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審醜的六大心理機制或引起極度“不適”,莊子對此也早有所言

  • 由 北晚線上 發表于 綜合
  • 2022-02-18
簡介可以說醜和美是一個相互轉化、不斷髮展的觀念,同時引人思考去打破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思維和框架,《審醜》引用一句詩形容醜的衝擊力:“挑動怒氣,去用狼牙棒戳打刺殺,去撕扯攻擊,去興風作浪

審醜現象說明了什麼

你愛美嗎,你認為美的對立面是醜嗎?英國著名文化評論家史蒂芬·貝利的圖文作品《審醜》將數百年來的藝術、設計與文化史編織在一起,探索了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審“醜”。這本書拓展了傳統的美學觀念,提供了一種對所謂的“醜”全新的欣賞角度,妙趣橫生,個性十足,異彩紛呈。

作者 李崢嶸

從心理學研究來看,對美的理解與情感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引起極度“不適”的審醜心理機制。

審醜的六大心理機制或引起極度“不適”,莊子對此也早有所言

《審醜: 萬物美學》[英]史蒂芬·貝利 著 楊凌峰 譯雙又文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1 美得驚悚,醜得崇高?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趨於完美無瑕的,反而會導致乏味無聊,甚至令人不安,比如說有一種心理現象叫“恐怖谷現象”——當機器人跟人的相貌非常接近時,會讓人極度不舒服,仿生過於完美反而帶來驚悚之感。藝術家大衛·莫拉迪拉在創作數碼作品《特寫肖像》時,特意給人物面孔加上一些瑕疵,以增進容貌之美。

美,常常和崇高、莊嚴聯絡在一起。有一些西方美學家認為,崇高本是強調審美主體對事物的拒斥和震驚從而產生的敬畏感。如果“醜”也帶給觀眾一種可以引起強烈敬畏感的情愫,那麼“醜”也會顯得崇高,人們的審美趣味也就轉向了“醜”。比如小說《巴黎聖母院》裡,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和麵目醜陋、心地善良的敲鐘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顛覆人們慣常的美醜的觀念。中國哲學家莊子也塑造過大量形態醜陋的形象,傳遞了內在大於外在的審美觀,將美與醜進行了轉化。

2 陌生化的衝突給人以美的震動?

《審醜: 萬物美學》封面是收藏在倫敦國立美術館中的一幅畫《醜公爵夫人》,畫中的人物可能得了骨骼畸變的病,顯出異於常人的容貌,看了讓人不寒而慄。可是在美術館明信片銷售排行榜中,它常年位於前列。這幅畫甚至啟發了作家劉易斯,創作出了《愛麗絲漫遊記》中的公爵夫人——那可是很多西方兒童童年的噩夢。

為什麼醜不一定是令人憎惡和排斥的,反而有一種奇妙的吸引力?

這就不得不說到一個詞:“審美的陌生化”。

陌生化,原本是由俄國形式主義評論傢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一個著名的文學理論,這個理論強調在內容與形式上違反人們習見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時在藝術上超越常境。諸種因素的對立和衝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給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動。

比如,巴洛克風格的西西里教堂充滿了過度誇張的視覺立體幻象,挑戰了人們關於神界安寧氣氛和心靈撫慰的所有預期,來訪的人在這裡會感到冒犯挑釁,又同時充滿了興奮。

3 符合科學定律的就是美嗎?

美,在某些研究那裡是有規律和公式的,比如畢達哥拉斯比例(俗稱的黃金分割)一度被定為歐洲的美學標準,廣泛運用於建築、美術和設計。斐波那契數列也被認為是自然中最美的數字,包括海螺的紋路、花瓣和種子的排列都可以用斐波那契數列來分析。

《審醜: 萬物美學》提出:“科學本身所追求的可能是中立,但這種描述用詞的選擇或許揭示了人腦構造中最根本的東西:如果能帶來智力和知性的愉悅,那麼枯燥的微積分也可以是美的。這當然也就提示我們,美的根源可能是存在於思維概念中,而不是具體表象中。”

讓我們進一步思考,符合科學定律就一定帶來美嗎?比如一顆致命的子彈的發射軌跡會顯示出一種完美的形態,這也是美的嗎?

4 時代的風朝哪個方向吹?

美和醜是一個流變的觀念,比如說中世紀會在屋頂上裝飾滴水怪獸,表達驅魔驅邪的原始心願,到了工業時代,人們把醜陋和邪惡、恐懼聯絡在一起,就不再裝飾滴水獸了。

19世紀的人認為美應該是自然的,醜是人工的。因此莫泊桑、小仲馬等300名文學藝術建築界的精英曾簽署《反對修建巴黎鐵塔》的抗議書,一致認為埃菲爾鐵塔是個醜八怪,“可惡的大柱子無用而怪異醜陋”,但隨著時間流逝,埃菲爾鐵塔已被看作工業革命的象徵、世界建築史上的技術傑作,顯示出法國人異想天開式的浪漫情趣、藝術品位、創新魄力和幽默感。

曾飽受譴責的混凝土建築、工業設施、工廠廠房,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卻被視為歷史的遺蹟受到保護,創造出攝人心魄的美。

5 醜比美更有趣?

《審醜》說,對醜思考得越多,看得越久,醜這個概念就變得越發詭譎多變,琢磨不定。

比如專宰遊客的簡單粗糙的偽劣商品,在世界各國仿古一條街都能看到,粗製濫造、毫無品位、花裡胡哨,但是在收藏家那裡卻別具美感,那是屬於地攤貨的笨拙、醜陋和天真。

今天藝術家們已經不再使用美這個詞了,那美就不復存在了嗎?當然不是,是因為那些可以用來衡量美的尺度令人難以琢磨。設計過中央電視臺新大樓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認為醜比美更有趣,但他也沒有費事去定義醜或者美,他甚至喜歡在餐館裡點一些醜的食物。

以有趣為美,越“醜”越得人心。難怪網路上流行一句話:“美得千篇一律,醜得千奇百怪。”

6 噁心的東西也是美的嗎?

你能想象的到嗎?2009年皇家園藝學會評選出世界上最醜的植物——陽具形狀、發出腐臭氣味的死屍花。

腐臭,也可能受追捧。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有人喜歡食臭——中國的網紅螺螄粉、臭豆腐、榴蓮、比中國臭豆腐還要臭20倍的瑞典醃鯡魚……

可以說醜和美是一個相互轉化、不斷髮展的觀念,同時引人思考去打破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思維和框架,《審醜》引用一句詩形容醜的衝擊力:“挑動怒氣,去用狼牙棒戳打刺殺,去撕扯攻擊,去興風作浪。”

一個終極的問題:如果世間沒有醜,那麼美又從何而來?老子早就說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萬物皆美,豈不是無美可言?

《審醜》結尾說,醜暗示了一種不必取悅於任何人的自信和自負,醜要優於美,因為醜更持久。

莊子直接說:“道在屎溺中。”

編輯:tf0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