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跳高運動技術要領

  • 由 心靈醫生 發表于 綜合
  • 2021-12-13
簡介擺動腿過杆後,加大內轉動作,大腿下壓,上體加大轉體動作,並向助跑方向傾斜,身體沿垂直軸和前後軸旋轉成水平姿勢,臀部抬高

屈曲支撐是個什麼東西

跳高是一種由有節奏的助跑、單腳起跳、越過橫杆落地等動作組成,以越過橫杆上緣的高度來計算成績的比賽專案。下面學習啦小編就跟大家介紹跳高運動技術要領。

跳高的五種姿勢

一、跨越式(1864年) 1864年英國的羅伯特·柯奇首先採用跨越式創造了1。70米的世界紀錄,1890年英國的羅敦又創造了1。97米的新紀錄,30年中提高了27釐米。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助跑方向與橫杆成一定角度,用遠離橫杆的腿踏跳,起跳點距離橫杆垂直面60至80釐米。當人體騰空後,上體前傾,擺動腿擺過橫杆後,向杆下內轉下壓,使臀部迅速移過橫杆,兩臂下垂。過杆時,軀幹向橫杆方向側倒並向起跳腿方向扭轉,兩臂舉起。同時起跳腿迅速向上高抬,完成跨越過杆動作。過杆後,身體側對橫杆,用擺動腿先落地。因為起跳後重心離橫杆較高,故不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但動作簡單易學,多為中小學體育教學以及初學者採用。

二、剪式(1895年) 1895年在“挺身跨越式”的基礎上,改進成“剪式”。1900年在第二屆奧運會上,巴克斯捷爾用剪式越過了1。90米的高度,獲得跳高冠軍。爾後,剪式技術得以盛行。我國跳高女將鄭鳳榮1957年11月曾用剪式技術以1。77米的成績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1963年她又以1。78米的成績再創中國女子跳高全國紀錄。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助跑方向與橫杆垂直,或稍偏向擺動腿一側。踏跳騰空至身體最高點時,擺動腿膝部過杆並向內轉,身體隨之向起跳腿方向扭轉,並沿垂直軸旋轉。擺動腿過杆後,加大內轉動作,大腿下壓,上體加大轉體動作,並向助跑方向傾斜,身體沿垂直軸和前後軸旋轉成水平姿勢,臀部抬高;起跳腿由外側越過橫杆,膝關節伸直,頭部向助跑方向傾倒。在起跳腿成弧形過杆後,繼續下落,下壓的擺動腿向上振起,兩腿成剪絞動作,同時上體和頭部越過橫杆,兩臂向上抬舉,最後用起跳腿落地。因其技術複雜,不易掌握,較少為人採用。

三、滾式(1912年) 這一技術是美國運動員霍拉英(又譯為“G·霍林”、“格歐秀·霍拉茵”)於1912年創造的,因此也稱“霍拉英式”。他用這種姿勢越過了2。01米的高度,從此跳高成績突破兩米大關。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側面助跑,用離橫杆較近的腿起跳。當起跳騰空後,擺動腿過杆,身體向橫杆方向側倒,並在橫杆上成水平姿勢。同時起跳腿同側臂伸向擺動腿,起跳腿迅速提起,膝關節儘量靠近胸部,腳收在擺動腿膝蓋後,在橫杆上形成側臥式,隨著擺動腿同側肩內轉及頭向下轉動,身體迅速沿縱軸旋轉,從杆上滾過,以起跳腿向下伸出落地。因騰空過杆時身體重心離橫杆較“俯臥式”和“背越式”為遠,不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60年代後較少為人採用。

四、俯臥式(1923年) 1923年,前蘇聯運動員伏洛佐夫又創造出“俯臥式”跳高技術,這種新型技術動作很快就被田徑選手們所接受。1941年美國運動員斯蒂斯(又譯為“斯特爾·司蒂斯”)用這一姿勢越過了2。11米後,跳高成績提高很快。我國運動員倪志欽曾用這種姿勢越過2。29米,打破當時男子跳高世界紀錄。1978年前蘇聯的雅辛科(有譯為“亞申科”)又用該姿勢將室內世界紀錄提高到2。35米。 其具體技術表現為:身體各部位在空中以俯臥姿勢依次越過橫杆,側面助跑,用靠近橫杆的腿起跳。騰空後,擺動腿小腿越過橫杆,擺動腿和同側臂沿著橫杆平行方向前伸內旋,肩向內扣,轉體成俯臥杆上姿勢,隨即起跳腿屈膝上收,兩臂靠近軀幹,頭和擺動腿一側肩下潛,髖部迅速扭轉,起跳腿翻轉,使身體儘快越過橫杆。過杆後,以擺動腿和兩臂落墊。該技術因身體重心離橫杆較近,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一種較優越的過杆方式。按過杆時的身體姿勢又分為“平翻式”和“潛入式”兩種。 1。平翻式 俯臥式過杆姿勢的一種。起跳騰空後,擺動腿越過橫杆前伸並內旋,同側臂同時做前伸內旋動作,肩向內扣,身體轉向橫杆。此時起跳腿蹬離地面後自然下垂,然後小腿向後摺疊,身體在杆上成與橫杆平行的俯臥姿勢,擺動腿繼續前伸內旋,頭過杆後下頜內收,起跳腿上收向外平翻,使身體繼續繞橫杆轉動,最後以仰臥姿勢下落。 2。潛入式 俯臥式過杆姿勢的一種。起跳騰空後採用屈腿擺動,擺動腿和同側肩、臂同時前伸內旋,身體轉向橫杆後,以頭和肩帶動身體積極向落點下潛動作,從而使骨盆和起跳腿在杆上抬得更高,以免碰落橫杆,身體則在杆上繼續繞橫杆轉動,過杆後先用雙臂著地,隨之完成屈肘、低頭、含胸、滾動動作,以屈體落地緩衝。

五、背越式(1965年) 1965年18歲的福斯貝里用背越式技術越過了2米的高度,1967年美國的R。福斯貝里用背越式跳過了2。24米,又在1968年墨西哥第19屆奧運會上以相同成績奪得冠軍,爾後背越式也稱“福斯貝里式”。到1984年,我國選手朱建華用此姿勢三次打破世界紀錄,成績分別是2。37米、2。38米和2。39米 。瑞典運動員帕特里克。舍貝里1987年又用該姿勢創造了2。41米和2。42米的世界室內、外世界紀錄。截至2007年5月1日,古巴的索托馬約爾保持著室外世界男子跳高紀錄2。45米和室內世界男子跳高紀錄2。43米。保加利亞的科斯塔迪諾娃保持室外世界女子跳高紀錄2。09米,德國的亨克爾保持室內世界女子跳高紀錄2。07米。都是採用背越式創造的。 其技術大家都很熟悉,在比賽中經常見到,表現為:弧線助跑,遠離橫杆的腿起跳,異側臂引臂、擺動腿屈擺內旋,使身體背對橫杆騰空而起,高仰的頭部越過橫杆以後,髖部接著挺起,形成一個反弓形,雙腳急速上提。頭靠前,背靠下,雙腳提起,整個身體依次越過橫杆。以肩背落墊,滾翻緩衝。該技術因身體重心離橫杆較近,甚至低於橫杆高度,能充分利用騰空高度,是目前最優越的過杆方式,在比賽中被廣泛採用。

跳高的動作要領

助 跑

助跑是速度的發揮與控制。助跑速度太快,則不能有充分的起跳準備,更缺乏非常巨大的腿力將水平動量大部分改為垂直動量;速度太慢,則不能產生應有的水平動量,因此速度分配為跳高助跑特有的本質。腹滾式助跑用在向前較小,改變成向上速度較多,故步伐要注意輕鬆且富彈性,身體重心走弧線,腳跟要著地,經腳跟傳到腳掌、腳尖,多應用踝關節屈伸的動作。助跑有兩大目的:產生水平速度,把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和把身體置於在起跳時,對垂直蹬地最有幫助的位置。跑速非常慢時,可作到45度的起跳角度;而速度愈快時,要保持45度愈不可能。角度愈大,起跳的距離要加長,影響垂直速度。

1。助跑速度:助跑速度的產生由兩種因素決定:一為助跑距離,一為助跑時間。助跑距離 18 公尺,約跑 9~11 步。整個助跑可分成前後兩個階段。前段為5步至7步;後段較短,為4至5步,開始助跑時採用站立式起跑,或走幾步或慢跑幾步後踩站立式起跑線後起跑,步數演算法以站立式起跑線為準。站立式起跑法較為穩定,後一種跑法可以緩衝,避免一開始時之立即緊張。前段助跑的動作要把擺動腿屈曲前擺,支撐腿充分後蹬,上體保持一定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前後擺動,隨著助跑速度的加快,助跑的步長逐漸加大;不過要注意微呈彈躍步。

進入後段時,身體重心不能下降,最後三步時,身體重心遂開始下降,為了有效地準備起跳,跑的動作應有變化,擺動腿以臀關節為軸心提起大腿,大腿之膝關節帶動小腿積極前擺,小腿藉自己動量而邁出,腳跟先著地而迅速地滾動到前腳掌,按著後蹬,上體保持正直或稍前傾,兩臂配合腿的動作加大前後擺動的幅度。

進入起跳點前兩步時,是助跑過渡到起跳的重要階段,助跑速度也在這時刻達到最快速度,身體重心也降到最低點,經過此階段的保持進入最大助跑速度和重心高度起跳。最後一步身體應後傾,臀部位置要放低,使跳者能大力而快速地將水平動量改為垂直動量,造成最有利的起跳前姿勢。最後一步步幅約比第二步短20~30公分,其動作重點是放在精力的儲存,而非產生速度。因此,最後一步應下振,增加工作距離。若此時,髖、膝、踝三關節仍然伸直,則下肢伸肌沒縮有收的餘地,故須彎屈,但彎屈度不大。若彎屈大大時,身體重心會過度下沉,同時使大小腿由屈而做圓運動,既費時又減少向上速度,影響跳躍高度。

2。助跑方向:腹滾式起跑採用斜跑方向、斜跑之助跑與橫竿所成的角度,可大亦可小,視個人速度習慣而有個別差異。助跑方向可能對起跳時之部分旋轉,及垂直、橫一水平、中一水平軸周圍之比例影響很大。事實上,助跑動作是連線跳者之起跳,及空中連續動作,因此習慣一旦養成,任何劇烈地改變起跳方向,必然會妨礙成績。斜線助跑對跳高有利,可增加起跳時擺動之活動面,身體重心達到高點以前,身體某些部位擲在竿上或竿下成為可能。然而,助跑之斜面太小時,則跳者靠著橫竿跑,不管身體過竿與不過竿都會在較高位置上之任何一點撞到橫竿。其次為倒體要在起跳時完成,擴大向橫竿傾斜,減少有效彈性。一般適當的助跑角度大約在30~40度之間。

3。助跑步點的測量:應先明瞭助跑的步數,後決定步幅,進而定助跑距離,以及方向。步點的測量可先應用跑步,從起跳點成30~40度之傾斜,向相反方向跑出去。最後一步起跳腳的落地點作為助跑的起點,然後從這起點反覆地向起跳點跑幾次,並作校正。若在紅磚粉或煤渣跑道上練習,可藉釘鞋印修正,甚為便利。助跑步點穩定後,可用走步、腳掌長或皮尺測量下來,測量時必須兼顧角度、方向,便利以後應用。

起跳

起跳是決定高度的關鍵,是將水平動量改變為垂直動量,僅留部分水平動量越過橫竿。從力學的原理來看,起跳是向前的力量與起跳腿前撐時得到的反作用力所造成的向上合力。因此跳躍角較大。起跳是從助跑的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部位開始,到起跳腿躍離地面瞬間的動作。

1。起跳腿踩地:從助跑最後一步擺動腿支撐成垂直時開始,到起跳腳以全腳掌支撐時為止。助跑最後二步時,擺動腿向前跨出以腳跟著地,很快滾動到腳尖,同時骨盆迅速前移,至支撐垂直部位時,身體重心降低到最低,膝關節彎屈最大,使膝關節之屈肌和伸肌收縮加大,彈性質儲存能量,以利重心垂直上移的有利條件,當骨盆前移透過支撐垂直部位後,擺動腿開始迅速有力地蹬地,使骨盆向前向上移動而超過肩部,起跳腿同時屈膝向前,以髖關節帶動大腿,然後伸小腿,腳跟沿著地面向前跨出,在身體重心已經具有向上移動時,很快地以腳跟著地跨出起跳點,並迅速過渡到全腳掌支撐,減小起跳腿的制動作用,加快了身體重心向前向上移動的速度。擺動腿和兩臂要與起跳腿協調配合,擺動腿在它迅速有力地後蹬結束後,起跳腿向前伸出,在要落地而未下落時開始起擺,這時骨盆迅速向前移,擺動腿則儘量留在後面,充分拉長髖關節之屈肌群,以利快速而大幅度的前擺。隨著起跳腿放在起跳點,骨盆在向前向上移動的同時,完成繞橫軸轉的動作,它加快擺動腿在骨盆的帶動下加速向前擺動。進入最後一步,擺動腿作為起跳腿時,維持上體正直或稍前傾的姿勢,隨著擺動腿完成滾轉和起跳腿邁向起跳點,兩臂同時拉向身後,以利往前上方擺動。2。起跳腿撐頂:起跳腿全腳支撐到膝關節彎屈至最小角度時為止。由於助跑的快速,以及擺動腿邊伸前擺的轉動慣量,使起跳腿膝關節被迫彎屈緩衝巨大的動量,並使整個身體好像壓緊的彈簧,儲存巨大的能量,形成了》形,此時髖關節要保持挺直,身體重心逐漸向上移動,擺動腿繼續以髖關節帶動大腿加速向前擺動。當膝蓋擺過起跳腿後,腳尖蹺起快速蹬伸小腿,成垂直向前上方擺起,邊擺上邊伸小腿兼重角速度和轉動慣量,使角動量加大,利用此角動量來加大向上的瞬發力。

3。蹬伸起跳:為了身體能在空中行旋轉而過竿,起跳腿在蹬伸時全身應稍向橫竿傾斜,使身體重心偏離蹬地反作用力的作用線。擺動腿直腿向前向上擺動,同時帶出髖部(同側);身體稍微轉向橫竿。兩臂擺動時,擺動腿同側的肩膀要稍高於起跳腿一側的肩膀,產生了身體圍繞矢狀軸和縱軸的旋轉瞬發力,使身體在起跳後能從垂直姿勢變為水平姿勢,以較低的重心俯臥在橫竿上,並繞縱軸而過竿。

空中姿勢

起跳後身體向上升高,雖然對重心的提高沒有作用力,但對改變身體重心的飛行路線,卻有很大關係。雖然身體重心的高度都一樣,但因為空中姿勢的不同,而使過竿的成績有很大的差異。

起跳身體一旦進入空中後,身體便失去支援,沒有著力點的動作是無法改變身體重心之飛行軌跡,身體仍然要沿著起跳時決定的投射線進行運動。在空中,跳者擁有在動量軸周圍旋轉的全部角動量,對於旋轉和平衡控制有利,對於落地的準備尤為有用。在空中的身體,如果身體的一部分往一邊的旋轉軸運動,必然產生對邊旋轉軸上之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運動。

1。倒體:最好的過竿姿勢,重心仍然在竿上,倒體動作是藉重心不變,將竿上身體部位向下作用,導致竿下部位反作用來過竿。跳者在竿上的重量愈大,身體姿勢愈高,則倒體動作愈差。相反地,跳者在最高點時,竿下的重量較大,愈靠近地面,則產生之倒體動作越好,因為身體各部位顯然已過橫竿。腹滾式的倒體是利用縱軸為重心軸,產生繞縱軸旋轉,在空中最高點時,跳者雙臀和腹部因頭、上軀幹、雙臂及擺腿位置較低的結果,對著重心相對的提高,經濟而省力。

2。空中產生的動作:起跳腿之離心蹬地產生起跳旋轉,旋轉再轉至擺腿及手臂之角動量;空中水平軸附近之旋轉很明顯,而且垂直軸周圍也發生旋轉,這兩種旋轉同在橫竿的方向上,橫水平軸周圍旋轉是一種較少相似的旋轉形式。在某些腹滾式中,擺腿擺動產生的角動量大於跳者在起跳腿周圍之向前旋轉的補償性動量,因而跳者離開地面伴有繞橫軸之向後旋轉,或一點也不發生旋轉。腹滾式之動量方向和橫竿約成30~40度角,並稍微傾向砂坑,因此在整個跳躍中,跳者動量軸和縱軸成一明顯的角度,也就是說,跳者縱軸沿動量軸旋轉的錐體很大腹滾式起跳後,起跳腿短暫懸掛著,臀部保持很高,幫助擺腿很快轉過橫竿,然後產生反作用力來移動軀幹,使軀幹和動量軸更接近,成為一條直線。擺腿擺向後成為與橫竿較平行的姿勢,旋轉和倒體因而得到速度。頭和胸部僅剛能過竿之高度過竿,並立即落在主軸下,雙臀和雙腿則相對提高,超過動量軸之高度後產生旋轉腹滾式的姿勢是根據人體結構而產生的跳高方式。正常人的姿勢是腹部、臀部彎屈,在骨盆、髖關節的活動範圍內,作向前改變姿勢容易,角度改變比較大,動作自然,故身體過竿比較容易。

落地動作

落地動作是考慮落地的部位,以較大的身體部位著地,或以能產生屈伸的肢體來著地,增長著地時間,吸收力量,使身體安全著地。以往腹滾式著地,以右手、右肩、背後、右腳四點順序著地,應用關節的分節運動來逐漸緩衝著地力量,但採用翻轉的方式過竿著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