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 由 雲淡月疏 發表于 綜合
  • 2022-02-11
簡介”爛柯古蹟元朝爛柯山洞真觀《皇帝聖旨碑文》:皇帝聖旨裡,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據河南府新安縣爛柯山洞真觀住持道人孫道先狀告:本觀居系歷古神仙隱現之山,今建立為皇家焚修之所,常有一等不懼公法人等及面生之人,前來觀內安下,仍坎伐林木,溷[hùn

目什麼叫什麼成語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枝頭萬木春。”經常被人作為典故引用,這是唐朝時洛陽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詩句。

劉禹錫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在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起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掌書記,為杜佑所器重,後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今陝西渭南)主簿,不久升任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後來,劉禹錫與柳宗元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他們的改革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很快宣告失敗,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邊遠小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邊遠小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刺史。之後多次被貶,歷任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外放達23年才奉調回洛陽,後任東都(洛陽)尚書、蘇州、汝州、同州刺史等官職,最後以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洛陽)。會昌年間,加檢校禮部尚書。去世時71歲,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

劉禹錫認為自己所長在“論”,韓愈所長在“筆”。柳宗元說他“文雋而膏,味無窮而炙愈出”。

作為洛陽人,劉禹錫的《賞牡丹》:“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使人耳熟能詳。在劉禹錫的700多首詩中,“洛水伊河、龍門嵩雲、東都白馬、銅駝金谷”,不斷跳躍期間,為宣傳洛陽做出了突出貢獻。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關於洛陽

關於洛陽,政府主頁是“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但一提起洛陽,幾乎都有人拿來和西安進行比較,百思不得其解,細究起來,這還是個老話題,因為夏、商政治中心不在關中,所以,從西周開始這個比較就有了。

周武王姬發伐紂成功建立周朝時,就感覺到都城在西安對管理新增加的國土不方便,從戰略層面決策,讓他的弟弟周公旦和同門弟弟召[shào]公奭[shì]營建洛邑,到公元前1039年洛陽城建成。按《尚書·洛誥》記載:當年十二月,洛邑初步落成。周王朝舉行了盛大的慶功大典。周公帶領百官,使他們在舊都熟悉禮儀之後,再跟從成王前往新邑。周成王在新邑開始用商朝禮節接見諸侯,在新都洛邑祭祀文王。這期間,怎麼爭論不知道,開啟了“二都”先河,周召分陝而治 。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定都洛陽,置酒洛陽南宮,與群臣論奪取天下之道。在回答高起、王陵時,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這就是劉邦南宮論三傑。後來,山東人婁敬去洛陽南宮覲見劉邦,提出長安在關中平原,南枕秦嶺、北臨渭河,易守難功,應該遷都長安。張良在回答劉邦的提問時,說劉邦的臣子們家都在函谷關東,都希望離京城近一些,才會說洛陽好,應該遷都長安。之後,劉邦遷都長安。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200多年後,在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杜篤[dǔ](東漢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作《論都賦》,提出“關中表裡山河”、“洛邑褊小”,應該遷都長安。到漢明帝劉莊時,劉莊要求百官作《神爵頌》,班固作《兩都賦》,傅毅也作了《洛都賦》、《反都賦》,他二人在反對遷都長安問題上得到了漢明帝的稱讚,平分秋色,被魏文帝曹丕評為“不分伯仲”。班固《兩都賦》在分析了人文的特點後,指出:“且夫僻界西戎,險阻四塞,修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天下之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秦嶺、九峻(九峻山),涇、渭之川,曷若四瀆(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帶河溯洛,圖書(河圖洛書)之淵?”,遷都之問在朝廷做了定論。

實際上,在東漢初年,經過連年的戰亂,關中人口只有28萬,長安也只有3000戶。正如班固《兩都賦》中:“王莽作逆,漢祚中缺,天人致誅,六合相滅。於時之亂,生人幾亡,鬼神泯絕,壑無完柩,郭罔遺室。原野厭人之肉,川穀流人之血,秦、項之災,猶不克半,書契以來,未之或紀。”可以想象當時的情景。

又過了600多年,唐高宗李治首次來到洛陽,當年(657年)10月,就詔令改“洛陽宮為東都”。684年,武則天執政後,立即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到713年,實際上洛陽已經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有人認為,洛陽是守成之都,存在於經史子集中,但翻開古代中國的版圖,大多時候,洛陽確實暢達東西、貫通南北、九州通衢。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司馬光《過故洛陽城》寫道:“煙悉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宋朝以後,洛陽、西安的政治光環漸暗。現在,人們的爭論仍絡繹不絕。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爛柯傳說

“爛柯”是圍棋的別稱。

洛陽人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和世居洛陽的孟郊《爛柯石》中都提到“爛柯”。

劉禹錫的《陋室銘》中寫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爛柯山也因“仙”而名揚天下。

在西晉時有一個樵夫,名叫王質,家住鐵門鎮蔡莊村,以砍柴賣柴為生,人們就叫他王樵或王喬。有一天,他到村南的山上砍柴,看見兩位老者正在一個山洞對坐下棋,王質也好下棋,就湊過去放下斧頭,默默觀棋,餓了,就順手接過老者遞過來的桃子充飢。一盤棋沒有看完,一位老者對王質說:“你也該回家了。”王質俯身去拿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經爛朽,只剩下鐵斧了。王質匆匆下山,返回村裡,他懵了,村子變了樣,怎麼一個人也不認識了呢?他問村子裡的人自己母親、弟弟和兒子的情況,村裡人告訴他,一百多年前,有一位祖先叫王喬,上山砍柴,一去未歸。這時,王喬意識到自己在山中遇到的兩位老者原來是神仙,立即跑回山上,要拜他們為師。誰料,兩位老者不理他,攜手進了山洞。王喬也想進洞,卻見洞口一團火光,根本無法進入,只能扒著往裡面看,稱作“扒頭王樵”。就這樣,王喬僅僅修成了“真人”,即“半仙兒”,而他當初砍柴的那座山,從此被稱為爛柯山,仙人進入的洞,則為王喬洞。原來王喬上山打柴誤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間百年。王喬在山間看下棋,人世間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鐵門村南山叫做“棋盤山”,有砂積石洞與爛柯山王喬洞想通。

劉禹錫引用了這個典故自比王質,表達了他遭貶離開京城23年後的人事滄桑。

符合和接近爛柯傳說的主要有浙江衢州、河南新安、廣東高要、陝西洛川、四川達縣和和山西武鄉等地。

河南新安爛柯山位於新安縣鐵門鎮玉梅村。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河南新安爛柯山岩石結構為表生砂岩結構,實質是砂積石,學名碳酸鈣水生苔蘚植物化石,也就是我們說的“上水石”,天然洞穴很多,有的穿連相通。

在新安爛柯山,有洞真觀,分為兩區,古稱上下兩院,南為洞窟區,北為建築區。據元朝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所立,由書法名家張仲壽(錢塘,今淅江杭州人)書丹“重興新安洞真觀碑”記載:洞真觀建於北宋年間,以紀念王喬在此成仙。金人侵入中原,此觀遭到嚴重破壞。到了元代,皇家大興土木,將其恢復重建,並連頒三道聖旨,將此作為皇家園林和皇族進行祈福之所。

洞窟區一帶洞窟鑿於斷崖處,現存5窟,其中最大的為“真人王喬仙洞”,洞口狹中寬,高約3-4米,面積30平方米,洞口左側嵌有石碑一通,碑文:“大元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十一月下旬,王喬仙洞兼下院洞真觀主持純和子孫道先立”。洞口上方有“石樹”碑刻一方,洞口內東壁鑲嵌元大德年間敕保道觀的皇帝聖旨碑,陰刻漢、八思巴文及皇帝印章。

洞真觀南北兩區現存豐題河南府爛柯山鐵斧詩碑、元成宗鐵穆耳聖旨碑、逢師一著碑及各時期重修碑記碑刻60餘通。

爛柯山還有一代女皇武則天封御泉的傳說。

看到一則軼事:“康有為曾隨張鍅來這裡遊玩,他看了‘紫氣東來’、‘三清寶殿’等題字後,說‘此人不得善終’。果然,題字的人在30多歲時就死於‘跑刀客’,是鐵門鎮人。”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據說,新安縣爛柯山有“扒頭王樵”、“神碑透靈”、“柏樹頂缸”、“樹倒成石”、“老柏抱楸”、“槐柏搭橋”、“古柏靈鍾”、“東荊西棗”、“火燒柏心”和“玉梅弄琴”等十景,目前,僅可看到“柏樹頂缸”、“倒樹成石”和“東荊西棗”。

“柏樹頂缸”是三清殿前柏樹幼小時道人怕踩壞,用破缸遮蓋住,柏樹長大後破缸被頂上樹梢。

“樹倒成石”是指王喬洞上邊的椿樹化石。

“東荊西棗”是三清殿後面明柱均來自爛柯山,東為荊條西為棗木。

2000年9月,洞真觀被公佈為河南省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洞真觀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梅村還是因修漢函谷關的西漢樓船將軍楊僕的故鄉。

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孟郊《爛柯石》:“仙界一日內,人間千載窮。雙棋未遍局,萬物皆為空。樵客返歸路,斧柯爛從風。唯餘石橋在,猶自凌丹虹。”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爛柯古蹟

元朝爛柯山洞真觀《皇帝聖旨碑文》:

皇帝聖旨裡,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據河南府新安縣爛柯山洞真觀住持道人孫道先狀告:本觀居系歷古神仙隱現之山,今建立為皇家焚修之所,常有一等不懼公法人等及面生之人,前來觀內安下,仍坎伐林木,溷[hùn]擾百端,道眾著言勸告,反以摭拾相爭,本觀不能安業,告乞移行有司禁約事,得此照得累欽奉聖旨,節該這的每宮觀裡,房舍裡使臣休安下者,不揀是誰休倚氣力住坐者,不揀甚麼物件休放者,鋪馬祗應休著者,地稅、商稅休與者,但屬宮觀的田地、水土、竹葦、碾磨、園林、解典庫、浴堂、店鋪、席、醋酵,不揀甚麼差發休要者,更俺每的明降,聖旨無呵推稱著,諸色投下於先生每根底,不揀甚麼,體索要者,先生每休與者,欽此。今據見告,乞賜出榜,付下禁約事,得此。省府合行出榜禁約,諸人毋得搔擾違犯,須議出榜者。

右榜曉諭,諸人通知。

大德五年歲次辛丑十月四日,王喬仙洞。

元朝爛柯山洞真觀《重興新安洞真觀碑文》:

翰林學士承旨資善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張仲壽撰並書,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尚服院事譚振宗篆額。

天下名山,仙聖必家之。然不必高深廣遠,與世隔絕。雖舟車所會,人跡往來之衝□有焉。其名姓重□□異世代,久近離合,亙萬古萬變,而實一人之身,尤不須深較也。舊傳王子喬好吹笙,時跨鶴下緱氏山中。或曰即髡[kūn]靈冢適晉也。今按爛柯山仙人亦名喬,又指之名質。河南西為新安縣,又西一舍所,即山所在。陂陀靡迤,穹林琪樹,映帶左右。巖洞中土石與它山□別,狀如鐘乳石膏,豈石髓流溢而成耶?一溪南來,且北流繞出觀宇後,清泠瑩澈,可湘可溉,是真神仙窟宅矣。往聞此山有二人對弈,王仙偶樵採入山,因支斧柯觀焉。弈者啖以棗,遂不飢,局末終而思歸,則柯已半爛,其家子若孫,悉無存者,即棄人間事,不知所終。今信而有證者,惟斧存焉。嘗有煅之者,禍不旋踵。守者益寶藏之以為神,當與旌陽之劍、昭勇之刀並傳。山舊有觀曰洞真,罹完顏氏灰劫。皇元撫定區夏,方外道者結茅居之,以不能自給去,獨王志真留此,繼以孫道先、馬道昌、張道淵與志真同志,葺真宇,廣雲堂,修理門徑,疏泉鑿石,開二洞以奉三祖。列植松筠,創水磨,田疇疆畛,一陳之有司,給文以為據。凡可以為安眾接待者,莫不悉力以成之。玄逸真人、廣微天師皆大書扁額,其規模視舊雄麗。初奉省府榜約為厲禁令,則隸名清宮,賜之護持。偉哉斯宮!吾意志真又豈非喬仙出世歟?何建立之完整而可久也!宇宙間惟清濁二氣,得其清者,用於世為聖賢,超世外為神仙。聖賢則有不朽者,在神仙則不死而長存,其實一也。而世謂仙家日月長,今以爛柯事視觀之,則人世為長,而仙家為短矣,以其俄頃而閱數世也,非耶?茲山餘嘗詩之,今復□丐余文以傳,謹書其事而系之以辭曰:

山中人兮皆仙,乘雲氣兮飛天。五王喬兮遊戲,棋未成竟兮世遷。柯有爛兮斧在,火不燼兮薪傳。續洞真兮王子,再結構兮成全。山周遭兮靡靡,水北去兮涓涓。閱方外兮歲月,託不朽兮珉堅。祝東宮兮千秋,聖天子兮萬年。

中微大師提舉劉志深,通和大師知觀郭道亨,清真大師知觀刑道祥。

大元至大二年十月吉日,清真凝和大師尊宿住持提點張道淵同立石。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成語出自劉禹錫

出自劉禹錫筆下的成語有四、五十條,從中可以看出劉禹錫的官宦人生。

“紫陌紅塵”[zǐ mò hóng chén]出自《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前度劉郎”[qián dù liú láng]、“兔葵燕麥”[tù kuí yàn mài]出自《再遊玄都觀》。劉禹錫因參與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動被貶為郎州(今湖南常德)刺史,又被貶為郎州司馬,流放剛走到江陵,就又被貶為連州(廣東連州)刺史,之後又多次被貶、調官職。10年後,他被朝廷“以恩召還”,回到長安。劉禹錫也過於直率,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觀觀賞桃花,寫下了《玄都觀桃花》:“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以桃花隱喻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這樣的詩自然有人不滿,劉禹錫又因“語涉譏刺”而再度遭貶,一去就是12年。12年後,劉禹錫再遊玄都觀,寫下了《再遊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依然如故,不改初衷,劉禹錫痛快淋漓地抒發了自己不怕打擊、堅持鬥爭的倔強意志。

“八方風雨”[bā fāng fēng yǔ]出自《賀晉公留守東都》;

“心如寒灰”[xīn rú hán huī]出自《上杜司徙啟》;

“感人肺腑”[gǎn rén fèi fǔ]出自《唐故相國李公集記》;

“故態復萌”[gù tài fù méng]出自《砥石賦》;

“海北天南”[hǎi běi tiān nán]、“水碧山青”[shuǐ bì shān qīng]出自《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

“平地風波”[píng dì fēng bō]、“平地波瀾”[píng dì bō lán]出自《竹枝詞》;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山高水長”[shān gāo shuǐ cháng]出自《望賦》;

“百事無成”[bǎi shì wú chéng]出自《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

“感激流涕”[gǎn jī liú tì]出自《王公神道碑銘》;

“桑榆之景”[sāng yú zhī jǐng]出自《謝分司東都表》;

“桃蹊柳陌”[táo qī liǔ mò]出自《蹋歌詞》;

“出文入武”[chū wén rù wǔ]出自《寄毗陵楊給事》;

“革面悛心”[gé miàn quān xīn]出自《代謝赴行營表》;

“公是公非”[gōng shì gōng fēi]出自《天論上》;

“柳門竹巷”[liǔ mén zhú xiàng]出自《傷愚溪三首》;

“雨露之恩”[yǔ lù zhī ēn]、“犬馬之戀”[quǎn mǎ zhī liàn]出自《蘇州謝上表》;

“有仙則名”[yǒu xiān zé míng]、“案牘勞形”[àn dú láo xíng]出自《陋室銘》;

“如履春冰”[rú lǚ chūn bīng]出自《讓同平章事表》;

“音問相繼”[yīn wèn xiāng jì]出自《令狐僕射》;

“禍起飛語”[huò qǐ fēi yǔ]出自《上中書李相公啟》;

“意切言盡”[yì qiè yán jìn]出自《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

“滿城桃李”[mǎn chéng táo lǐ]出自《宣上人遠寄賀禮部王侍郎放榜後》;

“風前月下”[fēng qián yuè xià]出自《洛中逢白監同話遊梁之樂因寄宣武令孤相公》;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濟世安人”[jì shì ān rén]出自《哭呂衡州》;

“臨水登山”[lín shuǐ dēng shān]出自《酬馬大夫登洭口戍見寄》;

“披沙剖璞”[pī shā pōu pú]出自《唐尚書吏部侍郎奚公神道碑銘序》;

“么弦孤韻”[yāo xián gū yùn]出自《澈上人文集紀》;

“以忍為閽”[yǐ rěn wéi hūn]、“以慎為鍵”[yǐ shèn wéi jiàn]出自《口兵戒》;

“一獻三售”[yī xiàn sān shòu]出自《問大鈞賦》;

“郢人斤斫”[yǐng rén jīn zhuó]出自《翰林白二十二學士見寄詩一百篇因以答貺》;

“折臂三公”[shé bì sān gōng]出自《秘書崔少監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

“世路榮枯”[shì lù róng kū]出自《酬樂天偶題酒甕見寄》;

“朱弦玉磬”[zhū xián yù qìng]出自《令狐相公見示楊少尹贈答兼命繼聲》;

“言笑嘻怡”[yán xiào xī yí]出自《代諸郎中祭王相國文》;

“袞衣以歸”[gǔn yī yǐ guī]出自《賀門下裴相公啟》;

“探異玩奇”[tàn yì wán qí]出自《含輝洞述》;

“蝟起雞連”[wèi qǐ jī lián]、“泰極而否”[tài jí ér pǐ]出自《唐故岎寧節度使史公神道碑》。

成語典故之劉禹錫紫陌紅塵、前度劉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