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去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8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

  •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19
簡介風暴潮依舊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災種《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沿海共發生風暴潮過程16次(統計範圍為達到藍色及以上預警級別的風暴潮過程),9次造成災害,直接經濟損失246738

中國海平面的標準點在哪裡

近日,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釋出2021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和《中國海平面公報》。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和海浪災害為主,其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是風暴潮,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最多的是海浪。此外,去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84毫米,與局地區域水文氣象要素、地面沉降等有關。

風暴潮依舊是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災種

《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21年,我國沿海共發生風暴潮過程16次(統計範圍為達到藍色及以上預警級別的風暴潮過程),9次造成災害,直接經濟損失246738。22萬元。全年未發生海嘯災害。

去年,我國近海共發生有效波高4。0米(含)以上的災害性海浪過程35次,其中臺風浪11次,冷空氣浪和氣旋浪24次。2020/2021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冰級2。5級,直接經濟損失49811。66 萬元。此外,我國海域共發現赤潮58次,累計面積23277平方千米。其中,有毒赤潮1次,累計面積21平方千米;有害赤潮24次,累計面積10273平方千米。

去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8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

2021年9月7日,山東省煙臺市濱海北路,大量海水衝上地面。圖/IC photo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4月至8月,綠潮災害繼續影響我國黃海海域,最大分佈面積61898平方千米,最大覆蓋面積1746平方千米,均為歷史最高值。

2021年海洋災害情況調查、統計和分析結果顯示:我國海洋災害以風暴潮和海浪災害為主,各類海洋災害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7087。38萬元,死亡失蹤28人。

據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介紹,與近10年(2012年至2021年)相比,2021年海洋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死亡失蹤人口均低於平均值,分別為平均值的36%和62%;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最重的災種依然是風暴潮災害,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80%,造成人員死亡失蹤最多的是海浪災害,佔總死亡失蹤人口的93%;災害影響區域相對集中,浙江省和遼寧省受災最為嚴重,兩地直接經濟損失佔總直接經濟損失的60%。

去年我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84毫米

《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1980年至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3。4毫米/年,高於同時段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8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過去十年(2012年至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均處於近四十年來高位。

2021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區域特徵明顯,與常年相比,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別高118毫米、88毫米、80毫米和50毫米。與2020年相比,渤海和黃海沿海海平面分別上升32毫米和28毫米,東海沿海海平面基本持平,南海沿海海平面下降18毫米。

去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8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

2021年9月7日,山東省煙臺市濱海北路,人們在躲避湧上道路的海水。圖/IC photo

高海平面加劇沿海地區災害影響。2021年,風暴潮和濱海城市洪澇主要發生在季節海平面較高的7月至10月,其中浙江、遼寧和海南等沿海受影響較重。與2020年相比,長江口和錢塘江口鹹潮入侵程度總體加重,珠江口鹹潮入侵次數和影響天數增加;遼寧、河北、福建和海南沿海部分監測岸段海岸侵蝕加劇;遼寧、河北和江蘇沿海區域性地區海水入侵範圍加大。

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表示,全球海平面上升主要由氣候變暖導致的海水增溫膨脹、陸地冰川和極地冰蓋融化等因素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具有區域差異,西太平洋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對較大,中國沿海位於該區域中。中國沿海海平面還與局地的區域水文氣象要素變化等密切相關,例如,2021年4月,長江口以南沿海由風場異常引起的月平均增水達55毫米,對當月海平面上升造成顯著影響。此外,地面沉降也會造成局地海平面相對上升。

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投入提升災害預警的準確率

新京報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在海洋災害防禦方面,我國紮實推進自然災害防治工程,加強紅樹林等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充分發揮生態系統防潮御浪、固堤護岸等減災功能,促進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提升抵禦風暴潮等海洋災害的能力,並建設滿足國家省市縣四級應用的海洋災害風險普查資訊系統,支撐普查資料採集、質檢、匯交、共享等工作。

去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84毫米,為1980年以來最高

2021年9月7日,山東省煙臺市濱海廣場,工作人員正在清理被大浪衝上來的垃圾。圖/IC photo

在強化海洋觀測網業務化執行管理上,確立了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省部共建模式,新增了8個岸基海洋觀測站點,新布放各類浮潛標4套,開展我國首艘3000噸級海洋破冰調查船最佳化設計。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的執行情況平穩,2021年海洋站(點)實時觀測資料傳輸到報率達98。7%,浮標資料到報率達93%,地方海洋觀測資料入網站點資料的數值有效性超過95%。

據瞭解,目前,我國新一代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海洋數值預報系統投入執行,針對風暴潮、海嘯、海浪等海洋災害預警報的準確率和時效性均得到有效提升。並加強海洋預警報產品準確性檢驗評估,明確了風暴潮、海浪、潮汐等21種海洋預警報產品檢驗標準和要求。

在加強海洋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方面,我國開展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開展海平面上升對沿海重大承災體、濱海生態系統等專題風險評估。同時,還加強了極強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發生機制和預測研究,海洋氣候動力集合預測系統投入業務化應用。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陳靜 校對 付春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