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hello,有興趣挑戰閱讀這個有難度的理論嗎?

  • 由 田心新傳考研 發表于 綜合
  • 2021-06-16
簡介(關於「新媒介—新情境—新行為」的內容瞭解即可~)對梅羅維茨及其理論的評價(此部分需重點掌握和背誦)優點首先,將媒介研究與社會研究有機結合

如何理解梅洛維茨的媒介情景論

/ 用心耕田 水到渠成 /

hello,有興趣挑戰閱讀這個有難度的理論嗎?

接著前兩週的「經典導學」,今天小田心仍然帶大家學習媒介環境學派,今天要著重介紹的是第三代代表人物——梅羅維茨的主要觀點。

溫馨提示,今天的背景補充知識較多,但只需瞭解即可,所以希望大家堅持閱讀完全文,在對這些背景知識有所瞭解後,再學習核心內容時會更容易理解哦~

hello,有興趣挑戰閱讀這個有難度的理論嗎?

△全文概覽

早期傳播學情境論的分析

(此部分做了解即可)

普適意義的情境:拉斯韋爾和托夫勒的情境論

從傳播學的角度審視情境,可追溯至傳播學 “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韋爾5W理論,但這一傳播模式不可避免的直觀化、簡單化,抹殺了其思想中的情境。後來的傳播學者也意識到5W模式對傳播情境的忽視,不斷進行補充,如佈雷多克重視具體的傳播情境,而賴利夫婦則是重視大的文化情境。

除此之外,阿爾溫·托夫勒對情境的分析也具有普適價值。其在《未來的衝擊》一書中認為,任何一種情境都可以用五個組成部分來加以分析,它們包括“物品”——由天然或人造物體構成的物質背景;“場合”——行動發生的舞臺或地點;一批角色,這就是人;社會組織系統的場所;概念和資訊的來龍去脈。托夫勒呈現了情境具體的構成要素,“物品”、“場合”、“角色”、“場所”以及“資訊”。

面對面物理空間:戈夫曼的情境

戈夫曼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出“情境”(situation)。戈夫曼所指的“情境”是“戶外”。這種戶外情境不僅受時空限定,而且還是面對面產生的。其所指情境是一種“建築物的有形界限內有組織的社會生活”。戈夫曼認為當一個人出現在另一個人面前時,情境就產生了。緊接著人們會對身處的情境進行“情境定義”,再根據定義的情境調整自己的行為。戈夫曼情境論大致的思路是:面對面—情境—情境定義—產生行為。由此可見,交往行動的採取決定於對情境的定義,情境定義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隨後我們會具體講到~)

電子媒介造成的資訊系統:梅羅維茨的情境論

梅羅維茨的情境論主要體現在其1985年出版的《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No Sense of Place: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一書中。此書系統地闡述了媒介情境論,奠定了他在學術界的地位。1986年,美國全國廣電機構協會與廣電教育協會評選該書為年度“最佳電子媒介專著”。媒介情境論,概括地說是指從媒介創造情境,進而改變人們行為的角度出發認識媒介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梅羅維茨的“情境”與戈夫曼的面對面現場情境不同,梅羅維茨關注的是媒介技術造成的新情境。特別是電子媒介出現後打破了原先物質地點和社會地點的界限,不僅產生了電子媒介情境,還使得很多電子情境和傳統情境發生了融合和交叉。他認為,當一個新的因素加入到某個舊環境時,我們所得到的並不是舊環境和新因素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全新環境。他將“情境”定義為“資訊系統”:“地點和媒介同為人們構築了交往模式和社會資訊傳播模式……地點創造的是現場交往的資訊系統,而其他傳播渠道則創造出許多其他型別的情境。”

媒介環境學對梅羅維茨思想的影響

(此部分做了解即可)

媒介環境學的媒介思想內涵廣泛,作為第三代學者,梅羅維茨的思想滲透著媒介環境學的影響,又體現在媒介環境學的重要理論中。

首先,“媒介的偏向”是媒介環境學的重要命題之一。伊尼斯認為媒介具有偏向的性質;麥克盧漢進一步提出媒介具有感官偏向;波茲曼指出媒介的意識形態偏向;梅羅維茨則提出了媒介有前區偏向和後區偏向。

其次,“媒介的影響”是環境學派媒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伊尼斯研究了媒介對文明的影響;麥克盧漢考察了媒介對人的感知、心理和社會的影響;波茲曼將電子媒介對童年的影響作為自己的研究重點;梅羅維茨則繼續深入、細緻地解析了媒介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

理論的融合與創新

(此部分需要做進步一理解)

理論啟蒙:戈夫曼的情境論

梅羅維茨聲稱,他的媒介情境論是伊尼斯、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與社會學家戈夫曼的情境理論的有機融合。

戈夫曼的情境論的主要觀點是:人們的社會生活與戲劇有相似性,人人都在不同的社會舞臺上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觀眾前顯示自己略有不同的“變形體式”。一旦人們進入了某種社會環境,他們就希望對這一社會環境有一定的瞭解,以便更好地“表演”。他認為,人們在特定環境中的言行舉止可分為兩類:“在前臺的行為”和“在後臺的行為”。這兩類行為是不同的:前者代表擔任某一社會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會規範做出應有的行為,而後者則會放鬆自己,進行排練,制定進一步表演的策略,並自嘲他們在前臺的行為。

梅羅維茨肯定了戈夫曼的解釋,並對“社會情境”作了定義。他指出,社會情境是對某些型別的行為有社會預期,並在其中展示這些行為。它們是由我們扮演和觀看社會角色所綜合決定並常常是難以琢磨的場合。

但他也認為戈夫曼侷限於短暫的面對面的人際交往正規化的研究,忽視了透過媒介所進行的大規模的符號互動現象的研究。

研究範本:伊尼斯與麥克盧漢的媒介觀

梅羅維茨曾說: “在交流技術方面,伊尼斯重寫了人類歷史,而麥克盧漢擴充套件了他的理論,增加了感官平衡。”

麥克盧漢和伊尼斯的媒介時空觀為梅羅維茨媒介情境論的形成提供了有益基礎。他們二者關注的重點是:在當代社會,媒介的發展如何重塑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他們強調了媒介技術對於社會關係形成的必要性,認為媒介不僅是傳遞資訊的渠道,還營造了一種環境。

梅羅維茨認為,伊尼斯和麥克盧漢的媒介決定論提出了分析社會變化的一種角度:

第一,媒介並非僅僅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中的人們之間傳播資訊的工具,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環境——資訊環境。

第二,傳播正規化的轉變是在社會變化中產生作用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但此因素在過去普遍被忽略。

第三,新的媒介改變著文化與知覺,這種變化是透過擴充套件傳播形式的範圍來實現的,而不意味著摧毀原有的傳播手段或傳播方式。

第四,一種文化中,每增添一種新的媒介,就會改變原有媒介的功能、意義和效果。

但是,梅羅維茨認為上述理論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相互發生關係與作用的結構與動力缺乏具體的分析。

創新思路:梅羅維茨的批判繼承

梅羅維茨肯定了戈夫曼和麥克盧漢為理解社會行為提供了不同思路,也認識到了二者理論當中的不足之處,並創造性地將兩種理論進行了融合。

在情境論方面,梅羅維茨認為戈夫曼顯然忽略了角色和社會秩序的變化。戈夫曼所提出的 “環境的限定”是由特定的交往地點以及觀眾所決定的。另外,戈夫曼用靜態的觀點描繪情境,他所說的“指令碼”和“舞臺”相對來說不變化。而梅羅維茨卻賦予情境一種動態的視角,認為情境之間存在某種融合,由此,他提出“以後區和前區觀念為基礎,在混合場景中出現的新行為可被稱為‘中區’行為。相反地,從場景的分離中產生的兩類新行為就可被稱為‘深後區’行為和‘前前區’行為。”

在媒介觀方面,梅羅維茨沿襲麥克盧漢的理論,但又力求有所突破。他與麥克盧漢、伊尼斯一樣,強調以媒介技術為研究重點,著重思考媒介對人際交流的影響。此外,梅羅維茨接受了麥克盧漢和伊尼斯建構的“媒介時空觀”,但又發現了這些觀察並非完整。他認為,麥克盧漢雖然指出了電子媒介的應用所帶來的社會角色的普遍變化,卻沒有解釋清楚電子媒介“怎樣”以及“為什麼”會引起這些變化。

此外,梅羅維茨的研究視角也值得關注。相比於戈夫曼著力於描繪人際關係,他研究的是更為宏觀的媒介、情境與人的行為的關係。而放置於媒介環境學整個學派發展來看,他又將媒介環境學推進到社會變化的微觀層面。

媒介情境論核心觀點

(此部分需重點掌握和背誦)

媒介情境論主要有三個觀點:

第一,把情境視為資訊系統,媒介為情境的關鍵因素。由媒介造成的資訊環境同人們表現自己行為時所處的自然(物質)環境(具體的地點如臥室、大禮堂、公園等)同樣重要;在確定情境界限中,應把接觸資訊的機會考慮進去並當作關鍵因素。

第二,每種獨特的行為需要一種獨特的情境。梅羅維茨認為,對於每一種社會情境來說,人們都需要一種明確的界限,因為人們需要始終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離使不同行為的分離成為可能。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情境重疊時,會混淆不同的社會角色,令人們感到困惑、不知所措。

第三,電子傳播媒介促成許多舊情境的合併。梅羅維茨認為,在現代社會,媒介的變化必然導致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後者又必然導致人類行為的變化,其中以電子傳播媒介對社會變化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最為令人矚目,因為它能更有效地重新組織社會環境和削弱自然環境及物質“場所”間一貫密切的聯絡。首先,它促成了不同型別的受眾群的併合。其次,電子媒介還促成了原來接受情境、順序和群體的改變。最後,電子媒介使原來的私人情境併入公共情境。

梅羅維茨關注媒介造成的情境與社會行為之間的聯絡,並提出了新媒介—新情境—新行為。

新媒介

這裡的新媒介指的是電視。依梅羅維茨的觀點,相比較於之前的媒介,電視有以下特點:集聲音影象於一體,使觀眾有著視、聽雙重享受,而且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相較於紙質媒介不易受到控制。電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首先,它使得社會場所對自然場所的分離,打破了不同資訊群體系統的分離狀態;其次,電視的傳播生動具體,使它能成為觀察別人私人行為的渠道,出現了“公共情景”合併“私人情景”的現象。

新情境

新的媒介產生了新的情境,這個情境已經超出了地域的限制,就像麥克盧漢所說的,整個地球成了一個村落。不管是男人女人、成人兒童,都生活在同一種情境之中。這要歸結於新媒介傳播資訊的海量和快速。相較於舊情境,新情境打破了它嚴格的“前區”和“後區”的區分,呈現出二者交融的特點。從前只能在“後區”才能觀察到的行為,現在透過電視這種新媒介,呈現在觀眾面前。

新行為

梅羅維茨透過三方面例項來論述電子傳播媒介(特別是電視)所帶來的革命性變化——角色的融合、身份的轉換、權威的祛魅。情境的相互交叉必然會引起社會行為的重組,進而導致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概念的融合,兒童與成人概念的模糊,政治英雄與普通市民地位的等同。

首先,許多年以來,男性和女性一直處於相互隔離的情境中。女性在家庭場合中的隔離使她們很少了解關於社會和自己角色的狀況,因此女性對自我的認知是模糊且有侷限的。梅羅維茨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總結:女人的前臺就是女人的後臺,但女人的前臺卻是男人的後臺。然而,電子傳播媒介卻削去了男女世界的分界線,使女性從家庭資訊限制中得以解放,而且將公共和家庭情境重新融合成一個“兼有兩性的情境”。也就是說,電視對公共男性領地的不斷暴露鼓勵了女性要求在所有的公共場合進行性別融合,媒介的特性摧毀了性別區隔的連續性。

其次,電視不僅向孩子暴露了成人的很多秘密,也暴露了所有秘密中的最大秘密:保密的秘密(secret of secrecy)——家長由於不確定如何採取教育行為,而密謀哪些應該告訴孩子,哪些不應該告訴孩子的過程。電視沒有複雜的編碼去排除兒童或者將觀眾分為不同的年齡群體,因此向兒童展示了成人的後臺或側臺形象。

此外,電子媒介也打破了政治家前後臺的屏障,後臺的暴露使得原先的權威消失。

(關於「新媒介—新情境—新行為」的內容瞭解即可~)

對梅羅維茨及其理論的評價

(此部分需重點掌握和背誦)

優點

首先,將媒介研究與社會研究有機結合。其次,以動態的和可變的眼光分析情境與行為的關係。最後,將受眾的概念納入媒介情境分析之中,提出了一系列“情境合併”的論點。

缺陷

首先,媒介情境論過於誇大了媒介對社會環境和人們社會行為的影響,幾乎把媒介描繪成了引起社會變化的唯一原因。其次,他隻字不提社會制度與媒介制度的聯絡,無視社會意圖對媒介管理、媒介使用情況的影響。此外,他的理論往往把媒介本身的特點和媒介傳遞的內容混淆在一起,缺乏連貫性。

考點連結

媒介情境論

重慶大學,2020,名詞解釋

蘇州大學,2018,名詞解釋

簡述簡述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論”

中國傳媒大學,2016,簡答

……

以上僅為部分真題,僅供參考

田心說

今天的內容,現階段需要大家重點掌握和背誦「媒介情境論核心觀點」和「對梅羅維茨及其理論的評價」,「理論的融合與創新」部分至少要做到理解,其餘部分大家瞭解即可~

你還想聽小田心對什麼「經典理論」進行歸納講解?可以透過「寫留言」的方式告訴我們哦~下週五,我們繼續輕鬆搞定新傳經典理論~ 不見不散

參考文獻

[1]大眾傳播學通論

[2]傳播學基礎:歷史、框架與外延

[3]媒介情境論:梅羅維茨傳播思想再研究。何夢禕

[4]媒介、場景、行為——從《消失的地域》談梅洛維茨的媒介情景理論。餘迎,劉文君

[5]場景:一個傳播學概念的界定——兼論與情境的比較。梁旭豔

/祝好/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侵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