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 由 不易君子 發表于 綜合
  • 2022-01-17
簡介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他是一個無辜的武士,被兇手矇騙,被妻子背叛,那個發誓要和我生生世世的女人背叛了他,還想要殺他滅口

莽叢中誰是兇手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題/《莽叢中》:身在地獄中的你,又該如何論處

文/文鋒

文章宣告:本文章屬於“不易君子”原創內容,請您尊重原創,轉載請聯絡本號。

圖片宣告:本文內圖片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本號。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上高中的時候我喜歡看書,尤其喜歡短篇小說,那個時候恰巧讀到芥川龍之介的短篇集。

其中有一篇叫做《莽叢中》,奇異詭譎,橋段值得反覆推敲和深思。

就是到現在也會偶爾翻出來讀一讀。

故事並不複雜,全篇都是經歷案件的人們對於一個武士被殺的口述。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芥川龍之介

1。

從目擊者到武士的親人再到兇手和武士的妻子的自說自話,最後是武士靈魂的自述。

每個人都各執一詞,聽起來都像說的一件事,但每個人的側重點都不同,行兇手段,犯案順序,具體細節,大家都在描述自己眼裡,或者說描述的是自己希望事情發生的那樣。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在說謊,每個人都在為自己開罪。

被騙的武士被綁在樹上,著急的婦人前來檢視,卻被歹徒再次制住,而後武士身死,婦人不知所蹤。

這是可以確定的線索。

但每個人都在陳述自己的觀點。

兇手說“是那個美豔的婦人挑起了他的慾望,她用激將法讓我和她丈夫決鬥,如果我獲勝了,我就能擁有她。”

在他的眼裡,婦人是邪惡的,是挑起一切的禍端。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

在婦人口中,丈夫在目睹了自己被玷汙後便憎惡自己,自己為了名節才想殺死丈夫。

而在婦人口中,是兇手在綁住的丈夫面前玷汙了他。

丈夫嫌棄甚至憎惡自己,一腳踢開自己,眼神冷若寒冰的丈夫讓她知道了事情已經無法挽回。

她不得已,為了維護名節和自尊才想殺了丈夫,她也想死去,可是自己只是個懦弱可憐女子,甚至連自殺都做不到的弱女子。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

而在被殺的武士口中,故事又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在目睹了妻子失節後,那對姦夫淫婦竟然表現得卿卿我我。

在兩人即將離去的時候,是我的妻子提出想要殺我滅口。

即使連兇手都不忍心,前來問我“這個女人怎麼回事,殺不殺”,妻子卻決絕的想讓我死。

而武士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在面對兇手和這個沒人性的妻子時,選擇了自殺。

三個人都添油加醋的闡述著自己的掛點,都重點強調或者編造了對自己有利的那部分。

從妻子的角度來說,在古代女子的名節是比性命還要重要的東西,失卻了名節意味著往後的日子會被所有人唾棄為世界所不容,所以她會重點強調丈夫的冷漠不仁。

而丈夫是一個武士,他不能這麼灰溜溜的死去,自殺是一種說法,說到底也是對自己名節的一種保全。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

他是一個無辜的武士,被兇手矇騙,被妻子背叛,那個發誓要和我生生世世的女人背叛了他,還想要殺他滅口。

在抉擇之際,他選擇了自殺以全武士之名。

目擊者也為了撿走行兇的刀而說沒有兇器。

行腳僧和捕手說的話也總覺得欲言又止。

加之事件主導三個人零零碎碎表達出來的片段,使得沒有人能說出真正的因果。

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

2。

後來這篇經典的文章被電影大師黑澤明拍成電影。

而後也被香港再次翻拍,也拍成了使我小時候表現出難以名狀的恐懼和壓抑的《阿嬰》。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阿嬰》影視截圖

而這篇《莽叢中》本身也不是來探討兇手是誰這種問題的。

芥川龍之介想表達的是黑暗中的人性。

人們在沒有規範和正確指引的情況下,自由選擇自己的行為而不用承擔責任時,人性往往總是朝向心理陰暗的那面擴散。

人們總會不自覺為自己開罪。

在這個故事裡,彷彿所有人都生在黑暗中,失卻了規則,道德,信仰等一切可以規範人行為與語言的東西,一切都顯得那麼的壓抑。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

“趨利避害”是人們自然而然的屬性,即使在同一件事情面前,有不同的人來說,竟然能夠呈現出幾個截然不同,甚至相悖的故事。

大家都會趨向於對自己有利的那部分,訴說著自己口中的那個世界。

值得玩味的是,在這部電影中,虛偽的人性被放大了。

武士就連死去了還要用謊言粉飾自己的靈魂。在那個黑暗到令人壓抑的世界裡,大家都第一時間選擇自己的利益。

人人都好像無辜無罪,真相卻是大家都在同流合汙。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

3。

魯迅先生評價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所用主題多是希望之後的不安,或者正在不安時的心情。”

我很喜歡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包括我們從小學到大的魯迅先生的文章風格上也和他類似,他們下筆和以往的小說家不同,他們利用神怪小說或是民間故事,誇張人物心理,突出環境渲染,還有留下那個總是意味深長的結局。

芥川龍之介生於19世紀末,那是日本明治時代和大化時代的交接點,同時也是新舊文化,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的交接時期。

資本家的興盛,帶來了西方特有的利己主義和懷疑主義。

世人都在對高速發展的社會,以及被衝擊的舊習俗舊思想保持著不安與懷疑。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芥川龍之介

而芥川龍之介在這個特殊的時代描寫的人物無一不在對映這個社會,他的筆下總是不乏自私自利,殘忍暴力,經受著悲劇或是製造悲劇的小人物,他們都是晦暗的。

而他的人生就像他筆下的大多數小人物一樣,黑暗無光。

芥川龍之介從小就經歷著來自家庭與社會不幸,或者說,那是來自大時代的不幸。

他的《自傳》中寫到沒有一刻受到過母親的愛意。

不是因為母親不愛他,只是因為他的母親精神失常了。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劇照

他有先後承受著,家族生意破產,愛情事業受阻不順,身體病痛不斷,神經機能受損等一系列令其痛苦的事情。

而後,只有在寫作中才能得到片刻安寧的芥川龍之介自殺了,年僅三十五歲。

就像魯迅先生評價他的作品一樣,他的一生都處於希望之後的不安,或者正在不安時的心情。

他曾希望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有一些相愛的家人,或是建立一個美好的家庭,可是希望一次次的竹籃打水後,心中的不安,對這個世界的失望與不安一點點的被放大,直至不可挽回的地步後,他選擇瞭解脫,去尋找另外一個世界的希望。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芥川龍之介

4。

想象力豐富的日本人曾經塑造了一個沒有謊言的烏托邦,人們彼此信任,沒有犯罪和欺騙,大家生活美滿富足。

因為他們生來就只會說著真話,沒有“謊言”整個概念。

直到有一天,一個青年情急之下學會了說謊,於是圍繞著他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學會了說謊的他開始順風順水的得到金錢愛情。

但是很快,周圍的人發現了他的秘密,一傳十十傳百,每個人都學會了說謊。

以後,沒有人再句句真心。

烏托邦很快覆滅了,人們生活在了爾虞我詐,處處充滿欺騙的社會當中。

而這個後來的黑暗世界,就是現在我們正處在的這個社會。這個充滿了“人性”的社會。

“人性”是一個很難經得起考驗的東西,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自私陰暗的野獸。

文明是用理智把心裡的野獸關起來。

考驗是開啟籠子看你心裡有沒有野獸。一旦人們遇到了真相對自己不利的事情面前,那個野獸就會不自覺的被放了出來。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芥川龍之介

5。

芥川龍之介的情感極其細膩,他總能在日常生活當中體會到那一層別人不容易領會的情感。但是如果真的將人心一層層的剝開放在眾人面前,沒有人想過那會是怎樣的情形。

更何況,他是生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家庭之下,他細細的體會著周圍人的狀態,企圖找到這個社會中的希望 卻皆是徒勞。

他越是想細細體會認人世間的美好與微光,他就越能感到深深的失望。

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觀點被傳頌了千年。而同為儒家一脈的荀子,在這件事上的看法卻和孟子大相徑庭。

荀子所主張的是“性本惡”觀點。人生而無所知,要通過後天的禮儀教化,自我修養一點點的將內心原本壞的那部分去除。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芥川龍之介

在後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產生宗教、領袖、法律、道德觀都和人性的這種“本惡”的特質相匹配。

身處光明,自然無憂,若身在黑暗之中呢。

在一個黑暗動盪的年代,彷彿沒有人可以獨善其身,自己發光發亮。

而老子在《道德經》中曾言“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人人都生在黑暗之中,守黑是我的自我保護,我並沒有辦法一個人去要求整個世界都怎麼樣,可我的內心自是澄明如鏡,不為所動。

人生,說到底,也是場自我的修行罷了。但是,我們該拿什麼去改變這個黑暗到令人不安的社會呢。

說起來,芥川龍之介的欣賞者魯迅先生倒能為這個問題做一個完美的回答

“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莽叢中》:大家都生在黑暗中,沒有一個是完全無辜的好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