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合

跟風買基金被套後,基金經理也跑了

  • 由 市界 發表于 綜合
  • 2022-12-08
簡介以往的基金經理離任經常會發生在管理產品一段時間之後

為什麼穿秋褲有用

跟風買基金被套後,基金經理也跑了

以前買基金時有多高興,現在就有多悲傷。

不怪大家心態爆炸。2022年以來,基金虧損已成為常態,即便是明星基金經理,大部分的虧損幅度也在20%-40%之間。他們跌下了神壇,還時不時就被拉出來“遛遛”。

畢竟是打工人辛辛苦苦賺來的錢。你搞沒了我的錢,我得說你兩句。

01、“跟風買”到“虧虧虧”

大家之所以買基金,主要因為前幾年身處“結構性牛市”。

在2006-2020年15年間,偏股型基金指數累計漲幅達1295%,年化收益率超過19%,基金收益率極高

再加上支付寶財富號的推出,可以直接在支付寶平臺購買基金產品,投資門檻也降低了。

有資料統計,

自2020年起,近一半新基民都是90後。

而銀行方面也曾官方認證——客戶群體越來越年輕化了。

但基金領域屬於專業性領域。除了對專業知識要求較高之外,還需要對市場變化具備一定的感知能力。新入坑的基民們,有些會透過微博、豆瓣等平臺學習相關的知識;不過也有相當一部分人,看到“朋友們買完賺到錢,就跟風入手了。”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同樣在

2006年-2020年間,買基金賺錢的人不到一半。截至2018年,自投資基金以來實現盈利的客戶佔比僅有41.2%。也就是說,在10個基民中,只有4個人賺了,剩餘的6個人都是虧的。

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這個現象確實有點奇怪。

不過有人對這個現象進行了總結。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波動”。

基金淨值在波動,投資者內心更波動:入手的基金一旦上漲—立刻賣出—看著持續上漲的趨勢開始後悔—再大量買入—被套牢在高點—補倉降成本—狠心割肉。

人性天生有追漲殺跌的傾向。割肉後基金可能會再次上漲,但之前賺到的已經賠了個精光。

02、基金經理也“扛不住”了

難過的永遠不只是一類人。除了投資者外,一些基金經理也因為市場波動和考核壓力大等多重因素“扛不住”了。

2021年全年,離任基金經理人數達到321位,創下2017年以來年度基金經理離職的最高紀錄。

而最近,基金經理離職的現象再次引發關注,這次是因為有基金經理在基金還沒發行的情況下就選擇了離職。

工銀瑞信原基金經理王君正,計劃管理的工銀恆嘉一年持有混合基金,原定於8月15日開始發售,後來調整到了10月17日。但基金還沒開賣,公司就在9月底官宣王君正“因個人原因”離職。

很少見對不對?以往的基金經理離任經常會發生在管理產品一段時間之後。依靠著某些“百億”熱門基金成為市場焦點,等待其它公司的橄欖枝,甚至在離開老東家後還可以依賴以前的戰績繼續宣傳。

查閱資料後發現,王君正累計任職基金經理的時間超過9年。和鄢耀一起管理的工銀金融地產混合在2014年以102。49%的回報奪得了當年的公募冠軍;2019年,該只基金還獲得了“五年期開放式混合型持續優勝金牛基金”獎項。

除了王君正,今年工銀瑞信基金公司離職的基金經理還有朱晨傑、趙憲成、閆思倩、遊凜峰和黃安樂。

除了遊凜峰屆滿退休,其他人都是辭職。閆思倩去了鵬華基金,趙憲成投入了博時基金的懷抱。

Wind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10月19日,今年已有245名基金經理離任,涉及118家基金公司。

而基金經理離任,相當於斷掉了產品原有的營銷賣點。不少慕名而來的投資者,需要重新考察新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

有使用者聲稱,自己在買基金之前,評估基金經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像這種在臨門一腳的時候突然變卦,多少會有點不負責任的感覺。

但要說到基金經理變動所產生的實質性影響,主要表現在規模變動和收益率兩方面。

通常情況下,

偏股型基金會比偏債型基金敏感。曾有偏股型基金出現過300億元-400億元規模變動的極值情況,整體業績波動區間在-20%-20%之間。相比之下,偏債型基金所受影響整體較小,整體業績波動區間在-4%-4%之間。

不過也不用太擔心。畢竟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嘛。況且,萬一新上任的基金經理比上一任更強呢?

(作者丨市界 周奕航 編輯丨朗明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