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寒假短促,拿文言文怎麼辦

  • 由 故得新教育 發表于 籃球
  • 2021-12-04
簡介透過這個“亡”字詞義的解析,大家是不是就清楚了,原來所謂的一詞多義、是不需要你去死記硬背的,重在理解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演變關係,有很多詞的意思是需要根據它所在的前後語、上下文決定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境決定字詞句的含義

漂櫓怎麼讀音

李易安詞雲:“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雖是深冬,撲面的寒氣中卻已經露出春的端倪。寒假來了,經歷了艱苦的2020,卻沒有人感到鬆懈。同學們稍作休整,又要踏上新的“征程”。

經歷了整個秋季學期,大家對文言文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可是面對這位來自古代的“朋友”,雖然對其“外貌”已不再陌生,但很多同學對他的“內涵”——內部規律——還是不甚明瞭。要想從本質上學好文言文,夯實文言基礎,為理解即將到來的更加深厚的文言文作品做好準備,我們完全可以好好利用寒假,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揭開神秘面紗—不怕文言文

寒假短促,拿文言文怎麼辦

說到文言文,只要回到華夏文明之初,去了解幾個必須知道的真相,再來看文言文,就應該不會怕了。

真相一:漢字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造出來的,文言表達是以單音節詞為基本單位的。

意思就是說,古人用文字記錄生活的時候,一個字就要表達一個獨立的意思。比如:“然後”,現代漢語是一個詞,古漢語則是兩個詞,“然”是“這樣”,“後”是“以後”。比如讀下面這個故事:

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釋之。

如果用現代漢語思維讀它,就可能誤讀為:子胥離家出走,一個叫邊候的人得到他。子胥說,你在我身上索要東西,是以為我有美麗的珠寶吧?今天我已經要死了。我就跟別人說說:是你要奪取我的珠寶並要吞下它。那個叫邊候的人很害怕就放走了他。

如果你這樣來理解,那就太可拍了,因為這和作者的原意已經差了十萬八千里了。但是如果以單音節為基本表達單位來讀(專有名詞除外)

子胥/出/走,邊/候/得/之。子胥/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今/我/已/亡/之/矣。我/且/曰:‘子/取/吞/之。’”候/因/釋/之。

第一句話,用單音節思維,出是出,走是走,由後文“邊/候”——“守衛邊境的小官吏”可以推測,“出”是出國界、“走”是逃跑的意思;“得”在這裡結合語境,應理解為“抓捕到”,而不是一般的得到。“上索我者,以我有美珠也”,用單音節思維,就不難理解為上是聖上,索是追捕,者,什麼什麼的原因,聖上追捕我的原因,是因為我有一顆美麗的寶珠。“今我已亡之矣”,應理解為,現在我把它弄丟了,而不會理解為今天我已經死了或者逃跑了,死了不可能再說話,逃跑後面不能接賓語“之”;“子取吞之”,不難理解為是你奪取並私吞了它;最後一句就很好理解,邊候於是就放了他。由此,我們就能讀懂這裡其實是要表現子胥的冷靜機智。而不是前面我們瞎編的故事。

真相二:文言實詞的四大特殊現象之間有關聯,而且是必然的。

文言實詞的四大特殊現象是哪四大現象?對,就是一詞多義、通假、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那麼他們之間究竟有什麼關聯和規律可言呢?

我們剛才說過,漢字最初是一個字一個字造出來的,不是像雪花一樣一夜之間就鋪滿中國大地的。換一句話說,當時漢字的數量非常有限,而要記錄的生活又很豐富,字兒不夠用怎麼辦呢?這就意味著一個字往往要當成幾個字用。

舉個例子:比如

“亡”,最初是這樣的

寒假短促,拿文言文怎麼辦

,本義是“戰敗計程車兵手舉盾甲逃命”

。逃著逃著沒退路了咋辦?就可能被殺死了,所以引申出“死亡”的意思;一個士兵死了不打緊,所有士兵都死了呢?國家是不是就沒了?所以又引申出國家的“滅亡、覆滅”之意;不管是人死了還是國亡了,都意味著沒有了、消失了,所以又引申出抽象的含義“失去、遺失”。所以各位看看,只要跟“士兵逃跑”巴得上邊的意思就都由“亡”來承擔了,也就有了一詞多義的現象;還沒完呢,剛才說過,漢字很有限,“亡”除了要承擔自己的任務以外,還要被借去當別的字用呢,比如“所過亡wu得虜掠,秦民皆喜”。這裡的“亡”其實是給“毋”字幫忙,是“不要”的意思;當時有可能是“毋”還沒造出來,要麼是作者也想不起怎麼寫,或者寫了錯別字等等,於是有了“通假字”的現象;那“亡”的任務結束了嗎?還沒有呢!它還有可能被抓來當一下臨時工,就好像班長不在的那天,學習委員臨時代理一下,也就是活用為班長;比如“追亡逐北,流血xue漂櫓”,“亡”本來是動詞,在這裡臨時活用為名詞“逃跑計程車兵”,因為你不可能說是追死亡趕北方啊,所以這裡只能是臨時活用了一下,也就有了詞類活用的現象等等。

透過這個“亡”字詞義的解析,大家是不是就清楚了,原來所謂的一詞多義、是不需要你去死記硬背的,重在理解本義與引申義之間的演變關係,有很多詞的意思是需要根據它所在的前後語、上下文決定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境決定字詞句的含義;而通假字也是不需要你死記硬背的,本字和通假字之間也是有規律的,要麼音同、要麼形近或既同音又形近,既不同音又不形近的通假字數量非常少,你真正要記的是這一部分,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句子裡某個字明顯說不通,就立馬想想和它長得相似或讀音相同相近的字,說不定正好用通假就能解釋清楚,“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見寢石,以為伏虎,關弓射之”,很顯然,沒有關弓這個說法;即便有,想想弓關了還咋射呢;所以這裡是通“彎”;另外,詞類活用說白了就是取決於它所在的上下文環境,根據語境推測就行。

當然,這並不是說平時就不需要積累了,我說的意思是,期末來臨的這段時間,你不是毫無頭緒地死記硬背,而是學會帶著規律去理解、去梳理整合,比如課內老師強調經常考的字,就要打通本義到各種引申義之間的關聯,真正理解義項之間的內在邏輯,區分哪些是要記憶的,哪些要根據語境理解即可,這樣才能真正促進你對文言的理解。

真相三:漢字最初的書寫工具很簡陋也很缺乏,所以文言表達追求極簡至精。

漢字最初是一個字一個字造出,造一個就可能立馬用到生活中去了;所以一個字就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獨立承擔著不同的含義;加之最初記錄文字多用龜甲,鐫刻很費力;後來人們用竹簡、絲帛等物記錄,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絲帛價格昂貴,為了能在“一卷”竹簡或絲帛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務必追求極簡至精:不重要的字一概刪掉,能用一個字說的,絕不用兩個字;能省的字一定省;能用虛詞指代的就一定會指代;能用成語或典故代替的,絕不再囉嗦;如果重複出現某個字,必定是表意重點;只要是倒裝句,放在前面說的一定是重點等。

後來即便“紙”大規模使用,但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所以文言文極簡至精的追求也就沿襲下來。這就提醒我們,在閱讀文言的時候,除了養成以單音節詞為基本單位、逐字咀嚼的思維習慣以外;還要隨時做到瞻前顧後,上下關聯,才能理解單字與單字、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語義關係。因為造成我們閱讀障礙的往往就是其省略、指代或倒裝的那些內容。這方面我就不再舉例說明。

第二、把握本質關聯—會讀文言文

寒假短促,拿文言文怎麼辦

剛才我們說,不能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思維來讀文言文,那是基於文言最初的特質而言;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可以利用現代漢語表達的某些基本規律來去理解文言表達的基本規律。畢竟,現代漢語是由古漢語發展而來,他們之間有著太緊密的關聯。很多同學說不知道文言文在寫什麼;那我們不妨想想,現代文經常在寫什麼,其內容是不是無外乎:記人、敘事、狀物、繪景、言理;那麼,文言文是不是也都在寫這些?有同學說,不知道文言文在表達什麼?那我們想想,現代文往往在表達什麼?是不是無外乎在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有句話叫“言為心聲、文以載道”;那文言文是不是也往往就在表達這些?有同學說那我不認識不瞭解那個作者,我咋知道他在表達什麼?那我們想想,讀現代文你是不是先查了作者才去讀懂文章?不是,你是在字裡行間就把作者的基本意圖讀懂的是不是?那文言文也一樣,它的表達意圖或者中心也是在字裡行間就滲透的,你要學會咬文嚼字,在文章中就把文章讀懂。

我們上過文心課的孩子應該知道現代文閱讀理解的二十個字:“質疑問難、以心契心、咬文嚼字、瞻前顧後、以文解文”同樣適用於文言文的閱讀。

舉個例子:

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

你咋理解這麼短的一個文言故事?作者是讚美博士學識淵博?還是諷刺博士賣弄學識?好呢,那讓我們先以心契心、咬文嚼字地讀一讀,並提出問題?“博士”是我們現在的學歷比較高的博士嗎?還是“掌管古今史事典籍的官兒,後來指學識淵博的人”?根據註釋是後者。博士買驢?為什麼偏偏寫的是買驢而不是買馬呢?一說到驢有什麼感覺?書券是做什麼用的?瞻前顧後根據註釋知道是古代買賣雙方的契約。既然是契約,結合生活想想,你覺得最重要的是要寫什麼內容?當然首當其中的就是要寫清楚買賣的是啥東西吧!不然到時候拿什麼做憑證呢?但是博士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咀嚼一下,作者是什麼用意?是想讚美這個博士學識淵博、滿腹經綸、用語高妙?還是諷刺這個博士空有陳舊知識、思想迂腐而無實際效用,簡直跟驢一樣愚蠢啊?或者說諷刺博士故意賣弄學識、學風虛浮而無實際意義?我想,你應該更同意是對博士的諷刺吧?

你看,我們藉助現代文的閱讀辦法,也可以讀懂文言文。所以,雖然文言文和現代文雖然有區別,但也不是完全不同;我們要利用他們之間的本質關聯去想法讀懂文言文。

第三、拿到五把鑰匙—會做文言文

寒假短促,拿文言文怎麼辦

這裡,老師給大家幾把好用的鑰匙,你不妨試試:

第一把鑰匙:看標題,明型別。

標題多半能揭示文章的內容和型別,是寫人?敘事?狀物?繪景?還是言理?比如看到《桃花源記》這個標題,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篇寫景遊記類,看到《五柳先生傳》,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篇人物傳記。判斷是哪一類作品,就用哪一類作品的特質去讀。比如人物傳記,就要重點關注對人物的描寫句,是正面還是側面,是動作還是語言等,由此分析其品格形象;如果是山水遊記,就特別關注景物描寫,尤其關注流露作者情感和思想的詞句,喜怒哀樂都藏在用詞間;以此類推,屬於哪一類文章,就要用哪一類文章的特質去解讀它。

第二把鑰匙:看作者,猜意圖。

作者的生平遭際、性格為人不一樣,因此文章傳遞的情感、表達的主旨也不同,雖然我們最終讀懂文章不是根據作者而是根據文字本身,但是想想這個作者的生平經歷或者文學風格也未嘗不是一個幫我們正確理解文字的途徑,所謂知人論世、文如其人嘛!比如我們知道陶淵明厭棄官場,選擇歸隱田園、種豆賞花,因此他的作品大多描寫田園風光,表達歸隱的思想。

第三把鑰匙:看註釋,解大意。

註釋裡面有作者介紹,對於不太瞭解的陌生作者,我們從中尋找蛛絲馬跡,比如註釋中表明某某受貶謫或者升遷或隱居等資訊,那麼對文意理解就直接有幫助;註釋裡面有時代背景,如果特別交代的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就說明這個背景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果沒有相關背景介紹,就意味著只需要在文章中去理解文意;註釋裡面有出處,當然有點是附在文章末尾,比如《周亞夫軍細柳》節選自《史記。絳候周勃世家》,《史記》是紀傳體史書,我們就知道這是一篇人物傳記,是屬於寫人敘事類文章。剛才我們讀的《博士買驢》出自《顏氏家訓·勉學》,由此我們便可以確信,這是顏之推為了勸勉孩子們要有真才實學而引用的一個民間故事。利於我們準確理解主旨;註釋裡面更有難字難詞,這個直接幫助我們疏通文意等等。

第四把鑰匙:看煉字,明主旨。

文言文閱讀理解的考查,離不開對文字中心主旨的理解,雖然命題的形式各不相同,但一定都會有至少一道題考查對主旨的理解,而且往往比較有難度。但是,大家也不要怕。

我們說過,文言文極簡至精,那麼短小精悍的篇幅,怎麼才能言傳出深刻豐富的思想或情感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對文字千錘百煉、字斟句酌,一字當十。所以我們要想讀懂主旨,就要咬文嚼字,多在作者刻意的煉字煉句處多琢磨,多思考,看看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數量詞等是不是用得比較特別或者其暗含褒貶情感。比如“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很明顯,湖心亭怎麼可能是一點呢,人怎麼可能是幾粒呢?這裡的數量詞很明顯都小詞大用了,寫出了天地蒼茫間“我”的渺小與孤獨,為後文巧遇知音的驚喜奠定情感基礎。還比如“從流飄蕩,任意東西”,為什麼是飄飛的飄,而不是漂流的漂?這裡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因為文字後面緊接著是“任意東西”,說明飄蕩的是心靈而不是船隻,是心靈的自由自在與精神的輕鬆解脫,正好與後文的“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相照應,表達的是對山水的熱愛和隱退的嚮往。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同學們好好領悟定有收穫!

第五把鑰匙:細讀題,巧答題。

文言文常考題型有實詞或虛詞的意義、文言斷句題、翻譯題、文意理解題, 然後仔細讀清題乾的範圍、限制、提示,比如斷句的時候斷幾處啊?使用斜線還是用逗號啊?是根據原文回答還是用自己的話?這些細節都要注意,在讀題目的時候有意識地勾畫,讓重點突出醒目,確保自己清醒答題。答題時按相應題型的規範要求和方法作答。比如實詞推斷基本方法、比如斷句基本方法、翻譯六字訣等等,這些相信學校老師都教了大家,就不再贅述。

宋代大儒朱熹寫到:“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學習,始終是一個不可間斷的過程,只要大家靜下心來,掌握規律,哪怕只是利用這短短的七天,“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一定能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有大收穫,能讓這位看似撲朔迷離的“朋友”漸漸變成能夠和我們的氣脈相承、幫助我們“文心致用”的“摯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