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 由 紀傳體三國評傳 發表于 綜合
  • 2022-02-20
簡介如果你去對照《三國志武帝紀》的話就會發現,袁紹來到酸棗的時間與曹操來到兗州發展的時間高度吻合,也就是說曹操應該正是做為袁紹的附庸,跟隨袁紹返回到兗州陳留郡的酸棗,並且也應該是在這一時期曹操被袁紹正式表為了東郡太守,開始了其在兗州發展的初期階

舉向其肘什麼意思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袁紹(十六)還軍延津

文:小A斯蒂芬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在上一篇中,我們詳細探討了袁紹初到河內郡後所遇到的突發事件。也就是張楊和於夫羅一起背叛袁紹,並北上冀州試圖攻打鄴城,為董卓西撤爭取時間的軍事事件。最終袁紹以麴義為將率兵追擊張楊和於夫羅,並且在鄴城南部將其擊破。

雖然麴義擊敗了張楊和於夫羅,保護了鄴城,但是張楊和於夫羅卻因此南下攻打了駐守在黎陽的度遼將軍耿祉,並取得勝利。也使得張楊和於夫羅的軍勢大振,恢復了元氣。

到目前為止,除了董卓在此之後封張楊為建義將軍領河內太守的證據之外,我還沒有其他的直接證據可以證明張楊和於夫羅是受到董卓的指使而奔襲冀州的。但是不得不承認張楊和於夫羅奔襲冀州的軍事事件的確有效的起到了牽制袁紹的作用,是為董卓西撤提供了幫助的。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袁紹甚至因為這件事而親自率兵回師冀州。據《後漢書》記載,在曹操迎接天子漢獻帝劉協“

都許

”之後,曾經以朝廷的名義給袁紹下過一份“

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

”的詔書。袁紹在接到詔書之後也寫了一份上書進行辯駁。其中有這麼一句:“

又黃巾十萬焚燒青、兗、黑山、張楊蹈藉冀城。臣乃旋師,奉辭伐畔。金鼓未震,狡敵知亡,故韓馥懷懼,謝咎歸土,張楊、黑山同時乞降。

雖然這句話中的“

張楊、黑山同時乞降

”是有誇張的成分,但是“

張楊蹈藉冀城

”卻應該是實情,袁紹也的確因為這件事而“

旋師

”去平定張楊。

那麼,袁紹在河內郡期間除了在軍事上被張楊和於夫羅所牽制之外,還發生過哪些影響時局的重大事件呢?這些事件對漢末三國的形勢發展又起到過什麼樣的推動作用呢?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今天這一篇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袁紹在這一時期的政治思想以及軍事動向。

個人感覺,袁紹在河內期間的政治思想以及軍事動向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就是袁紹的復仇階段。

袁紹之所以領兵來到河內郡,是出於對董卓殺洛陽城袁氏家族滿門的仇恨。他也因此得到了天下許多豪傑、名士、諸侯們的同情,才堅定了他作關東義軍聯盟盟主的地位。

據史書記載“

是時豪傑既多附紹,且感其家禍,人思為報,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為名。

”由此可見袁紹當時的呼聲之所以非常高,主要是由於袁氏滿門被董卓殺戮的事實,而造成大家對袁氏家族的同情心理而產生的結果。這一點對於袁紹來說非常的具有優勢意義。他也必須要本著報仇的心理,以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實際上個人感覺,洛陽城袁氏家族滿門被戮的事件,從情感上來說未必會對袁紹有很深的影響。畢竟被董卓殺死的袁氏族人,都不是與袁紹有直接關係的親屬,既非紹父,亦非紹母,也不是袁紹的親兄哥弟,充其量也就是些叔伯姑嬸,堂兄堂弟。這一點他與袁術完全的不同,袁術是有親生母親和兄弟被董卓所殺的,這也是為什麼袁術一派會有孫堅所部做為攻打董卓最為積極、激烈的原因所在。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袁紹既然在情感上缺乏向董卓復仇的動力,自然也就對討伐董卓缺少積極性,所以他將政治思想和軍事動向投入到另一個方向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這也就促使他進入到第二個階段,也就是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的階段。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據《三國志公孫瓚傳》記載“

袁紹、韓馥議,以為少帝制於奸臣,天下無所歸心。虞,宗室

,民之望也,遂推虞為帝。遣使詣虞,虞終不肯受。紹等復勸虞領尚書事,承製封拜,虞又不聽,然猶與紹等連和。

這裡的“

少帝制於奸臣

”指的就是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舉動。從這段記載中因此而“

天下無所歸心

”的這種表述來看,袁紹和韓馥等人在這件事上並不承認漢獻帝劉協的合法地位的。這樣做對於袁紹等關東義軍聯盟的“勤王”之舉更加的有利。

我們現在史學上的主流觀點認為,袁紹擁立幽州牧劉虞為新帝的做法,帶有分裂國家的思想傾向,對維護國家的統一以及中央集權缺乏積極有效的價值。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但是我們如果站在袁紹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就會發現,關東義軍聯盟的所謂“勤王”討伐董卓的義舉,已經被董卓主持下的漢獻帝朝廷定義為非法的叛亂行為。無論你打著什麼樣正義的旗號,給自己披上多麼美麗的外衣,都是叛亂,這無可辯駁。這是關東義軍聯盟陷入到被動局面的根源所在,也是造成關東義軍聯盟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假如袁紹想要改變這種被動的局面,要麼直接擊敗董卓拿下長安和洛陽,控制漢獻帝朝廷。但是這樣做在董卓稱雄的當時,有一定的難度,很難快速實現。所以對於袁紹等人來說,當時最快、最好、最便捷的方法,其實還真就是直接否定漢獻帝朝廷的合法地位,然後另立新帝。

袁紹一旦另立新帝成功,無論在軍事行動上還是在政治建樹上都會非常的便利。而且以袁氏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及天下的背景為依託,這件事也並非不能實現。

實際上袁紹的這個另立劉虞為帝的計劃,也應該是得到過酸棗會盟上大部分諸侯的同意的。據《三國志臧洪傳》記載,張超就曾經派遣臧洪前往幽州聯絡劉虞。雖然史書並沒有記載臧洪聯絡劉虞的目的是什麼,但是也不能排除此事與擁立劉虞為帝的事情有關。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只不過這件事最終被劉虞自己單方面的拒絕,所以才沒能夠成功。否則以劉虞當時在劉漢宗室中的政治地位,加上袁紹的影響力以及關東義軍聯盟的呼應,極有可能形成“兩漢”並立的政治新格局。甚至再創一個“光武中興”都是有可能的。

不過,袁紹擁立劉虞的舉動恐怕也並非是真心實意,而只是一種權益之計。據據裴松之註釋《三國志》引用的《吳書》中的記載“

時議者以靈帝失道,使天下叛亂,少帝幼弱,為賊臣所立,又不識母氏所出。幽州牧劉虞宿有德望,紹等欲立之以安當時,使人報術。

”這裡的“

欲立之以安當時

”正應該是袁紹的真實思想。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劉虞這個人,我曾經在本系列兩年前的文章裡有過專門的評價,原標題是《小A短評三國風雲人物之“宋襄公”劉虞》,在我的專欄《紀傳體三國評傳—三國默示錄》中也收錄了這篇文章,標題是《劉虞與宋襄公相似處極其複雜,前車後南轍同出一源,為儒家思想所誤》,大家有興趣不妨在看一下。另外在《公孫瓚篇》中,也沒少涉及到劉虞的事蹟。所以在此對於劉虞與袁紹韓馥等人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在此不多做累述。

在這裡需要特別說明一下曹操對袁紹擁立劉虞為帝的態度問題。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按照《三國志武帝紀》中的記載“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

”也就是說這件事遭到曹操的直接拒絕。在裴松之引用的《魏書》中,曹操不但非常大義凜然的拒絕了袁紹,甚至還當面斥責袁紹。他對袁紹說道:“

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在這裡曹操所說的“

北面

”,指的就是幽州牧劉虞,而“

西向

”指的就是漢獻帝朝廷。也就是說曹操是跟袁紹直接表明了不支援擁立新帝的態度的,而且這個態度非常的強硬。

曹操的這番話可以說非常的義正言辭,儼然一代忠臣良將的形象。但是在這裡我有一個疑問,就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有沒有可能對袁紹表現出如此強硬的態度呢?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疑問,是因為當時的曹操是處在一個依附於袁紹的狀態,而且實力非常的弱。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曹操在滎陽汴水之戰被徐榮打敗之後,原本就怎麼強的實力又急轉直下,於是在不久之後就領著夏侯惇跑去揚州募兵。他之所以要去揚州募兵,應該是得益於袁紹的委派。因為他所募兵的物件,當時的揚州刺史陳溫和丹楊太守周昕,後來都被證實是袁紹的附屬。曹操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招募了四千兵馬。但是在曹操領兵返回的時候,在龍亢縣卻發生了兵變。最終曹操雖然又一次死裡逃生,卻只剩下一千多人。

按照《三國志武帝紀》在這裡的說法,曹操領著這一千多人“

進屯河內

”。這種“

進屯

”的記載雖然也是屬於實情,但是曹操的這種做法,絕對不是到河內去屯兵那麼的簡單。因為當時袁紹就在河內郡,曹操之所以來到河內郡應該是帶有投靠依附於袁紹的實際情況。只不過《三國志武帝紀》不願意承認曹操曾經為袁紹屬下的事實罷了。

所以我認為以曹操當時在袁紹手下的狀態,他直接頂撞袁紹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的,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話,以袁紹的脾氣即便還顧忌著“發小”的情誼,也總要打擊報復一番才會罷休。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事情的真實情況,應該更像是《三國志武帝紀》中發生在“

太祖拒之

”後面的記載。

在《三國志武帝紀》中,在“

太祖拒之

”的後面,陳壽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紹又嘗得一玉印,於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袁紹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一塊玉印,估計就是他讓人私自刻制的官印,這枚官印很可能就是袁紹想要頒發給曹操的奮武將軍印,或者是東郡太守印。總之袁紹拿著玉印遞給曹操看,意思是說“兄弟你看,我們已經有這個東西了。”

從袁紹的這個舉動來看,他的確是沒把曹操當外人。但是曹操的表現卻是“

笑而惡焉

”。曹操的笑是曲意迎合的笑,而“

惡焉

”才是他的真實想法。在這裡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武帝紀》引用《魏書》中的記載中,把這一段理解成了兩個老朋友並坐飲酒的酒局,我認為更加的形象。當曹操看到袁紹的玉印時,裝瘋賣傻一般的大笑說道“

吾不聽汝也。

哈哈,我可不聽你的!

在想象中,這種情景像極了我們生活中酒場上的一個非常泛眾化的現象,就是當你不想接受一件事,卻又不想明說的時候,所採用的一種半開玩笑式的折中做法。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曹操就是採用了這種做法,來麻痺了袁紹。他的真實想法應該就是魏書中,曹操“

由是益不直紹,圖誅滅之

”的記載。

所謂“

益不直紹

”就是不直接頂撞袁紹,而是表面上迎合袁紹的意思。可是在內心裡已經開始厭惡袁紹,甚至已經開始構想“

圖誅滅之

”的計劃了。

這計劃的第一步,自然是要先行脫離袁紹的控制。但對於當時的曹操來說,這勢必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

個人猜測,曹操脫離袁紹的控制至少要在袁紹北上冀州,升級為冀州牧之後。

我們現在一般認為曹操後來能夠到兗州發展全都是得益於鮑信的出謀劃策。按照裴松之註釋《三國志鮑勳傳》引用《魏書》中的記載,鮑信曾經對曹操說道:“

奸臣乘釁,蕩覆王室,英雄奮節,天下響應者,義也。今紹為盟主,因權專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若抑之,則力不能制,祗以遘難,又何能濟?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這裡的“

大河之南

”指的就是兗州。“

且可規

”的含義就是“先收服規化”。鮑信的這段話可以證明曹操的確是有過“

誅滅之

”袁紹的想法,也曾經跟鮑信有過商量。只不過在鮑信的規勸之下,以及迫於時勢的壓力而沒有發作。表面上看曹操能夠到兗州去發展,也的確是得益於鮑信的謀劃。

但是,在這裡我想說的是,當時做為袁紹附庸的曹操,實力又非常的弱,他是否有能力直接脫離袁紹的控制單飛的呢?對於這一點,我們對比一下孫策之於袁術的狀態就可以看出,是不可能如此容易的。他必須要得到袁紹的同意。

所以曹操能夠來到兗州發展,絕對不會是鮑信的單方面謀劃所致,而應該是得益於袁紹的政治思想以及軍事動向的改變。這也就引出了袁紹在河內郡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前往酸棗的階段。

據《三國志袁紹傳》記載“

會卓西入關,紹還軍延津

”。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所謂延津,我們之前講過,就是酸棗縣的另一種稱呼。如果你去對照《三國志武帝紀》的話就會發現,袁紹來到酸棗的時間與曹操來到兗州發展的時間高度吻合,也就是說曹操應該正是做為袁紹的附庸,跟隨袁紹返回到兗州陳留郡的酸棗,並且也應該是在這一時期曹操被袁紹正式表為了東郡太守,開始了其在兗州發展的初期階段。

那麼,袁紹在酸棗時期又發生了哪些具體的事件呢?他來到酸棗的目的又會是什麼呢?

請看下一篇,紀傳體三國評傳,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系列文集《三國默示錄》,為您繼續解讀!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20年5月25日。

袁紹依然把曹操當成是自己的好兄弟,卻不知曹操的內心已動了殺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