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秦青餞郊(成語學習)

  • 由 字說心與 發表于 籃球
  • 2023-01-11
簡介亦有本《博物志》、《宋書》作“餘響繞梁”者,如:唐·李亢《獨異志》卷中:“韓娥過齊雍門,鬻歌假食,既畢,而餘響繞梁,三日不絕

引的成語有幾個

秦青餞郊(成語學習)

響遏行雲·繞樑三日

這則典故出自《列子·湯問》,和愚公移山同在一篇之中,我們就叫它“秦青餞郊”吧。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秦青顧其友曰:“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過逆旅,逆旅人辱之,韓娥因曼聲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還,復為曼聲長歌。一里老幼喜躍舞,不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

【註釋】

秦青、薛譚:晉·張湛《注》,二人並秦國之善歌者。

謳:歌唱,唱歌。

窮:窮盡,全部學會,指學習透徹。

衢:大路口。《爾雅·釋宮》:“四達謂之衢。”郊衢即郊外的大路口。

撫節:節,唱歌時打拍子的工具,撫節就是打著拍子。

謝:認錯,賠不是。

反:同“返”。

顧:環視。

韓娥:張湛《注》:“韓國善歌者也。”

東之齊:東,用作狀語,向東,往東。之,去、往。句意謂東行到齊國去。

匱:匱乏,用盡。

雍門:地名。張湛《注》:“音邕,地名。杜預曰:齊城門。”按:杜預說見《左傳·襄二十八年注》。又《戰國策·齊策一》:“軍重踵高宛,使輕車銳騎衝雍門。”高誘《注》:“雍門,齊西門名也。”

鬻歌假食:鬻,賣;假,借。句意為賣歌買飯。

梁欐:今人或寫作“梁麗”,誤。欐,音lì,也是梁的意思。

弗去:沒有離開。

逆旅:客棧,旅館。

辱之:侮辱他,譏諷嘲笑他。

曼聲:發聲而引之延長;舒緩的長聲。張湛《注》:“曼聲猶長引也。”《淮南子·氾論訓》:“韓娥、秦青、薛譚之謳,侯同、曼聲(高誘《注》):“二人善歌,一曰:曼,長。”之歌,憤於志,積於內,盈而發音,則莫不比於律而和於人心。”

一里:裡,民戶居住的地方。《周禮·地官·遂人》:“五家為鄰,五鄰為裡。”后里所居家數不一,時有變更。一里,整個居民區。

垂涕:涕,眼淚。垂涕,流淚。

遽而:音jù,急忙,趕緊。而,然,……的樣子。

:音biàn,鼓掌,表示高興,歡喜。

弗能自禁:禁,音jīn。耐,受得住。自禁,自我控制。弗能自禁就是不能自禁,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行為等。

向:曾經,過去。

賂:禮物,這裡是送禮物的意思。

發:打發,遣送。

善歌哭:張湛《注》:“六國時有雍門子,名周,善琴,又善哭,以哭幹孟嘗君。”雍門子周以哭干謁孟嘗君事見《淮南子·覽冥訓》:“昔雍門子以哭見孟嘗君,已而陳辭通意,撫心發聲,孟嘗君為之增欷歍唈(即嗚咽),流淚狼戾不可止。”高誘《注》:“雍門子名周,善彈琴,又善哭。雍門,齊西門也。居近之,因以為氏。哭,猶歌也。見,猶感也。增,重也。歍唈,失聲也。狼戾,猶交橫也。歍,讀鴛鴦之鴦也。唈,讀《左傳》嬖人婤姶(音zhōu’è)之姶。”按:歍唈今讀作wūyì。

放:同“仿(倣)”,效仿,模仿。

【說明】

這則典故,又見晉·張華的《博物志》卷五,文字略有不同:“未窮其技”,“技”原書作“旨”,《太平廣記》七六七錄作“技”。“秦青不止”,原書無“止”字,《太平廣記》錄有“止”字。“聲振林木”,“振”作“震”。“乃謝求反”,“反”作“返”。“鬻歌假食既去”作“鬻歌假食而去”。“餘音繞樑欐”作“餘響繞梁”,無“欐”字。“垂涕”作“涕泣”。“遽而追之娥還”作“遽追而謝之”。“喜躍舞”,“躍”作“歡”。“放”作“效”。今流傳《列子》一書,已不是《漢書·藝文志》所著錄者,甚至有人認為其作偽者就是為該書作注的張湛。現在雖然可以找到許多證據說明作偽者不張湛,但其為偽書則無疑(參見楊伯峻《列子集釋前言》及附錄三),成書時間必在魏、晉之際:

蓋《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屍佼》、《韓非》、《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假為(劉)向序以見重。

——馬敘倫《列子偽書考》

馬敘倫先生的話,還是符合事實的。張華也是魏、晉時期學者,所以二書關於這個典故的記載,很難說誰為誰所本。南朝·梁·沈約所著《宋書》卷十九《樂一》“周衰,有秦青者,善謳”云云,文字略同於《博物志》,大概沈約所本即張華《博物志》。透過這三個材料,可以充分說明一個問題,韓娥、秦青、薛譚的故事,在當時是廣泛流傳的。這則典故衍生出的兩個成語:響遏行雲、餘音繞樑,至今仍經常為人們使用。

秦青餞郊(成語學習)

漫畫一幅

響遏行雲:聲音高昂激越,可以讓天上飄動的遊雲停下來。

例:

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鄰人辭歸,老人歌而送之,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唐·趙嘏《聞笛》詩:誰家吹笛畫樓中,斷續聲隨斷續風。響遏行雲橫碧落,清和冷月到簾籠。

清·黃世仲《廿載繁華夢》:跟手又唱第二齣,便是《一夜九更天》,用老生掛白鬚,扮老人家,唱過嶺時,全用高字,真是響遏行雲。

清·李調元《張獻忠降生》:笙簫縹緲,響遏行雲。

張篁溪《辛亥革命徵信錄》:時望平街上已聚有千餘人,同聲鼓譟,響遏行雲。

蔡廷鍇《蔡廷鍇自傳·調任警長,重遊省城》:當到東堤時,一列十餘座洋樓,每座均燈光明亮,綠窗紅簾,五光十色,鑼敲笙歌,幾響遏行雲。

餘音繞樑:歌聲的餘音環繞屋樑旋轉不去。形容歌聲美妙動聽,永遠留在人們耳中。

例:

劉鶚《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樑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詞之妙。

宋·孫覿《長樂寺》詩:雍門已陳跡,餘音空繞樑。

秦青餞郊(成語學習)

連環畫《餘音繞樑》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

歐陽修》:至若敘事處,滔滔汩汩,累百千言,不衍不支,宛如面談,亦其得也。所惜意隨言盡,無復餘音繞樑之意。

梁實秋《聽戲》:受罪半天,能聽到一段迴腸蕩氣的唱兒,就很值得,“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確是真有那種感覺。

亦有本《博物志》、《宋書》作“餘響繞梁”者,如:唐·李亢《獨異志》卷中:“韓娥過齊雍門,鬻歌假食,既畢,而餘響繞梁,三日不絕。”

昭明太子蕭統《七契》中把“音”變為“妙”字:“初音魚踴,餘妙繞樑,何止田文慨慷,劉靖心傷而已哉。”

又有將其改變作名詞者,作“繞樑之音”:晉·陸機《演連珠》:“臣聞應物有方,居難則易;藏器在身,所乏者時。是以充堂之芳,非幽蘭所難;繞樑之音,實縈弦所思。”

秦青餞郊(成語學習)

連環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