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光而不耀,為而不爭

  • 由 慧語心說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22
簡介“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說最能令人想起水

賈島與孟郊被稱為什麼

光而不耀,為而不爭

這兩日,秋氣爽逸,天霧薄微。

今年冷空氣來得早,經霜之草木,卻在蕭瑟中愈顯蔥蘢。

枯朽的木葉,黯然隨風凋零,柔軟的枝條,依然挺立風中。

天色凝重,寒霜將至,秋去冬來,週而復始。

光而不耀,為而不爭

“清明靈秀,天地之正氣,仁者之所秉也”,《紅樓夢》在第二回中,論述

萬物之靈的人類,是由萬物之氣賦予的。

中原之地,處於南北之交,不偏不倚,浩然正氣,故多聖賢。

《道德經》就是在這樣的地方問世的。老子寫這本書,不是為了漲粉、為了名利,而是在“無為”中寫就的,所以能夠經久不衰。

光而不耀,為而不爭

“為而不爭”,這裡的“為”包括“無為”和“有為”。

有為也要有不為,無為才能無不為。

人道是有為,天道是無為。但凡是人為的,都存在私心。所以運用

出“替天行道”這個成語。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說最能令人想起水。“天下莫柔弱於水”,柔弱的水有什麼用呢?“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為什麼會柔弱處上?人性是慕強的,柔弱豈不被人欺?其實,水才是最強大的。物極必反,水只能以柔弱的形式表現出來。

光而不耀,為而不爭

說到“為而不爭”,就不得不提諸葛亮。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有人會說諸葛亮是欲擒故縱。其實不然。當人人都有知識的時候,人人都不再選擇相信。於是,歪道、邪道、偏道叢生。

諸葛亮當時在成都,有八百棵桑樹,十五傾薄田。“知足者富”,他自給自足,覺得綽綽有餘。這也是佛家強調的本自具足。

當一個人向內求時,就會寡慾少私,就會知足富有。

光而不耀,為而不爭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確不另所取,以長尺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哉”,他只是論道、順道、行道,有自知之明,有自愛之心,卻不抬高自己。

“光而不耀”,成為一道光,但不強求別人這樣做。

不要干預他人的因果。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高的境界就是“不知有之”,即魚水之交。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共勉。

圖片來源於網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