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 由 塗磊 發表于 武術
  • 2022-09-28
簡介付出和回報是兩碼事家裡面經常會上演這樣熟悉的場景:女人一邊麻溜地幹著家務,一邊嘴巴不停地嘮叨:自己如何如何辛苦,丈夫和孩子怎樣怎樣不識好歹

過生日送書代表什麼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出,是感情中必然要面對的一個話題。但很多時候,我們提起它腦海中就會連帶著出現‘不公’‘委屈’等充滿怨念的詞彙。

仔細想來,這不該是付出後應有的反饋。

事與願違的真正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這份付出,逾越了原本的界限,從而難以得到理解,最終成為一場自我感動。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付出和回報是兩碼事

家裡面經常會上演這樣熟悉的場景:

女人一邊麻溜地幹著家務,一邊嘴巴不停地嘮叨:自己如何如何辛苦,丈夫和孩子怎樣怎樣不識好歹……而男人和孩子則一臉無奈,偶爾頂一句:別唸了行不行,又沒強迫你幹?

這時候,如果是情緒比較穩定的家庭,估計大家都不再作聲了,而如果一大家子都脾氣火爆,那一場口舌大戰必然少不了。

有人覺得家裡不就是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嗎,很正常,有些感情還是吵出來的呢!

可你想過沒有,長時間持續這樣的“戰爭”,其實挺傷感情的。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在丈夫和孩子眼裡

女人的抱怨是因為她不願付出

而在女人心中

她之所以抱怨是因為自己的付出未能得到其他家庭成員的理解

這其實是兩碼事。

女人建設家庭是自願的,但她同時也希望男人能夠像自己一樣有同等付出或用其他行動認同她的付出,也就是說,尋求回報。

男人卻覺得你要是不想幹就別幹,如果你幹了,你就心甘情願,不要有怨言。

很明顯,雙方都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問題的矛盾點實質上也變成了:女人認為男人不懂回報,男人覺得是女人不情願付出。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而日積月累的錯位理解

讓兩人越來越疲憊

越來越看不見對方的美好

其實,家庭中付出和回報的偏差認知並不是完全無解。在認識到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後,你需要清楚的是:

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你始終得有對自己行為的掌控力。如果你的付出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那你就立馬叫停自己,而不是活沒少幹,最後遭到的卻是嫌棄。

而如果,你實在看不下去,你選擇動手做,那你就不要念叨。

世界上沒幾件事是理所當然的,但你可以選擇心甘情願。

總之,想通一點:

把付出當作是自己的事,把回報當作是別人的事。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付出不是感動自己,而是溫暖對方

感情的神秘之處在於它不像做題那樣,有標準答案。有時候你即使付出了十二分的心力,卻還是難以得到想要的結果。

是我們付出得還不夠嗎?是付出時的態度有問題嗎?對方為什麼對這份付出視而不見呢?對方為什麼就不能也這樣對待我呢?

也許《塗磊的愛情手冊》能幫你找到答案。

就像塗老師在書中所說的:缺乏理解的付出,只是一件不走心的體力活,只顧自己怎麼做,卻不管是不是對方需要的。

你只在乎了這份付出的數量,卻忽略了這份付出的質量是否優質。

而我們應該明確的是:

付出的初衷是為了溫暖對方,而非感動自己。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粉絲粱姐在後臺說了自己的境況

她是在傳統家庭長大的

所以

家裡的家務都預設是女人幹

包括在婆家也是

可是她又不願意像傳統女人那樣,只待在家裡侍奉丈夫公婆,伸手向老公要生活費。所以,這些年來,她也幹著一份差不多的工作。

但這樣的生活真的很疲憊。這十幾年來,自己彷彿是一顆從早轉到晚的陀螺。可即便做到這個程度,孩子和丈夫依舊不領情,她和父子二人的關係處得並不愉快。

她不明白為何幫丈夫照顧父母,為孩子規劃未來,為家庭創造便利……到頭來卻換不到他們的一句感謝。

梁姐的處境其實是很多女人的現狀,辛辛苦苦付出,並未得到期待的回報。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值得注意的是

我們發現梁姐的描述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埋怨和發洩的情緒。

在她看來,這幾十年她為家庭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家人不僅不領情還找她麻煩。

可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

我們看到的卻是一個人無節制的付出所營造出的窒息感將其他人溺亡在家庭中的場景。

所以,

請停止這種無止盡的付出,也停止用付出去傷害別人。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付出不能你以為,幸福與否要TA以為

塗老師在《塗磊的愛情手冊》中講到:

你有選擇的權利,那別人也有放棄的權利。

感情中,不是誰付出得多,誰就佔據優勢。你可以選擇為對方付出,同樣的,對方也可以選擇放棄‘為你付出’。

我們既要能看清這個現實,也要去遵從這個現實。

更何況,沒有人的付出是不帶著目的的。

有些你看上去心甘情願的付出,其實也是為了滿足自己被需要的情感需求。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朋友小蘇有男友

但她同事在知情的情況下依舊獻殷勤

直到最後兩人關係鬧得有點僵了

這位男生才感嘆說

自己只顧著用付出打動朋友

卻忽略了朋友的真正感受

單從男生的種種表現來看,確實細膩又周到,但他明知小蘇有男友還是選擇“送關懷”,就是既不地道又自私。

就像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當尼采哭泣》中所言:把你的動機解剖得更深層一些,你將會發現,永遠沒有人做任何事情是完全為了他人。所有的行動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有的服務都是利己的,所有的愛都是自私的。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當一個人不懂你

他做再多的事也是徒勞

反過來

你若不懂一個人

你付出的一切也只能給對方增加壓力

付出不能你以為,幸福與否要TA以為,與其不顧一切拼命給,不如讀懂對方再作為。

— END —

缺乏理解的付出,是一場自我感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