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深度解析2020考研英語翻譯中的主幹意識

  • 由 海文考研 發表于 籃球
  • 2021-10-28
簡介犯這種錯誤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分析不明白句子的主幹是什麼,主動詞(即主句中的謂語部分)在哪裡,也就是缺乏“主幹意識”

英語中主幹是什麼

在我們進行考研英語備考的時候,“長難句”一定是大部分同學們心中的痛。其實在閱讀中,大多數同學都不太把長難句當回事,覺得它構不成做題障礙。的確,閱讀的特點在於,篇幅大,語境全,線索多。讓很多在語法上“不求甚解”的同學感到如魚得水。然而,當啃到“翻譯”這塊“硬骨頭”的時候,大部分同學都感到舉步維艱。因為即使明白了句中的所有含義,也不見得能把它翻譯成通俗易懂的中文。在寫作中,大家常常犯的一個錯誤,叫做“中式英語”。而在翻譯中犯的錯誤恰好和它相反,叫做“英式漢語”。犯這種錯誤的原因之一在於,我們分析不明白句子的主幹是什麼,主動詞(即主句中的謂語部分)在哪裡,也就是缺乏“主幹意識”。這種意識,對於考英一的同學來說尤為重要。

所謂“主幹”,簡言之,就是這個長難句主要表達的意思。“主幹”這個詞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一棵樹。那麼我們把中間最粗的那個部分叫做主句部分,從它身上生髮出的其他枝節叫做修飾部分。比如英一2020年第50題:

Such actions to seek knowledge and to understand what information we already knew were captured by the Latin phrase ‘sapere aude’ or ‘dare to know’。

當大家遇到這樣的長難句之後,主幹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仔細看看,光是動詞就很多: seek(不定式), understand(不定式), knew(過去式), were captured(被動),還有引號中的know(不定式)。究竟哪個是謂語也就是我們上文中提到的至關重要的主動詞呢?我們不妨先從較為簡單的主語入手。通讀全句,我們發現,主語其實並沒有藏得很深,就是開頭的“such actions”確定主語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用排除法排除干擾項,確定主動詞。

seek(不定式), understand(不定式)跟在主語的後面,是不定式作定語,譯為:像這樣尋找…和理解…的行動,因此排除。而knew(過去式)這個詞在時態上雖然符合全文的過去式,但不難看出,“we already knew”是一個特殊定語從句,省略引導詞,修飾“information”, 因此也被排除。而最後出現在引文中的know(不定式)顯然是和前面的“dare to”構成一個整體,不屬於我們的考慮範疇。所以我們最終確定本句話的主動詞就是were captured(被動)。 因此這句話的主句就是:

Such actions were captured by…。

但這句話怎麼翻譯呢?我們總不能直接把它翻譯成“這樣的行動被…給抓住了”吧?這時,我們不得不結合上下文,把主動詞意譯一下了。我們知道,整篇文章其實就是一段西方歷史寫實,從14世紀一直寫到18世紀,依次提到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兩件大事。而句中的“這種行動”其實就是啟蒙運動的精髓,或者特徵,而下面的拉丁引文,其實最能“體現”這種特徵,因此我們把“capture”翻譯成“體現”並不過分。

同時,主句中還有一個“被動”問題,如果直譯的話,就成了“這樣…的行為被…體現出來”,語法上沒問題,但稍加調整,會讓句子更加符合中文習慣。比如,我們可以主賓顛倒,說成“這個拉丁短語…體現了這樣…的行為”,或者把“被”字換個說法,即“這樣…的行為由…體現出來”,是不是讀起來更加舒服一點呢?

主幹句的理解和翻譯大框架理出來之後,這個句子最大的難點就解決了,接下來我們只需要按照句子的排列方式給主句各成分加上修飾,也就是上文中提到的“枝節”即可。最終可譯為:拉丁短語“sapere aude”,或者“敢於求知”可以體現這些尋求知識,理解已知資訊的行為。

再如,英一2017年49題:

The changes identified by David Graddol all present clear and major challenges to UK`s provider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o people of other countries and to broader education business sectors。

如果還是抱著不求甚解的態度來翻譯這句話,那麼我們很容易迷失在修飾的迷霧中,被已有的形式牽著鼻子走。所以我們一定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再複雜的句子,也要抽絲剝繭,把它的主句找出來。那麼怎麼找主句呢?最重要的是找主句中的“主語”和“主動詞”。以上句為例,我們很容易確定的是主語“the changes”,但主動詞如何確定呢?乍一看,主語後面跟著的動詞有identify, present, 語法基礎較為薄弱的同學,可能還會把provide和teach這兩個詞也考慮在內。這時大家不妨去想,一個句子只有一個謂語,由句中某個動詞來充當。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在一句話中看到多個動詞,且不屬於並列結構時,只有一個動詞能擔當謂語的大任。根據所學知識,“identified by……”是過去分詞作“the changes”的後置定語,因此主動詞只能是present。賓語部分就順理成章地找到了challenges。但這還不夠,根據“結構相似,語義相關”這一定律,我們還要耐心地識別出兩個並列的介詞短語“to ……and to ……”。至此,這個句子的主幹部分已經很明確了:

The changes present challenges to A and to B。

接下來我們做的工作顯然容易了很多,就是依照原文,把主句中的A和B改寫成“providers(提供者/機構)”和“sectors(部門/市場)”。再把眾多枝節一般的修飾部分譯出,放在相應的位置即可。本句可譯為:這些由大衛·格拉德發現的變化將會給教授外國人英語的機構,以及跟家廣闊的教育市場帶來明確而巨大的挑戰。

按照這種方法,同學們不妨再練習一下英一2018年46題和2015年的46題,來鞏固這種主幹意識。

總之,翻譯長難句時,我們最好不要不假思索地逐字翻譯,以免讓錯綜複雜的語法現象打亂我們的陣腳。翻譯的基本在理解,而理解的幫手是分析。主句意識,就是要求我們把句子主幹從多重修飾中剝離開來。在明確句子的基本框架之後,再依次處理句中表修飾的枝節部分。

深度解析2020考研英語翻譯中的主幹意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