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從60畝地到輻射四五個村,山裡農產品的“背景”越來越硬

  • 由 杭州日報 發表于 籃球
  • 2022-03-02
簡介還有一次,基地要加工白桃幹,在外跑銷售的徐旭東夜裡方歸,卻發現阿姨們還在忙

輻射四怎麼指定工作

通訊員 吳祥豐

記者 鍾瑋 謝俊/文

楊子健/攝

現在去河村遊玩,肯定不是最好的時候。這個距離杭州主城區3個多小時車程的山村,每年3月開始就成了“桃花盛開的地方”,6月到9月,這裡的空氣中都會飄著桃子的清甜香味,外來遊客絡繹不絕。

從60畝地到輻射四五個村,山裡農產品的“背景”越來越硬

“不好意思,剛才去農戶家了。”11月29日中午12點多,47歲的徐旭東匆匆忙忙地回到自己的果蔬基地,因為來得比約定時間略晚了一些,他有些抱歉,“其實我已經吃過飯了,又坐下來陪他們吃了一點,我們村裡人就是這樣的。”

除了桃子,村裡有不少農戶還種山核桃。今年村裡的山核桃價格上不去,外地的收購商嫌量少,也不肯收,倒是徐旭東願意以每公斤高1元到2元的價格收購,村民自然都要來找他。“到中午吃飯時間了,人家叫我隨便吃點,我要是不留一下,那多過意不去。”徐旭東嘿嘿一笑,這就是村裡的社交之道。

做事利落、善於打交道,這就是“桃老闆”給人的初印象。

02:38

“兄弟賭局”的“輸家”

成了回村種桃的“大當家”

河村位於淳安縣威坪鎮,地理位置偏遠。1990年,初中畢業的徐旭東和弟弟徐旭峰到杭州主城區打工謀生。在那之前,父親徐德堯讓兩個兒子在家幹了一年農活,目的只有一個,“吃得起苦,再出去”。

徐旭東在電視機廠學了幾年技術後,到錢江小商品市場一帶做起了家電維修,後來慢慢開起了公司,弟弟徐旭峰則在臨平做起了五金、家裝生意。“那時候,村裡到城裡打工的人很多。”徐旭東說,當時他在大關租了房子,生意又有了起色,老鄉們自然把他那裡當成了“大本營”,“大家都是年輕人,沒什麼不方便的。”

1997年,父親徐德堯承包了60畝山地,種了2300多棵白桃樹,打算靠兩個兒子把桃子賣到城裡。為了開啟銷路,徐旭東把老鄉們動員起來,每人3箱,在街邊、小區旁、商鋪門口賣,漸漸積累起了回頭客,還把水果收購商引來了,徐旭東和老鄉們也得了個“千島湖的游擊隊”的名號。

從60畝地到輻射四五個村,山裡農產品的“背景”越來越硬

河村白桃個大、汁多、形美,可供應量不足。於是,徐旭東兄弟倆每年做生意賺了錢,就給父親投資一點,老徐家的白桃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白桃最搶手的時候,車到市場我都不用卸貨,人家早就自己卸完了。”徐旭東說,有一年,光一個暑假就從市場結到了30萬元。

白桃市場打開了,可徐旭東總覺得還缺點什麼。那些年裡,徐旭東每次回村,都覺得村裡充滿了期待的目光。“年輕人越來越少,老人們很希望我們能回去陪他們說說話,幫著賺點錢。”於是,徐旭東和弟弟開始了一場“賭局”,“我和我弟約定,比誰的生意做得好,做得差的就回村。以後不管誰遇到困難,另一個都得拉一把,團結一致,把爸爸的桃子種下去。”

一邊做自己的生意,一邊賣桃子,肯定累。2009年8月某個深夜,徐旭東開著貨車途經千島湖大橋。他太困了,只好找個僻靜處停車打盹。一覺醒來,已是次日清晨7點,他猛拍了一把方向盤——要送到勾莊的貨耽誤了。就在那天,徐旭東想好了:隨著產品更新迭代,家電維修的利潤空間必定越來越小,還不如一門心思回村種桃子。

2010年,徐旭東停掉生意,退掉了本打算買的新房,回村成立了淳安縣千島湖德堯果蔬專業合作社。

從“一把鋤頭一把汗”

到“千萬雙手”一起幹事業

過去,農民靠“一把鋤頭一把汗”種地。徐旭東回鄉後想,自己至少得用上機械。他首先要打通上桃林的山路,預算2萬元,可實際花了8萬元,因為一路上都是硬石頭。之後,他透過土地流轉拿到了約500畝地,開始放開手腳幹。

2014年,合作社舉辦了首屆桃花節,請遊客來賞桃花、品白桃。有客人坐了七八個小時車進村,吃完桃子又走了,徐旭東這才明白,自己的眼光還不夠長遠。“產品形態太單一,體驗不好,人家就不會再來了。”他說,“這不是一個人種多少畝的事,帶動更多人,才能長效發展。”

徐旭東去了不少鄉村考察學習,回村後就和合作社的農戶們商量,種種這個、試試那個。之後,合作社開發出白桃幹、山核桃、柑橘、無核柿、辣醬、地瓜乾等農產品,又與政府共同策劃了四五次白桃節、桃花節等活動,村裡大批閒置勞動力參與其中。幾年下來,合作社成員從最初的11戶發展到了目前的103戶,輻射周邊四五個村。“合作社一年四季有產品,大家都有得忙呢。”徐旭東說。

從60畝地到輻射四五個村,山裡農產品的“背景”越來越硬

63歲的徐林放加入合作社已近10年,此前,他在寧波做水泥工,乾的是早出晚歸的力氣活。年紀漸長,他選擇了回村,但是否加入合作社,他也猶豫過。“土地入股、拿錢入股,我們肯定要多想想的呀。”徐林放說。可隨著合作社產品越來越豐富,徐林放和妻子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開會、採摘、病蟲害防治,他倆幾乎從不缺席。因為在工地幹過多年,徐林放還在合作社很多基建專案中幫了大忙。“每年能賺八九萬元,比原來在外面賺得還多。”他說,“關鍵是在家門口乾活,方便。”

5年前,徐林放蓋起了3層的新房,設計、用材都和城裡的別墅一樣,大家都覺得時髦。眼下,徐林放想的是把晚輩拉回村來——他的侄子大學畢業後在城裡闖蕩了幾年,他想把侄子介紹到合作社一起幹。

如今,合作社僅主打產品白桃的標準年產量就有約210噸,產值可達260萬元左右。在徐旭東看來,合作社將新的培育技術、綜合防治技術教給農戶,即便農戶將來自己“單幹”也不成問題,同樣有助於提升本地農產品的質量和品牌價值。“農業就是靠千萬雙手一起幹出來的嘛。”徐旭東說。

種的是桃也是情

家山盼著更多年輕人回來

採訪當天下午2點,一位退休村幹部帶著旅遊公司的導遊來到果蔬基地考察旅遊資源。“別看現在山上光禿禿的,等到開春,滿山都是桃花。”退休村幹部推介道,“還有,以前外人不知道我們河村的山核桃,這幾年不一樣了,很多人來玩的時候,不僅關注白桃,也會看看山核桃。”

“我在想,這片地是不是可以做點親子、農耕專案,晚上搭帳篷露營。”導遊看了又看,提出了建議,“這些專案可能不會立馬有收益,但可以透過客流拉動其他農產品銷售。”

“地方我提供,我巴不得你們來!”一向渴望有人幫村裡出謀劃策的徐旭東趕忙說。

從60畝地到輻射四五個村,山裡農產品的“背景”越來越硬

就在這時,6位阿姨提著籃子上山來,準備去桃林裡貼黃板防蟲害。這些阿姨都是六七十歲年紀,一路聊著天,見有外人在,你一言我一語地介紹開了——

“這裡幹活輕鬆,空氣好,山好,水也好,桃花開的時候很好看的。”

“明年7月你們來哦,桃子都是我們摘的,吃不完拿回去。”

63歲的徐梨花在果蔬基地幹了近10年,近來身體不太好,兒女希望她別幹了。徐旭東不好意思,就讓徐梨花幫著介紹新人頂替。可徐梨花不肯:“我是熟練工,不來不行的。”

這樣的情分讓徐旭東格外珍惜。去年白桃採摘期,因為雨水過多,桃子損耗很大,阿姨們都在擔心“今年東東的日子怎麼過”。於是,那陣子,只要雨一停,徐梨花和姐妹們顧不得山路溼滑,上山搶收桃子。還有一次,基地要加工白桃幹,在外跑銷售的徐旭東夜裡方歸,卻發現阿姨們還在忙。“大姐們沒日沒夜的,我真的不好意思了。”徐旭東說。

有一件事,令徐旭東開心且“頭疼”。“有時候摘桃子,大姐們剛散開一會兒,就又聚到一起邊聊邊幹了。”徐旭東撓撓頭皮,無奈笑笑,“其實我知道,這是她們最開心的時候。我和她們開玩笑,說下次給她們都配上喇叭,說話能聽到,幹活也不用湊到一起。”

時至今日,徐旭東說自己有“兩傻”——不炒股、不炒房。“我老婆都恨得想哭,但我覺得,那不是我該掙的錢。”徐旭東說,現在這樣挺好,村子越來越有模有樣,“以前是弟弟在城裡賺錢幫老家,現在老家是弟弟接待客戶的‘世外桃源’。”

接下來,徐旭東想要幫村裡把基礎建設做得更好。“等進出的路更暢通,我想組織一批年輕人回來看看,肯定有願意留下的,我去挖。”他說,“綜合防治也好,鄉村規劃也好,都需要他們。”

從60畝地到輻射四五個村,山裡農產品的“背景”越來越硬

新回鄉偶書·其七

得幸東君妝滿梢,落英四月亦窈窕。

夢中若逢黃島主,邀與林下對琴簫。

編輯 陳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