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看清現實?

  • 由 糾結體12 發表于 綜合
  • 2021-10-03
簡介第一性原理是不可更改的,但是隱含假設是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更改的

閃回現象怎麼處理 山東

特此宣告:我寫這個書評純是興趣使然,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讀者們也不會發現任何一個賣書連結。

近來看了一本書,叫《第一性原理》,作者我就不說了,以免有打廣告之嫌。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性原理”這個概念並不是作者提出的,而是起源於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看清現實?

亞里士多德

這位先賢認為,在每一個系統中,都存在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這一命題不能被省略,更不能被違反,這就是第一性原理。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相似的是,第一性原理也在經過歸納和演繹後形成了一條條理性認識。我們經常說做事情要理性思考,“理性思考”指的就是對這些理性認識的應用。現如今,“理性思考才能更有效的解決問題”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是人們卻常常忽略了,這些理性認識也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因為忽視了這一點,許多大企業都付出過慘重的代價。

1951年,美國人口普查局向雷明頓。蘭德公司訂購了一批計算機,專門用於對人口普查資料的分析。現在可能已經沒有人聽說過這個公司的名字了,但它確實曾經在歷史上輝煌過。鮮為人知的是,世界上第一臺民用計算機的主人不是IBM,而是雷明頓。蘭德公司。當時一臺民用計算機的售價高達上千萬美元,普通商業公司根本無法負擔,所以雷明頓。蘭德公司給計算機的定位是專用於先進的科學/資料研究而設計的高精密儀器。在這之前,該公司還對這款名為優尼瓦克的計算機進行了市場調研,一大群高材生經過各種分析和市場預先評估後得出的結論是:

到2000年,全世界的計算機銷量將會達到1000臺。

事實上,到了2000年時,全球計算機銷量已經突破了三億臺,足足比預估高了幾十萬倍。為什麼預測和現實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因為雷明頓。蘭德公司給產品的定位出了問題,從本質上講,是他們的“隱含假設”錯了。

那麼什麼是隱含假設呢?我們剛剛提到的那些在第一性原理的基礎上加以演繹以後得到的“理性認識”就是隱含假設的一種。

隱含假設,通俗來講就是人們在做推理時通常會遺忘的假設,是你做出很多決策行為的出發點。

在上述案例中,雷明頓。蘭德公司基於50年代的計算機功能而做出“計算機只能用於高精尖領域”的判斷就是一種隱含假設。以此為出發點,他們在此後設計的一系列公司戰略都是想著如何把自己的計算機做的更適合於科學研究,而從來沒想過把計算機做成可供企業使用的商用計算機。正因為如此,時代的風口距離他們越來越遠了。但是他們的競爭對手IBM卻抓住了這一商機,在1952年推出了可用於會計公司財務的商用機,在後來的十年裡IBM逐漸憑藉小巧便捷的商用計算機壟斷了全行業,直到現在都是全球最大的計算機服務商。

有鑑於此,作者提出,我們在分析問題時,一定要善於從其底層邏輯,也就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所謂的經驗或理性認知的層面。那如何才能真正的用好第一性原理呢?作者提了四點建議:

1.用好歸納-演繹法

歸納,由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演繹,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比如說我們在小時候看到的青蛙是四條腿的,但這隻能證明你身邊的青蛙是四條腿的,這就是個體的特殊性;後來我們發現整個中國,整個亞洲,甚至歐洲的青蛙都是四條腿的,所以我們得出結論,全世界的青蛙都應該是四條腿,這就是一般規律了。這種由個體到總體的方法就叫歸納;演繹法和歸納法正好相反。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過程。演繹法有個更通俗的名字叫三段論。最著名的演繹法是蘇格拉底舉的。已知:

人都會死(總體),

蘇格拉底是人。

蘇格拉底也會死(個體)。

歸納-演繹法是最重要的思考方法。毫不誇張得說,99%的人類日常知識和經驗都建立在這兩個方法之上。但要用好這兩個方法,一定要注意這兩種方法的適用條件——這兩個方法得到的結論是受空間和時間限制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在這個空間/時間得到的正確的結論,不代表到了另一個空間/時間下該結論仍然正確。

比如我們常說的牛頓經典力學,它為什麼是經典力學呢?因為他適用於一切光速以下的參考系。但是愛因斯坦就想,那我要是以光速在運動怎麼辦呢?他發現牛頓三大定律就失效了。這就叫打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於是他創立了相對論。所以物理學又迎來了一次大飛躍。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看清現實?

牛頓

2.打破基石,打破“隱含假設”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小技巧。和人辯論的時候,不要直接對別人提出的觀點進行攻擊,而要找到他這個觀點的出發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攻擊。他的基礎都是有邏輯漏洞的話,所有一切建立在這個邏輯上的論點論據就都不攻自破了。這就叫打破基石。

那什麼是打破“隱含假設”呢?在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中,彭于晏飾演的徐正太曾經為妻子存下了一筆“鉅款”。後來正太被判入獄前,把裝有“鉅款”的箱子留給了自己的好兄弟阿浪。阿浪開啟箱子後發現正太留給自己老婆和未出生兒子的竟然是滿滿一皮箱BP機。電影中如此具有黑色幽默的一幕,其實相似的情景無數次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比如說我們身邊有很多人有了錢會去買房,因為他們覺得房價是不會跌的,弄得好了,甚至還能大大地掙一筆。結果身邊好幾個朋友和我說,他買房買在了高點,現在每平米已經跌了好幾千了。

為什麼很多人會犯這麼黑色幽默的錯誤?因為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第一性原理的存在。他們把第一性原理的兒子“隱含假設”誤認成了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不可更改的,但是隱含假設是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更改的。比如“房地產公司不會垮,房價一定會漲”這就是我們的隱含假設,為什麼會形成這種隱含假設呢?因為自商品房制度施行以來,房價就一直沒降過。但是現在變了,政府一直在強調的是“房子不是用來炒的,而是用來住的”,要是還把房價不會降作為“隱含假設”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徐正太為什麼會給自己的妻兒屯BP機?因為在90年代初,BP機就是很火的一種存在。所以“BP機會保值,甚至升值”就成了一種“隱含假設”。那時候什麼聲音最火?是BP機別在腰間被人尋呼時發出的“嘀嘀”聲,那時候什麼話最火?是那句“沒說的,有事您呼我的”!因此當時大多數人都不敢相信,方便又快捷的 BP 機會消失的這麼快。所以,無論是炒房還是屯BP機,都是以自己的“隱含假設”為出發點的。最終結果會怎麼樣?不言自明。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看清現實?

從上文我們已經可以發現,人們的理性分析總是下意識的從“隱含假設”出發的,第一性原理要告訴我們的則恰恰相反。它要求我們要隨時做好打破這種“隱含假設”的準備,要做到這一點的確很難,這要求我們建立一種多元思維模型。首次提出這種思維模型的人叫查理。芒格,那是與股神巴菲特平分秋色的投資大佬。查理認為這種思維模型應該包括歷史,心理,數學,生物,統計等等學科。透過運用這種思維模型,查理在金融投資戰場上無往不利。但是這種模型需要建立在終身學習的基礎上,因此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且舊模型如果失效了,要立即推倒,重新建立新模型。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要求太高。

3。在第一曲線創新的基礎上,繼續第二曲線創新

也就是說,正在高速發展的企業絕對不能滿足於當前的技術/組織紅利,要敢於跳出舒適圈,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因為在主業務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此時的時間和資源完全可以覆蓋進行新探索的成本。一旦你的新探索有了回報,那就可以在第一曲線的拐點到來之前開啟第二曲線創新,從而再次起飛。

為什麼我們總是無法看清現實?

微軟作為史上最偉大的公司,創造了許多計算機領域的奇蹟。它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曾經發下宏願,“要讓全世界每個家庭,每個辦公桌上都有一臺電腦”。他主持開發的“windows作業系統”和“office辦公軟體”至今都是我們最常用的辦公程式。在比爾。蓋茨2000年辭去CEO之前,微軟的市值達到了6000億美金,位居世界第一。可以說,微軟在這一階段的成功得益於比爾蓋茨做的“第一曲線創新”。悲劇的是,第一曲線創新也就成了微軟的“隱含假設”。在蓋茨逐漸退出管理層後,繼任者根本沒有能力進行第二曲線創新。或者說,他們根本就不想再進行繼續創新了,“蕭規曹隨”盡情享受前人帶來的紅利就可以了。事實也確實如此。繼任者鮑爾默擔任CEO期間,微軟繼續“windows作業系統”和“office辦公軟體”兩大主營業務,把營業收入增長了4倍。但是利潤卻縮水了百分之四十。(這也告訴我們,不要被營業收入或者總產值等資料給蒙了,資料分析一定要全方位的來看)

孰不知,鮮花的背後是潛在機會的流逝。就在微軟繼續在辦公軟體上大殺四方時,以谷歌為代表的搜尋引擎公司已經逐漸崛起了;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軟體也悄悄地萌發出新芽;以亞馬遜為代表的雲計算技術也逐漸與微軟無緣。所以說,在保證第一曲線創新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曲線創新的嘗試,勇敢的走出舒適區,是用好第一性原理的又一法寶。我們中國曾經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古訓,通俗來說就是好的和壞的可以相互轉化。現在是有利於其發展的良藥,隨著不斷的發展,以後可能會變成阻礙其發展的砒霜。對於微軟來說,Windows作業系統給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利潤,是名副其實的“長子”“良藥”,但它卻幾乎成了這個家庭的全部,為了它的發展阻礙了搜尋引擎,社交軟體和雲計算等弟弟妹妹的出生,這就是“砒霜”了。

4。不盲從眾人,不做“烏合之眾”

從眾效應是我們人類進化中刻在我們基因裡的東西。因為原始社會中,人們只有聚集起來才有對抗野獸,在大自然中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因此每個現代人被保留下來的基因裡都會有從眾的那部分。但現實告訴我們只有打破從眾天性的限制,才有可能實現整個人類的進步。因為物種的進化總要依靠出現相對突出的個體,然後大自然才會發揮自己自然選擇的作用,為人類留下更適應於生存的基因,也就是說,只要當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做出這種改變時,人類才會打破這種從眾心理的限制。

就如同書中說的那樣,“我講的可能都是錯的”。這也正是我要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不同於其他暢銷書的作者,唯恐讀者不把自己的言論奉為“圭臬”不同,這本書的作者反覆在強調的都是“批判性思維”。我不會告訴你什麼是對的,而只能告訴你怎麼才能得到對的;我給你的只是工具,而不是結果本身;一切有利的認知都是要自己在看過這本書後結合自身的實踐才能得到。

最後,很無奈的是,哪怕我們用了這些方法,可能也永遠都無法打破“隱含假設”對我們的束縛,就如同赫拉利在《人類簡史》寫道“每次我們都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擴大了一些而已。”但正因為有人在不斷地拓寬我們的認知邊界,人類才會不斷前進。“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恆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或許我們有生之年無法看到這一天,但成功何必在我,只要功力必不唐捐。

PS:估計也沒人會看到這裡,所以說點這書的缺點。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要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來思考問題。不過可能他自己都沒有弄清楚什麼是第一性原理吧,所以他在書中的每一大章節裡對第一性原理的認證標準都不一樣,弄得上下文邏輯銜接上出現了很多瑕疵。但瑕不掩瑜的是,作者提出在書中提到的一些觀點,如打破隱含假設,批判性思維等都是對我們的認知和行動有所裨益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