稱讚。他們會漸漸陷入孤立之境。即使如此,他們依然希望透過“被憎恨”的方式與他人建立聯絡。

這一階段可以說已經成為了心理疾病和精神科的範圍。甚至會加入不良團伙實施犯罪行為,消極的孩子會沉溺於怪癖的反社會愛好。復仇的手段多種多樣。

應對方法:

因為這一階段的行為是“復仇”,其目的就是“反覆做對方討厭的事”,所以任何人要容忍這個階段行為都是很難的,並且任何措施都極大可能會激發復仇行為升級。此時,就只能依靠第三方來解決問題,比如老師或心理專家。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第五階段 證明無能

復仇已經是“問題行為”比較嚴重的階段,但最麻煩的階段在第五階段。

表現方式:

第五個階段,之前所有的方法都無效,父母,老師,同學,對自己連憎惡的感情都沒有,無論在哪裡都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位置。

他們還是反覆勸說“好好學習”並事事介入,而不能尊重孩子的興趣和獨立個性。

這時候孩子就會不做任何努力。併產生唯一的念頭:“不要再對我有任何期待。”

與此同時就會有配套的證明無能的行為。對人生絕望,厭惡自己,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在絕望中,選擇迴避人生的一切課題。表明“自己沒有解決任何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自己也相信了自己的這個判斷。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有多麼無能。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被認為患上了精神疾病,他們主動放棄一切,也不做任何思考。厭世地拒絕一切。

應對方法:

因為這個階段的願望就是“請放棄我”,因為父母或老師的任何干預都會使他以更極端的方式證明自己的無能。很遺憾的是,在這個階段即使專家也往往會感到無能為力。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尊重和愛才是教育最好的方式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對於教育,阿德勒的見解是,最正確的教育方式是平等,尊重,和無條件的愛。這和認知心理學埃利斯的某些觀點不謀而合。

本文主要觀點,來自於兩位多年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的日本哲學家

岸見一郎

和自由作家

古賀史健

所著的《幸福的勇氣》。書中對個體發展的更多的深層原因做了深入的探討。

明知故犯?瞭解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機制和五個發展階段

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勇氣兩部曲 人生哲學智慧勵志書 圖書 幸福的勇氣

檢視

被接納,是人能成為自己,實現自己的基礎。

對孩子,我們要少獎懲,多尊重,少干預,多引導。早一些理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尊重中建立深度的溝通關係。

值得警覺的是,問題行為的第一階段表現,有時候是我們標榜的“好孩子”模式。這充分說明了,現代教育模式,對於人的心理健康成長,還有很多需要探討和研究的地方。

作為家長,我們也需要多關注和了解問題行為的階段和表現形式。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人生中需要關注需要引導的這幾年探索成長的時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