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審醜:萬物美學》:美學神殿的一磚一瓦上刻著“醜學”

  • 由 drizzle小雨雲舒 發表于 武術
  • 2022-06-10
簡介既然是說美和醜,那最常被討論的當然是人的外在,在《審醜》裡則著重談論“醜”的形象

何為美學文化

曾看過一位網友的日記,自述衣品不佳,因此向一位審美水平不俗的朋友求教。朋友二話不說丟給他幾部鑑賞世界級藝術品的著作,並告知他先學習何為美學——言下之意,先明辨美是何物,自然就能看出什麼樣的服飾是美的。

如果說,對於審美的提升,或是對於美學以及美的認知,透過這樣一種方式可以得到提高,那麼正如永遠存在正面和反面兩種路徑可以達到同樣程度的教育目的,自然有另一個方向,即透過對醜加以學習從而明確美的概念。

然而,談美司空見慣,說醜卻鮮有人知,這使得這本討論醜(其實是另一種討論美的形式)的著作《審醜:萬物美學》令人眼前一亮。

《審醜:萬物美學》:美學神殿的一磚一瓦上刻著“醜學”

美的概念和內涵隨著歷史的滾滾洪流千變萬化,醜也同樣。不可避免地,這與經濟、文化、政治、歷史等等紛繁複雜、糾纏不休的概念緊密相連。當然,僅僅存在於每個人心中的朦朧的美醜如果未曾以某種形式表達出來,不過就是大腦中神經元的自娛自樂罷了,因此縱覽《審醜》一書,我們會注意到這些討論分析都圍繞著海報、工藝品、繪畫、攝影作品、建築以及自然風景徐徐展開。

作者史蒂芬·貝利博物強識、意見鮮明且直言不諱,這一點在《審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數不勝數的引用和對比令人眼花繚亂,以調侃的語氣表達出犀利明確的觀點也處處可見,至於諷刺、誇張更不必說,讓並不太容易理解的“審醜”一事多了許多閱讀的趣味性。

和美一樣,醜也是一個極具主觀性的概念,不過儘管如此,史蒂芬·貝利依然進行了一些基於通識的討論。

例如第一章《完美無缺》。

從古至今,各國的主流文化都沒有放棄對秩序井然且整潔乾淨這一感覺的追求。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於征服自然的慾望和野心日益膨脹,符合規範設計、齊齊整整的物件獲得追捧,與此同時,自然代表著髒亂差被加以鄙夷。

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這已經是過去式的內容,因此我們很容易不贊同這樣的觀點。不過在歷史上,執著於此的人們一度聲勢浩大。事實上,即使在今天也不少見。

最突出的例子大概是長盛不衰的所謂“設計感”這一概念的提出,但凡能用此加以吹捧的產品,往往都帶著能讓人屏息靜氣欣賞的精確輪廓和尺寸,無一處不凸顯著多一分則臃腫少一分則乏味的特點,比如每一代的iPhone(雖然大屏相對歷史版本已然失去精巧的第一印象)。

《審醜:萬物美學》:美學神殿的一磚一瓦上刻著“醜學”

iPhone SE

將諸如此類的討論延伸至科學,便構成了非常重要的第二章《醜陋的科學》。

這一章探討的問題非常嚴肅:科學上達到一定美學高度的成就,是否代表著另一個維度的醜學的高度?這一問句的前提是人類的天性願意將正面的內容與美關聯,而將負面的與醜關聯。

書中提出了B-52轟炸機的例子,這是一款效能優異的轟炸機,單純從實現功能的設計角度看,它的毀滅性正是它極具美的部分。不過如果它的轟炸目標中囊括了我們自己,大概就沒人會這麼想了。

正如作者所言,

“一臺遵循了科學定律卻帶來冷酷殘暴後果的機器也可以說是美的嗎?難道可以無視創造這臺機器的意圖?一件武器能說是美的嗎?”

這樣的問話不能不促使我們跳出固有的視角進行反思。

既然是說美和醜,那最常被討論的當然是人的外在,在《審醜》裡則著重談論“醜”的形象。比如人們對於怪獸形象的喜好,或是名畫《醜怪老婦》明信片的熱銷,以及力求真實還原本來樣貌的畫像(真實的樣貌無疑是有瑕疵的),無一不在暗示:

醜並非是我們一貫避之不及的,相反,有時它似乎別有深意,別有趣味

這構成了第三章《儀態風度》的內容,對於身處“看臉時代”的我們來說,美和醜已經變成了不可融合的兩種極端,前者受到過分的吹捧後者遭受過分的鄙夷,然而在更加漫長曆史上卻並非如此,這大概也是人類的複雜性的體現之一。

第四章《天堂與地獄》將西方宗教中關於美和醜的概念延伸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美和醜自然而然地與天堂和地獄分別形成了對應關係,也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嘲諷那些哀嘆工業化代表著醜陋的觀點。

第四章分析的工業(即人造)和自然(即非人造)的美學意義上對立的內容,第五章《當自然是醜陋的》順其展開。

不錯,從生物多樣性和每一種生物實現其生存發展意義的角度來看,自然的美貫穿始終,無一例外。然而若是從人類這種生物的喜好而言,自然的造物無疑有太多著實不符合我們的審美。例如書中列舉的巨花魔芋,就是一種看了令人心生厭惡的植物,而人類透過“醜陋寵物大賽”選出的冠軍寵物,想也知道應該是醜陋的巔峰。

《審醜:萬物美學》:美學神殿的一磚一瓦上刻著“醜學”

巨花魔芋

工業化對於人類的審美和審醜一直進行著強有力的干涉,很快就到了我們格外熟悉的商品化社會,也就是第六章《媚俗》。

工業化流水線的作品,對人們的審美髮生了何種影響呢?在本書中,將這種廣泛而不易察覺的影響概括為塑造了一種新的審醜形式,謂之以“媚俗”。

雖然被翻譯作媚俗,傳達出生產方為了迎合大眾的意思,然而從原文使用的“Kitsh”(即刻奇)而言,這其實是人類整體自媚和自我滿足的手段。

結合前面章節自然之物與人造之物孰美孰醜的討論,媚俗更像是人類在自以為征服自然後又迫不及待地將其納入工業化的舉動,具體代表就是在滿是工業製造物的地方硬是要穿插些許自然的代表,比如水族箱和修剪為特定形狀的植物,就是典型例子。

人類一方面不能全然割捨掉自然,一方面又必須將自然牢牢控制於掌心內,這種矛盾大概永遠不會消失。

工業化帶來的不止是生產力質的飛越,也帶來了巨量的垃圾,不僅是實實在在的廢物垃圾,也包括審美上的垃圾,即第七章《垃圾》所描述的那樣——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已經能接受埃菲爾鐵塔這般誕生之初即被批評為怪異醜陋的人造物,甚至能夠欣賞它作為一個由鋼鐵打造的標誌物所展現的某種美。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對水晶宮的看法上,這座被批評為巨型沃德式玻璃暖房的建築,如今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中以一個壯麗的微縮模型佔有不小的空間,在不停歇播放的介紹片中也是重點內容。在我上一次參觀世博會博物館時,同行者們都對水晶宮嘖嘖讚歎,顯然我們都非常認可它在美學上的價值。

《審醜:萬物美學》:美學神殿的一磚一瓦上刻著“醜學”

水晶宮

這種對於醜的不同解讀也延續到了對廢墟的審美。不可否認,廢墟作為人造物在自然中殘敗的一部分能呈現出一種破滅的美,這當然是對於如今的我們而言。倘若是崇尚工業化代表的那種秩序井然的人,廢墟會如雜亂的自然一般令人無法忍受。

在第八章《美何錯之有》中,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

常規的醜的理念與傳統公認的壞或惡的理念有著天然的關聯

”,這也是如今 “有顏任性”的另一種說法,只是表達得更為嚴肅,也更富有批判的意味,而非認同。

這種暗含於每個人心中的觀點使得美和醜在具體的作品中變成了一種武器,利用潛移默化地影響來扭轉人們的態度,例如希特勒在關於猶太人的宣傳上,猶太人的形象總是猥瑣又令人不快。

然而當把人類從外在進行區分,那就意味著不僅可以向上(即靠近美)也可以向下(即靠近醜),例如文身就是醜化的具體方式。

也許有人會說,有的文身很好看,並不能算醜。很顯然這其實是一種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培養出的審美,正如《病梅館記》中專門欣賞病梅和夭梅的審美(並不是說文身等於病),人類對於自身的審美基本上是基於是否健康的判斷而來,光滑的面板當然是身體健康的重要體現。因此在作者看來,文身代表著一種醜化的目的——對於文身的人而言,文身的目的顯然不是為了通俗意義上的好看,而是另有含義(往往是紀念意義),因此不能用作反駁文身代表醜化的論據。

第九章《形式追隨感覺》和終章《廣告》聯絡緊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對於美和醜的每一次探索都非常積極地反應到了廣告之中,雖然在其他藝術形式上比如建築上也有所反饋,但是論起及時性和普遍性,廣告當仁不讓位居第一。

這兩章中,現代主義是一個頻頻出現的詞,伴隨著各種意見。之所以爭議如此之大,顯得比前面幾章都更令人無所適從,是因為這是現在時的事情,而非基本已有定論的歷史。

《審醜:萬物美學》:美學神殿的一磚一瓦上刻著“醜學”

現代的摩天大樓

美學的發展並非直線,而是帶有反覆和摺疊的特性,在這個過程中,對於醜的批判和探索一直如影隨形,有時所謂的美和醜還會互換位置。對於美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於醜也是同樣,可是為何探討醜的著作如此稀少呢?作為美的另一面,甚至可以說是美的組成部分,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無醜,又何談美呢?而能否察覺到醜,體會到醜的不同,即為審醜,是和審美一樣重要的能力,並同樣有高下之分。換句話說,一個在審醜方面能力不俗的人,其審美水平也不會差到哪去。

《審醜:萬物美學》核心的內容,是讓我們從習以為常的美之中看到了醜,以及從習以為常的醜之中發現美。比如關於自然,我們很容易聯想起壯麗的山峰,秀美的河谷,鬼斧神工的傑作,然而也要看到,我們覺得不討人喜歡的豬或其他不可愛的生物,以及看起來雜亂無章的那些,同樣是自然的手筆。另外如工業化,我們可以欣賞按照人類的喜好以精妙的設計打造出的尤物,卻也不能不警惕,流水線產品是否令我們的審美逐漸變得狹隘而單薄。

透過閱讀《審醜:萬物美學》對自我進行一番美學教育,首要的收穫便是會放棄美和醜處於對立面這種想法,誠如作者文末所言,“

倘若萬物皆美,那豈不無美可言。

《審醜:萬物美學》:美學神殿的一磚一瓦上刻著“醜學”

自然景色中穿插著有序的人造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