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 由 筆耕書齋 發表于 綜合
  • 2022-01-04
簡介好在鎮上有電影院,每逢週末就會約上一幫同學一起去看電影,銀幕光影故事就像是“乾坤大挪移”一樣把對家鄉的離愁轉移了

浛洸怎麼讀

人類進入二十世紀以來,一塊布從來沒有像現今那樣讓萬人矚目,尺寸之間盡顯春光無限、悲歡離合、嬉笑怒罵、鶯歌燕舞、刀光劍影、硝煙瀰漫、血色殘陽、千軍萬馬、戰火紛飛、諜影重重、鬼哭神嚎……這就是播撒光影故事的現代科技傑作——銀幕。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銀幕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銀幕

早期電影幕布為了增加反射性而添加了銀粉或鋁粉,所以叫銀幕。銀幕有普通銀幕、超大銀幕、球幕、水幕、環幕、3D等等。人類的銀幕光影故事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再到立體聲,從黑白到彩色再到立體像(3D),從模擬到數字,從傳統到現代的技術變革程序。

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就與銀幕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看見銀幕就比看見夢中情人還激動,往往為了看銀幕上的光影故事,可以廢寢忘食,可以在黑夜裡翻山越嶺,可以捨棄不買零食去買一張小小的可以通往靈魂深處的電影票。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村子裡大家湊錢請公社的電影隊來放電影。請電影隊來村子放電影,除了人民幣之外,重點要服侍好電影放映隊的工作人員。電影放映隊的工作人員那時候就是大爺,他們來放電影時要好吃好喝伺候好,生怕他們不高興就會罷工搞“斷片”一樣。

那個時代提倡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革命分工不同而已,然而電影放映隊的工作人員雖然不是正式國家編制,地位卻受萬人敬仰,前途不可限量。有很多電影放映隊工作人員後來都轉了正,成為國家編制人員,過著“旱澇保收”的美好生活。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八十年代農村放電影

我的一個舅舅那時候也是一名電影放映隊的工作人員,按照體質,他那弱不禁風的瘦弱身體如果在農村幹農活,估計谷種都會顆粒不剩。但他命好,每回病殃殃的樣子去農村放電影都能受到“貴賓”一樣的禮遇,最關鍵的是後來他還轉制到農村信用社,成為正式編制人員,還當上了主任,一時風光無限,成為商賈巴結的紅人。

村子裡的小夥子們要去鄉上把電影機、銀幕、發電機、電線、高音喇叭等這些放映裝置抬來,然後還要滿臉堆笑,求爺爺告奶奶一樣把電影放映隊工作人員“請”來,就差沒有用轎子把他們的抬來了。

山村的夜晚,因為放電影而變得熱鬧起來,四里八鄉的老百姓老早就趕來參加這難得的“光影盛宴”。人多凳子少,因此沒凳子的人有的坐在柴堆上,有的坐在石基上,有的搬個木墩來坐,反正黑壓壓一大片。村裡去提影片的小夥子沒有經驗,結果提了一部叫《天仙配》的黃梅戲電影回來,大家都大失所望,咬牙跺腳,恨不得把他“浸豬籠”,但事已至此別無他法,也只能將就了。雖然沒有戰爭片好看,但大家依然從頭看到尾,中途還時不時爆發出笑聲,畢竟能看上一場電影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如果放到現在估計只有電影放映員包場了。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八十年代農村放電影

一條村子請了電影隊來放電影,其他村子也會效仿,有些大一點的村子還一請就請放兩天晚上,每天晚上放映兩場。每到傍晚,四面八方的農民兄弟們便打著飽嗝趕去看電影。之所以趕是因為都想早點去佔個好位置,雖然村子裡的曬穀場或者是街巷寬敞,但人實在太多,好的位置很有限。

天上繁星點點,而崎嶇不平蜿蜒曲折的鄉村小路上則火把綿延不絕,像一條火龍,這是人們打著火把趕去看電影。那個時代多數人走夜路都是打火把的,少數經濟條件好一點的才買得起手電筒。為了更亮一點,有些人還別出心裁把手電筒改制成加長版的,最長的可以放六至八節乾電池。能打著手電筒去看電影是“貴族”的象徵,他們用手電筒的光柱炫耀著自己的身份,時而照向黑黝黝的山林,時而照向廣袤的蒼穹,更有甚的是老照別人的眼睛,彷彿手電筒不是用來照路的一樣。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八十年代老式手電筒

每當看完兩場電影之後都已經是深夜了,原路返回自己的村子要經過崎嶇曲折的山路,陰森的羊腸小道被平時關於鬧鬼的傳聞渲染過後更讓人覺得恐怖,所有大家都會一鬨而散爭先恐後的往回趕,就像非洲草原的牛羊過河一樣唯恐拉在最後被鱷魚吞噬一般。

記得有一次跟二哥去鹿湖村看電影,散場以後大家急急忙忙往回趕,自己年齡尚少,就像小羔羊一樣在昏暗的山路中一腳高一腳低的往前跑。跑經一個山凹時,腦子裡浮現出大人們平日裡說的這裡曾有鬼的傳聞,頓時一陣慌亂,連鞋子都走丟了,無奈只能硬著頭皮往回尋找。二哥知道了也一起幫忙返回去尋找,因為驚慌失措導致兩眼短暫性發盲,情急之下一時竟然找不到,結果兩兄弟又急又怕,禁不住大哭起來。也許鬼神可憐,最終還是在路邊的草叢中找到了,於是我直接把另外一個鞋子也脫下來,手裡拿了兩個鞋子赤著腳像短跑運動員一樣往前飛奔起來。這驚魂的一幕至今仍記憶猶新,每每想起心裡面就又怕又可笑。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八十年代農村放電影

那個時候放電影放得最多的是鹿湖村,其次是羅古灘村,然後是衝頭村。龍田村、向車村、康灘村因為村民少,湊錢不多,放電影自然就少一點。李洞坑、爛地唐、坑尾這些更小的村子壓根就沒有聽過有放過電影了,也許是自己孤陋寡聞,也許是宣傳力度不夠了,反正印象中沒有。

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到婚嫁時也請電影隊來放電影了。誰家在村子裡面辦婚宴,請電影隊來放電影無疑是重頭戲了。

人們在酒足飯飽滿足了生理需求之後,再看兩場電影享受精神生活的盛宴,無疑是最愜意的事情了。至於新郎新娘看不看那都不重要了,反正大家顧著看電影,誰還去關注你新郎新娘幹什麼去了。有電影看自然也就不會來逼新郎新娘喝酒鬧洞房了,也不會阻礙新郎新娘幹正事了,這一招“視線轉移大法”,估計新郎新娘躲在被窩裡都會偷著樂。

那時候結婚和現在結婚是不一樣的,那時候結婚什麼都是舊的,唯有新娘新郎是新的,所以新郎新娘要抓緊“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時間“破處迎新”;現在結婚什麼都是新的,但新郎新娘是舊的,所以結婚當日新郎新娘也不急著“犁田耕舊地”了。那個時候的結婚才是春宵一刻值千金,現在的結婚春宵早就提前在冬宵就吃過了,春宵早已蕩然無存。正是“電影尚能再重播,春宵不能再重來。若要洞房留記憶,光影膠片可記載”。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八十年代農村放電影

曬穀場的銀幕裡萬炮齊發,硝煙瀰漫,而泥磚砌成的平房裡也許正上演著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的“肉搏戰”。一邊是銀幕上的光影故事讓人全神貫注,老少咸宜;一邊是現場直播顛龍鸞鳳讓人甘暢淋漓,未成年人不宜,大家互不干擾,各有各精彩。

商人逐利的本性最終讓電影走向了商業化,除了鎮上開設了電影院,就連一些大一點的管理區也開設有電影院。那時候的電影價格是每場兩毛錢,相當於吃一碗豬肉飯的價錢了。

記得讀小學三年級時,有一次聽說水邊鎮五角管理區晚上有電影看,價格是兩毛錢。於是下午放學後便急匆匆回家做家務,速度是平時的幾倍,用“閃電式家務”來形容也不為過。等把豬雞這些畜生餵飽之後,自己連晚飯也顧不上吃就伴隨幾個小夥伴拿上手電筒踏上了去五角看電影的路途了。去五角管理區看電影要走半小時的山路,特別是要經過羅古灘村的亂葬崗,大家心裡面都有點發毛,但電影的誘惑力還是戰勝了恐懼,大家依然義無反顧結伴前行。

當晚的電影是史泰龍主演的《第一滴血》,電影很精彩,第一次領略了美國英雄主義色彩的電影。史泰龍強悍的外表,不畏強權敢於抗爭的精神,機智勇敢的表現深深的震撼著自己幼小的心靈,讓自己熱血沸騰。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第一滴血》

看完電影以後想起等下要途徑羅古灘那陰森森的亂葬崗,熱血一下子就冷卻到了冰點。大家都想能否繞紅星水電站再經狗聞坑村回沖面,這樣就不用穿越那個亂葬崗了,但這樣的話路途更遙遠,而且要翻越更長的荒山野嶺,看來這不是明智的選擇。最後大家還是決定硬著頭皮原路返回。

漆黑的深夜、忽明忽暗的手電筒亮光、黑黝黝的山林、嘩嘩風吹樹葉的聲音、貓頭鷹咕咕的叫聲……離亂葬崗越近心跳越加速,彷彿亂葬崗哪裡正有一群穿著白衣服、披頭散髮、青面獠牙、兩眼流血、兩隻手伸著的猛鬼在等著我們自投羅網一般。沿路只有慌亂的腳步聲、急促的呼吸聲和碰碰的心跳聲。最終穿越亂葬崗時,大家一言不發,只敢看著前路,默默急匆匆趕路。這時候如果有聽到一點怪異的聲響,估計大家就會魂飛魄散了。好在大家還是有驚無險穿越了亂葬崗,當大家走到羅古灘村時,緊繃的神經才鬆弛下來。

銀幕的光影故事真是魅力無窮呀,它可以讓你克服一切的恐懼,為了它可以忍受恐懼的百般折磨,哪怕是嚇到靈魂出竅也在所不惜。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陰森恐怖的亂葬崗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陰森恐怖的亂葬崗

黑夜是銀幕光影故事的主戰場,但為了“毛爺爺”,沙壩鄉每逢圩日白天也會放電影。圩日一般是上下午各一場,有時候甚至是一天放四場,放映場次會視具體情況而定。

自己雖然愛看電影勝過愛美女,但還是遵守紀律的好學生,一般圩日不是星期六或者星期天是絕不會逃課去圩上看電影的,當然這個遵守紀律一是被老師威嚴所震懾的結果,二是自己膽小怕事所致。平日裡自己會對老皇曆提前研究,看看什麼時候的圩日適逢週六日,對上號以後便默記在心上,然後提前作經濟預算,積攢零錢,天天期盼這一天的到來。

終於等到週六的圩日了,一大早便歡天喜地的偕同一幫小朋友去趁圩了,買東西吃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見“銀幕”這位夢中情人。路途中是春光明媚、春暖花開、春意怏然、春風得意,為抄近路大家不坐渡船過河,而是直接在鹿湖村前面的碼頭涉水橫渡“龍屈河”。河水雖然不深,但人矮腿短,捲起褲腿涉河肯定是“水漫褲襠睪丸遭殃”的,所以大家也只能不顧廉恥脫掉褲子過河了。反正竹筍尚小,只露半寸,河水一淹不見小筍,那怕是隔壁班的哪位美女看見了也無所謂,無非就是臉紅一紅,然後躲在即將腐朽的籬笆旁邊左腿一蹬,右腿一伸,又是衣冠楚楚的“追影少年”了。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涉水渡河

穿過火路凹 走到回龍廟老遠就可以聽到沙壩圩半山腰上面鄉政府電影院裡高音喇叭播放的女高音歌唱家那高亢嘹亮的歌聲了。於是大家像打了雞血一樣飛奔去,沿路留下的是歡笑聲和那一長串的腳丫印。到了圩上之後大家便直奔半山腰上的鄉政府,追影少年留下的一陣風使得街道兩旁擺攤的商販只能仰天長嘆了。

電影院就設在鄉政府大院裡,是一排紅磚砌成的平房。外牆裸露著錯落有序的磚縫線,像棋盤宮格線似的,樸素而顯得親民。電影院售票視窗是鐵窗,推開木窗後五六根鏽跡斑斑的鐵柱子就赫然豎立在眼前。房子裡面只擺著一張破舊的桌子和椅子,除此之外空空如也。

負責電影票售賣和放電影的工作人員只有幾個年輕人,他們分工合作,共同維持著這電影院的運轉。也許是對電影的極端崇敬和熱愛導致愛屋及鳥,這幾個年輕小夥子在我們這群少年的眼裡顯得非常高大、英俊、瀟灑。他們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可以引起我們極大的關注。不過他們也不會因為我們是小學生而設身處地為弱勢群體著想,曾有一次電影差不多放完了他們照樣賣票給我們,結果進去沒看五分鐘電影就“再見”了,我們只能隨著散場的人們出來,然後站在外面凌亂,就差沒有罵“娘希匹”的了。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八十年代鄉鎮電影院

這一次我們都學聰明瞭,早早就來買電影票了。站在比我們還高的售票視窗前面,我們從褲兜掏出來了一毛幾毛的人民幣,毫不猶豫就塞進窗口裡面,彷彿這只是廢紙,圖的就是能換回那一張小小的、超薄得近乎沾水就可以融掉的電影票。進去電影院之後,我們喜歡坐在前三排中間的位置,認為這樣的位置就是貴賓位置一樣。那時候電影院的“”凳子”其實全部都是用灰沙磚砌成的,上面抹了一層水泥漿。夏天坐在上面還涼爽愜意,要是冬天的話不但屁股會成為“冰皮月餅”,下面可能還會掛著一根冰棒了。

因為生活還是比較貧困,兩毛錢一場的電影票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奢侈的了。我們這些學生娃兒,平時都是一分兩分錢的攢,好不容易才攢夠兩毛錢,往往是買電影票看完電影以後已經是身無分文了,經常只能看著街邊的零食打饞。最終食慾還是戰勝了看電影的誘惑,很多小夥伴選擇了放棄看電影,把零錢用來買零食吃。而我卻始終對看電影一往情深,寧願餓肚子也要把錢花在買電影票看電影上面。現在想起來,鑑於我對國家電影事業所作的貢獻,廣電總局似乎應該給我補頒一個“最佳觀眾”獎了。

除了去沙壩圩看電影看得最多之外,水邊圩是僅次的了,但相比之下水邊鎮的電影院比沙壩鄉的更好。沙壩鄉的電影院是平房改建,空間高度比較矮,連電影院的招牌都沒有,而且電影連銀幕都懶得掛,是直接投射在刷白了的牆壁上的,另外電影院觀眾席地面是沒有坡度的,座位是按從矮到高的次序用磚砌成,以致到最後幾排的時候高度就顯得很高了,個子矮一點的人估計就像坐在泥磚牆上,弄不好被劇情一嚇就有摔下來的可能。水邊鎮的電影院好像專是為電影院而建造,空間高度高,沒有壓抑感,設有舞臺,舞臺後面還有布幔,同時還掛有銀幕。地面是有坡度的,觀眾席用的是椅子,旁邊還設有廁所。電影院門口上面還打著“紅星電影院”五個立體大字,大字上面正中間還鑲著一個紅五角星,熠熠生輝。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八十年代鄉鎮電影院內部場景

那個時候放的電影以革命戰爭題材居多,比如《上甘嶺》、《紅日》、《長排山之戰》、《解放石家莊》、《垂簾聽政》、《火燒圓明園》、《路漫漫》等等,此外還有偵察片或者是諜戰片,比如《神秘的大佛》、《藍盾保險箱》等等。看劉曉慶主演的《神秘的大佛》的時候,影片中老和尚被“鬼”挖了眼睛那一段曾成為少年時的噩夢,時常想到那個面目猙獰的“鬼”悄無聲息從背後襲擊老和尚,然後用匕首挖去老和尚眼珠的情景時就莫名無助的產生恐懼。另外劉曉慶那風姿卓越婀娜多姿的身影,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音容笑貌也讓追影少年被她深深的所吸引,莽撞少年也開始萌發對女性美的愛慕了。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瓊崖縱隊》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上甘嶺》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解放石家莊》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神秘的大佛》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紅日》劇照

隨著時間的推移,受香港電影的影響,武打片逐漸開始大行其道。《少林寺》、《少林弟子》、《少林小子》、《南北少林》、《武當》、《木棉袈裟》、《武林志》等功夫片風靡一時。特別是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創造了當年1。6億的票房記錄,在如今相當於三四百億人民幣的票房成績。受其影響民間掀起了一股學少林功夫的熱潮。自己和小夥伴們經常在曬穀場上拳打腳踢,彷彿自己成了一位身懷絕技、武功高強的功夫少年一樣,渾身充滿了能量。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武當》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武林志》劇照

記得當時自己還是個小學生,去看電影《少林寺》的時候,從沒見過的血腥場面深深的震撼了幼小的心靈!王仁則用劍插神腿張那一段,只見血從胸口噴射而出,神腿張痛苦的表情,王仁則兇殘的面容,高音喇叭裡傳出的超大聲的神腿張那“啊……”的慘叫聲,影象和聲音超乎想象的結合,使得自己不忍直視!當時的狀態就如文言文《口技》中說的“”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一樣。

還有就是師傅為覺遠敷傷口,掀開傷口之時,鏡頭轉到了和尚用刀剁青蛙,這巧妙的轉接使人覺得不是剁青蛙而是剁覺遠一般,這張鑫炎導演也真夠奇思妙想的。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少林寺》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少林寺》劇照

跌宕起伏的劇情、正義不屈武藝高強的覺遠、柔情蜜意光鮮亮麗的牧羊女、兇殘的王仁則和禿鷹、功夫高強身懷正義的少林寺眾弟子、風光絢麗的嵩山、莊嚴而略顯神秘的寺廟……這一系列電影的元素在大腦打上了深深的記憶,至今不能忘卻。

由於對少林寺無限的嚮往,幾乎魂牽夢繞,以至於經常在收完晾曬的穀物後,在曬穀場的地面上用瓦片或者是木薯片專心致志的按電影中的印象一遍遍的描畫少林寺的大雄寶殿等建築物。這就是受銀幕光影的無限熱愛發展到愛屋及鳥,對影片中的景物“一往情深”了。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少林寺實景

由於對電影的興趣極高,也經常在曬穀場上畫電影機和銀幕,對電影機和銀幕描畫得惟妙惟肖,電影機的各個部件、銀幕的大小、投射的光芒、各種比例等等都描繪得細緻入微。

雨天的晚上使用手電筒時還發現了一種讓人欣喜若狂的物理現象,就是用手電筒透過適當的角度照射地面上的積水,光反照到刷了白灰的牆壁會產生光影效果,就像是電影鏡頭投射到銀幕上的效果一般。雖然是簡單的光影,只有黃白黑的顏色,但透過想象,彷彿看到了牆壁上的千軍萬馬、硝煙瀰漫、槍林彈雨、刀光劍影、崇山峻嶺、江河湖海……為了進一步增強這種效果,還使用了一塊玻璃,在玻璃上面描繪上人物或者是寫上文字,然後用手電筒照射,把它投射到牆壁上。

有次去圩上看電影,無意中在電影院裡撿到了幾截被廢棄的電影膠片,別人眼中的垃圾,自己卻如獲至寶、愛不釋手。每天拿在手裡盤玩,迎著太陽光仔細端詳裡面的畫面陷入沉思……“天呀,就是這麼些膠片為何投射到銀幕上能產生如此不可思議的效果的呢!”。到了晚上,用手電筒照射這些膠片,然後投射到牆壁上,雖然模糊不清,但也樂在其中,遐想連篇。

就是這麼簡單的一種物理現象,可以讓追影少年樂此不疲,這就是源於對電影的無限熱愛,對光影故事的熱切追求的結果。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老式電影放映機

九十年代去浛洸鎮讀高中,雖然距離家鄉也就六十多公里,但對於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的孩子來說,這已經就像是離鄉背井的感覺了。遠離家鄉,經濟條件不允許,經常一個月難得回家一次,鄉愁經常是一種困擾。好在鎮上有電影院,每逢週末就會約上一幫同學一起去看電影,銀幕光影故事就像是“乾坤大挪移”一樣把對家鄉的離愁轉移了。

浛洸鎮當時應該是英德市除英城鎮之外發展得最好的一個鎮,鎮上的電影院也比較上檔次,完全是按電影院劇場的模式建造。空間高度高,通風透氣,頂上還配有筒燈,觀眾席的座位是可自翻式木質排位。設有寬敞的舞臺,舞臺兩邊有布幔,正中懸掛著寬銀幕,銀幕也比較平整有檔次,看不到一點的皺褶,黑色的邊框把中間的銀粉部分襯托得格外醒目。就是在這幾十平方面積的銀幕上,經常上演著各種光影故事,給人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大餐。

那時候印象最深的電影是李連杰主演的《笑傲江湖》、《精武英雄》,林青霞主演的《東方不敗》,楊紫瓊主演的《詠春》等一系列的功夫片。李連杰扮演的陳真與周比利扮演的藤田剛拳拳到肉精彩的打鬥、林青霞扮演的東方不敗捻花成鏢、拋針成器葵花寶典高超的武功以及灑脫飄逸的形象、楊紫瓊扮演的嚴詠春那柔中帶剛、遇強則強、連削帶打的詠春拳都是難以忘記的電影特色。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東方不敗》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電影《詠春》劇照

受到銀幕光影故事裡武功的影響,大家對武術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下午下課以後,大家都會跑步去姑婆灣,在草坪裡練鯉魚打挺、學頭頂地倒旋、雙方拳來腳往的“切磋”,好像自己也已經成為電影裡功夫高強的英雄人物一般。

然而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大家練的哪些花架子的“三腳貓功夫”被現實摧毀得會灰飛煙滅,嚴格來說就是不堪一擊。當時鎮上有一群混混,都是些輟學的學生和社會上一些遊手好閒的無賴,他們專欺負學生。曾經有很多學生被他們群毆,有些學生被他們追打無路可逃還被迫跳進水塘裡。面對這幫混混的囂張跋扈,很多學生都敢怒不敢言,挨湊了也只能忍氣吞聲,之所以這樣一是不夠團結勢單力薄打不過他們人多勢眾,二是害怕遭到他們頻繁的騷擾和打擊報復。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經過研判,大家決心團結一致進行反抗。大家平時都默默的加強鍛鍊身體,不斷增強體質,只為了“復仇”的那一天。高考結束之後,大家不約而同的全身上下“武裝”好自己,然後到鎮上那幫混混經常出現的地方,找到了這群無賴,大家一擁而上,放開手腳,把積蓄許久的怨氣全部釋放出來,直把那群混混打得人仰馬翻跪地求饒放休。

雖然這種“非法”的手段不值得提倡,但以暴制暴的效果還是挺明顯的,要責怪的話整個社會也有責任,因為功夫電影給青少年不但有正面影響,引導得不好也會有負面影響。正如鄭伊健說的“我很後悔拍了古惑仔的電影,電影對青少年造成的不良影響我很愧疚”。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英德浛洸姑婆灣實景

讀大學的時候,出現了投影,雖然也有銀幕,但清晰度不如電影好,很多時候是“霧裡看花”一般,彷彿就是蒙了一層紗。因為電影院增多,片子也多,幾乎是氾濫成災,所以電影院裡看電影可以10元看一整天。電影院彷彿成了無聊的人藉以消磨時光的好去處。常常空座位比較多,看累了可以歪著脖子靠在椅子上,兩腿放在前面的椅子上,來一個“醉八仙”或者“大鵬展翅”式的姿勢睡上一覺,哪怕睡到嘴角流出的口水淌一地也無人干擾。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高階電影院

當然也有一些檔次比較高的電影院,除了有軟座位之外,還設有包廂,同時音響系統是低音立體聲環繞系統,電影中飛機的轟鳴聲和爆炸聲可以把觀眾的屁都震出來。包廂是給情侶使用的,只要你掏錢買了包廂票,你們是看電影還是談情說愛沒人管你,只要你不是搞“現場直播”就行。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 除了武打片,恐怖片也是熱播題材之一。記憶最深刻的是中港聯合拍攝的恐怖片《畫皮》。這部電影是1966年拍攝的,1979年在內地公映,曾因過於恐怖當場嚇死了一位老太太而被禁播,號稱國內第一恐怖片。

該片中的音效十分詭異恐怖,即使您閉上眼睛而不看劇情,它的恐怖程度也比睜眼看著更大,因為劇中的情節會在你閉眼的時候睱想不及,很是恐怖。在男主發現梅娘正在描畫一張人皮的鏡頭中,梅娘醜陋、青面獠牙的惡鬼形象,可以說是當時恐怖片中最嚇人的特效妝,這種美貌的梅娘與猙獰的厲鬼的巨大反差讓人恐怖不已。還有就是這個惡鬼梅娘深夜去找秀才王生索命這一段。恐怖的音效、陰森的宅院,美麗的梅娘變成了面目猙獰的惡鬼,惡鬼悄無聲息走到秀才床前掀開被子,秀才看到惡鬼那青面獠牙恐怖猙獰的面容,惡鬼直接掏出了王生血淋淋心的場面,十分恐怖血腥。這讓觀眾看後驚恐萬狀,顫抖不已,以至於很多人晚上上廁所都驚魂不定不敢一個人去,也成為不少人童年揮之不去的夢魔。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恐怖片《畫皮》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恐怖片《畫皮》劇照

隨著電影技術的發展,3D立體電影也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透過3D成像技術,電影立體逼真的效果讓人們耳目一新,彷彿身臨其境一般。看3D電影必須要戴一副特製的眼鏡,視力正常的人不成問題,就難為了有近視眼的人。近視眼的人本身戴有一副近視眼鏡,這時候還要戴一副看3D電影的眼鏡就顯得笨重累贅,往往要兩副眼鏡要重疊好,不然只能是“煙雨悽迷”一般看不到立體效果,哪怕就是六個眼睛也只能乾瞪眼。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3D電影

物以稀為貴,隨著經濟的發展,看電影已經達到隨便化的程度,同時電影的商業化程度越來越高,每年拍攝的電影數量層出不窮,各種片子良莠不齊,有很多粗製濫造的爛片子,導致人們觀影的熱情也大打折扣。另外由於電視進入了尋常百家姓,看電視成人們日常的娛樂消遣方式,很多時候都是“開啟電視看電影,全家老少笑盈盈。吃飯觀影兩不誤,對著熒幕吃月餅”。電影院逐漸走向了邊緣化,銀幕正逐漸被熒幕所替代。

隨著網路的普及和通訊技術的發展,手機成為了人們不可或缺的物件,很多時候不是手機離不開人,而是人離不開手機。各種播放電影和電視劇的APP大行其道,幾英寸的手機螢幕逐漸又替代了電視熒幕,很多時候人們都是“捧著手機看電影,被窩裡面屁相鳴。如廁半天屎難消,皆因手機惹的病”。

光影故事從無聲黑白電影開始,歷經有聲黑白電影、彩色電影、3D電影、電視熒幕電影,一直到現在電視、手機、平板螢幕電影。變換的是光影故事的載體,不變的是光影故事。隨著時代的發展步伐,傳播光影故事的載體會越來越光怪陸離。銀幕將會成為歷史,熒幕逐漸褪去,螢幕最終也會被新的載體所替代。天變、地變、物變、人變……即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但“光影故事始終心中留”。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李小龍劇照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張國榮劇照

昔日的影視明星,李小龍、張國榮、陳曉旭、梅豔芳、翁美玲、成奎安、劉志榮、藍潔瑛等已中道崩殂,林正英、計春華、午馬、古月等已仙逝,吳孟達近日也已駕鶴西去,截止到現在為止已故的影星共計36人!李連杰、梁朝偉、周潤發、周星馳、成龍、林青霞等等也已早生華髮,青春不在……光影故事給我們留下太多的回憶,正是“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銀幕積塵灰,徒留光影夢”,致敬銀幕光影故事的黃金時代,致敬星光璀璨的銀幕奉獻者,致敬痴心不改的光影追夢人!

2021年3月9日完稿於清遠

塵封記憶中的光影故事

香港電影明星合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