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魯迅的《傷逝》:愛情面對理想與現實,最後卻敗給了麵包

  • 由 寧靜的志遠君 發表于 綜合
  • 2022-01-30
簡介於是二人慢慢產生愛情的火花,兩人大膽的用自己的行動向封建的舊思想發起挑戰,他們為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感到興奮,子君義無反顧地逃出家庭與涓生同居在一起

易普生的代表作是什麼

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這是開篇主人公的為這部作品定下的基調。是主人公對無法抗拒的社會現實的無奈與控訴。在那樣的社會里,愛情都成了奢侈品。

愛情,這個用恆久不變的話題,作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在每個時代都散發著它獨特的光芒。最樸素的愛情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根本,而在此基礎上延伸或昇華出來的以精神為主的愛情讓這個世界變得五彩繽紛又滿含傷痛。

魯迅的《傷逝》:愛情面對理想與現實,最後卻敗給了麵包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一部關於愛情的小說,創作於1925年。而在這部小說裡,愛情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它不同於瓊瑤小說裡愛情的轟轟烈烈,為了愛其他一切都是浮雲。也不同於其他作者的對於愛情美好的過多描寫,沒有那些纏綿悱惻,愛情至上的美好幻想。可以這麼說,這是一部以愛為名的“懺悔錄”。小說以男主人公回憶的口吻去把他們之間的故事娓娓道來。裡面摻雜的是無奈與悲傷,以及最後的迷惘。

小說的時代背景是五四時期新思潮時期,當時知識分子受到外來思想的影響,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反對封建專制,愚昧禮教,倡導新思想,新生活的思想解放。而作為年輕人的涓生和子君為了打破其固有的封建牢籠,實現自己心中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走到了一起,然而又經歷了現實的打擊,最後不得不各自妥協,最終落得悲劇的下場。

兩人的結局一傷一逝,令人悲嘆。

相遇相知

涓生是一個新時期的青年,接受新思想比較徹底,他同時接受到了西方一些哲學家和思想家的新思想,對封建腐朽的舊中國痛恨不已,渴望在自己感情的方面得到突破與踐行。

魯迅的《傷逝》:愛情面對理想與現實,最後卻敗給了麵包

子君生長在封建的大家庭之內,受封建思想束縛,內心受到新思潮影響後,渴望逃離這個落後的家族束縛。她與涓生相遇以後,兩人對新思想的渴望立馬碰撞出火花。他們“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易普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子君說:“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這句話對當時女孩子來講已經很大膽,很叛逆。她也向涓生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魯迅的《傷逝》:愛情面對理想與現實,最後卻敗給了麵包

於是二人慢慢產生愛情的火花,兩人大膽的用自己的行動向封建的舊思想發起挑戰,他們為自己能夠決定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而感到興奮,子君義無反顧地逃出家庭與涓生同居在一起。

想想當時雖然有作為年輕人對愛情的美好憧憬和衝動,但思想的同步和對命運的抗爭才是兩人走到一起的最終決定因素。子君作為一個封建家族長大的女子,能夠做出這個選擇,可以說已經破釜沉舟,不準備走回頭路。這也是女孩子與男孩子的不同,也為子君以後的悲劇做了鋪墊。

理想和現實的角逐

除了青春和愛,我們一無所有/現實有現實的空間/夢想並不容易實現/醒來時才突然發現/自己一直都在幸福的旁邊

兩人熱戀,就會把一切看得富有色彩,也會對未來充滿期待。他們要建立一個屬於兩人的小家。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個合適的住處。

當一切的熱情和新鮮感逐漸消退,生活的節奏被帶入柴米油鹽醬醋茶,人的心境和狀態就會發生變化。

同居後,兩人逐漸歸於不同的角色。涓生在一家公家機關上班,每日抄抄寫寫,雖不富裕,但賺的錢能滿足兩人的基本生活。而子君終歸是女人,天性使她安下心來歸於家庭瑣事。她買了油雞和一隻小狗養了起來,這也為他們的家添了許多生氣。除了這些就是買菜做飯,等待涓生下班回家一起吃飯。也許所有女人對於家的認同感都是一樣的。子君認為這就是他們嚮往的自由與美好。於是整日忙於家務,不再與涓生談論新思想,兩人的關係漸漸淡了下來。

魯迅的《傷逝》:愛情面對理想與現實,最後卻敗給了麵包

最終他們迎來了一個打破這一切的變故,涓生被解僱了。失去了經濟來源,兩人慢慢,心境變得焦躁,尤其是涓生,在努力了好久之後沒有找到合適的營生,兩人生活變得拮据,最後連雞都吃了,狗也養不起被放了。涓生心裡焦急而無奈,而他忽略了子君的感受。他每天看到子君冰冷的臉色而不快,於是每天逃避子君,去往圖書室取暖度日,而把子君丟在家裡。最後在子君的追問下,他無情的告訴子君自己不愛她了。他認為子君已經跟不上他的腳步,成了他的累贅,分開後他就會好起來。

其實真相不一定是不愛了,而是愛不起了

在吃飯成了問題後,愛情顯得奢侈了,他們的愛情竟然敗在了麵包上。

這其實是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定律的。但在現在看來涓生無疑是做了錯誤的選擇,這也是由他侷限的認知所導致的。

愛情的敗退,永遠的悔恨

子君已經消耗掉了所有的勇氣和耐心,甚至連最後的希望都破滅了。她終於選擇離開涓生,給他自由。於是她千般不願也只能認命的被父親接回了家。而她面臨的是所有人的冷眼和敵對,承受的是孤獨和失望,心死的她不久便鬱鬱而終。

而這時候的涓生也經歷了一個人的掙扎與努力,仍然沒有好的轉機,他終於認識到這根本不是因為子君的緣故,於是他又懷念起子君來,在沒有收到回信以後想辦法打聽熟人才得知子君已故去。大約到這時涓生才是真的後悔了吧。他違背了自己的初衷,間接害死了子君,失去了那個最愛他的人。

也許在最初的時候,他們都在新思想的衝擊下太過於興奮,他們不知道生活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現實遇到的困難打敗了內心的理想和失去物質基礎的愛情。當理想與愛情都需要堅持的時候,他卻放棄了愛情。而他的理想卻因缺少最基礎的土壤而遭遇挫折。也許是人的本能,在生存面前,其他的都要靠後。

魯迅的《傷逝》:愛情面對理想與現實,最後卻敗給了麵包

而當涓生終於認識到他自己的錯誤後,他悔恨不已,但一切都已經晚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再一次得到印證。

人往往都是這樣,當擁有之時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方才追悔莫及。

悲劇的根源

這令人傷心的結局並非偶然,而是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首先

,涓生是受到新思潮的影響,改變了自己的認知,但他並沒有根本的行動,他仍受限於舊社會的體制和秩序

。最後迫於生計,卻把原因歸納於子君。而真正能夠改變這一切的是對整個舊社會最根本的認識和對愛情與生活的邏輯關係的正確認知。他拋棄子君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是不成熟的表現。

其次,子君本來就來自封建家庭。雖然受到涓生新思想的影響,但不可能完全改變,成長為一個新女性。

她缺乏系統的知識體系的洗禮

。能夠忤逆家庭,與涓生同居已經是非常勇敢的表現。再說,她畢竟是一個弱女子,有著天生的對家的渴望和依賴。涓生說:“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而她沒有同步,沉溺於對家庭的滿足和照顧,顯示了她認知的侷限性。但她又是個敢做敢當的人,當涓生說出不愛她了那句話後,她毅然決定離開,即使自己一個人去承受痛苦和折磨。

第三,

整個大的社會環境沒有改變。他們都無法逃出整個社會制度帶來的壓迫和窘迫

。其實,他們兩個對未來的想象是模糊的,未能認識到整個社會都需要解放,還依然被困於舊社會的囹圄。所以面對失業,找不到出路。

他們兩個人心靈的彼此認可是淺層次的,只限於對戀愛婚姻的自由追求,而不是全面的靈魂共振。

魯迅的《傷逝》:愛情面對理想與現實,最後卻敗給了麵包

我們看到的是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敗給了麵包,但這只是表面現象。要想獲得圓滿美好的愛情,必須全面的推翻當時的封建腐朽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秩序。知識分子要著重於社會革命實踐,而不是隻停留在談論的表面層次上。

時至今日,愛情仍不能離開經濟基礎,即使夫妻關係也會受到經濟基礎的影響。而我們不會再為社會制度的事而遺憾,因為我們生活在最好的時代。

我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寧靜的志遠君 ,經歷豐富,對生活有很多感觸,願用自己的分享療你內心的傷。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我將與你同行[玫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