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 由 中原科普 發表于 籃球
  • 2021-05-28
簡介那麼,什麼才是“強迫症”呢

強迫行為指的是什麼

人人都有對整潔和規律具有偏好,而這種與生俱來的對規則與正確的傾向並不能被冒失地扣上“強迫症”的帽子。

先來看兩組圖片: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組圖1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組圖2

有人評論組圖1 “治好了我的‘強迫症’”。相反,更多人評論組圖2“令我的‘強迫症’發作”。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情不自禁地糾正類似組圖2中的那些“不和諧”或“不規則”現象。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強迫症”嗎?

事實上,絕大多數不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人對強迫症的理解都存在偏差,而被濫用的“強迫症”一詞更加劇了普通民眾對強迫症的誤解。

正如上述兩組圖中的類似場景,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圖1令人舒適,而圖2會令人不適,這是因為人人都有對整潔和規律具有偏好,而這種與生俱來的對規則與正確的傾向並不能被冒失地扣上“強迫症”的帽子。

那麼,什麼才是“強迫症”呢?

強迫症是病,可不能張口就來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電影《飛行家》男主用力洗手洗到出血

在電影《飛行家》中,奧斯卡影帝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的主人公——美國著名航空工程師霍華德·休斯便是一個備受強迫症困擾的患者。他害怕接觸到可能不潔的物體或細菌,於是便透過反覆洗手來減低內心對不潔的恐懼感和焦慮感。飽受折磨的他極力想擺脫或消除這些侵入大腦中的觀念,但是任何控制和壓抑都是徒勞的,這就是典型的強迫症表現。

強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與焦慮情緒障礙非常相關,主要臨床表現為因對事物的不確定性而產生的持續性、侵入性的強迫性觀念或重複地嚴格遵循一系列規則的、目的性極強的強迫行為。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患有強迫症的人會對危險、衛生狀況或傷害過度擔憂,從而持續有意識地關注威脅,這也就是強迫性觀念。

為了應對這些強迫觀念引起的痛苦和/或焦慮,患者會採取一系列的行為來暫時緩解痛苦和/或焦慮,也就是強迫性行為。

強迫症患者最大的特點在於,患者本身意識到這些強迫症狀都是毫無意義的、與自己的意願完全相反的,會在頭腦中極力地反抗。

這種強烈的衝突令患者陷入強烈的自責和焦慮,從而帶來極大的痛苦,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強迫症的理論基礎

為什麼會得強迫症?

強迫症是一種病因極其複雜的神經官能症,其發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

多年來,眾多研究者從遺傳學、神經科學以及心理學等多種途徑試圖探索強迫症的病因。

早期關於強迫症的認知來自特定神經損傷的患者。

在20世紀上半葉流感流行後,在嗜睡性腦炎和基底神經節病變患者中發現了強迫症病症。隨後的研究表明,強迫症也可能是由其它腦區(如額葉)的神經損傷導致的,這表明前額葉—紋狀體迴路可能在強迫症發病機制中發揮作用。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近年來,得益於磁共振神經影像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得以無創地對大腦神經活動進行觀測,這一技術進步極大地促進了人們對大腦功能的認知。

目前基於神經影像和認知-情感的心理研究表明,與感覺運動、認知、情感和動機過程相關的皮質—紋狀體—丘腦—皮質(cortico-striatal-thalamic-cortical, CSTC)環路損傷模型已經成為強迫症神經和病理學中普遍接受的強迫症神經病理模型。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CSTC環路包含直接通路和間接通路,在健康狀態下,興奮性直接通路受間接通路的抑制。在強迫症患者中,抑制閾值降低後造成直接通路啟用,從而導致眶額皮層—皮下核團通路過度啟用,使得患者過度關注危險、衛生或傷害等刺激。

患者透過強迫性行為暫時性地緩解威脅帶來的焦慮和痛苦,但是,這種短暫的解脫會導致行為的強化,使得強迫觀念復發時加重重複性、強迫性行為。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強迫症相關的神經環路

你到底是不是強迫症?

讓我們再來看看本文開頭的組圖2,絕大多數人都會產生相似的不適感,但並非每個感到不適的人都患有強迫症。

相信你也遇到過類似的情境,一邊整理桌面或是打掃房間,一邊問自己“我是不是有強迫症?”。然而,這些行為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每個人都有愛好美好事物的偏好,雖然會存在一些過於完美主義的人,但他們最多可被稱為具有強迫傾向,絕非患有強迫症。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強迫症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只有當強迫性觀念或強迫行為造成嚴重的痛苦或干擾個人的社會及角色功能,並且每天持續至少1小時以上,才有可能被確診為“強迫症”。

目前,臨床上診斷強迫症以美國精神病學會的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ifth Edition,DSM-V)為主要依據,並廣泛使用Y-BOCS量表(The 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對強迫症的嚴重程度進行評級。

在臨床實踐中,準確診斷強迫症並非易事。

臨床上實現對強迫症的診斷主要存在兩個難點,即強迫症的臨床表現具有高度異質性、共病的特徵。一方面,強迫性觀念和強迫行為的具體表徵是多種多樣的,強迫症患者表現出不同的症狀維度和病程,且強迫症可分為不同的亞型,各種亞型之間有著不同的病因學起源,所以常被稱為強迫譜系障礙。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著名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最早發現強迫症具有異質性。

後續的研究發現,不是所有的強迫症患者都對藥物或特定的心理治療有反應,進一步支援了強迫症的異質性特徵。

另一方面,90%的強迫症患者至少共患一種符合DSM標準的其它精神障礙,以焦慮症、情感障礙等最為常見。

此外,以焦慮症和抑鬱症為例,其治療手段和強迫症的治療手段也存在一定的交叉重疊。正是這些錯綜混雜的共病,給強迫症的精準診療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如何破解診斷難題

技術的發展為破解強迫症的診斷難題帶來了希望,目前我們主要依靠海量資料與非人靈長類模型來理解、診斷強迫症。

海量資料是促進我們理解強迫症異質性的重要因素,這些資料除了具有豐富的特徵外,還具有廣度(即樣本量龐大),和深度(即在同一個體上收集的多模態資料,如基因、影像、行為等資料)。這些特徵增加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重複性以及泛化性,並有助於評估不同模型的效用。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此外,由於靈長類模式動物是與人類在腦功能和結構上較為接近的物種,因此也可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來研究人類腦疾病,其優勢在於:首先,非人靈長類動物開發的疾病模型與人類疾病相似性高;其次,非人靈長類模型致病機理相對單一,大大簡化疾病模型,儘可能排除、控制與疾病無關的因素;最後,可以獲取與人類可比較、相互遷移的腦功能聯接圖譜資料(包括磁共振成像等腦功能影像資料)。例如,獼猴疾病模型有助於理解人類腦疾病的機理,促進基礎研究向臨床應用的轉化,為其提供客觀的診斷提供有價值的線索。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強迫症?

強迫症多在青少年時期起病,病程跨越了病患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學習、社交、婚戀等關鍵時期,會極大地影響病患的生活質量。

此外,強迫症患者往往一邊承受著巨大的精神折磨,一邊擔心世俗的言論而羞於就醫,通常在首次確診時病程已持續較長時間,大大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成本。

人們曾一度以為強迫症的發病率不高,但是隨著近年來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員發現強迫症的發病率遠比預想的高。2019年,北京大學黃悅勤教授牽頭開展的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

中國人的強迫症終身發病率為2.4%,和美國人的2.3%終身發病率基本持平,全世界有將近10億人都有過強迫行為。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一方面,我們希望能透過幫助非本領域的普通民眾瞭解強迫症,正確認識強迫症,不被通俗的“強迫症”概念所誤導,同時對於真正的強迫症又能早發現、早治療。

特別是對於青少年強迫症患者來說,他們正處於身心發育重要時期,進行強迫症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更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全面梳理強迫譜系障礙研究領域的重點、難點問題,有助於啟發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深入解析症狀背後的大腦病理機制,改進創新相關診療技術,從而推動領域前沿發展。

強迫症是“矯情”還是病?到底什麼是強迫症?看完這篇就懂了!

作者:張戈、詹亞鋒、王徵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技術卓越創新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