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歷史教學三維目標:一體三面,不可分割

  • 由 減肥健身知識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08
簡介每個人要生存、生活和發展,就必須與他人、與社會、與世界、與大自然交往,就天然地既需要情感又需要理性,既需要知識、能力又需要態度、信念,而獲得這一切的過程和方法,無非就是每日每時的生活本身,教育給他(她)的,應該是他(她)能夠在生活上日益趨向

教學三維目標指的是什麼

三維目標:一體三面,不可分割

任鵬傑

常見的教學設計,對於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大都分而述之,把三維目標割裂成三個部分的目標,即所謂“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樣做,似乎不 能責怪 老師們。因為,課程標準本身對何為“三維目標”,既沒有展開闡釋和準確界定,也未清晰地告知老師們如何操作或者說在教學中如何設計它、如何運用它。或許,三維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本就不好表述,三言兩語說不清楚,故而才索性用“三維目標”概言之吧。

雖然,“三維目標”作為獨特的中國造,由於缺乏闡述和界定,加上有程式化之嫌,在一些人看來它顯得有些蹩腳,也容易引起誤解和爭議。不過,既然已經這麼定了,還得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闡釋吧。何況,撇開其不足,在我看來“三維目標”,的確又有其絕妙之處,那就是它用“關鍵詞”的方式,提示人們在課程、教學、教育的理念和實踐上,必須重視“完整性”。從根本上看,這種完整性是期望把學校教育建基於“人”的完整性之上,換句話說就是把學生成“人”——學生的成長、進步、發展作為教育的核心,並堅定不移地指向人的“健全性”。

所謂健全,就是指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和完整。健康、完整的人,必然需要健康、完整的教育,而健康、完整的教育不能僅有“知識與能力”,也不能僅僅藉助“過程與方法”,更不能沒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渾然“一體”,或者說“一體三面”,而不是三個部分或者三個部分的“湊合”。

扯遠點大而看之,每個人本來就是他(她)自己的整體,古今中外很多哲人都不得不承認“人是小宇宙”,這在另一種意義上,顯然隱指“人非孤島”。每個人要生存、生活和發展,就必須與他人、與社會、與世界、與大自然交往,就天然地既需要情感又需要理性,既需要知識、能力又需要態度、信念,而獲得這一切的過程和方法,無非就是每日每時的生活本身,教育給他(她)的,應該是他(她)能夠在生活上日益趨向整體而不是部分,日益趨向完整的“小宇宙”而非“支離破碎的世界”(比如人格缺陷和精神分裂症即是“人”的支離破碎)。如何猜得不錯的話,三維目標的根本用意,應該不外於此。因為,生活是多維的,教育不能狹限於某一維,或者連一維都沒有,比如只要“分數”就可能哪一維都談不上、哪一維都沒有。

何況“教育即生活”,反過來說“生活即教育”也沒錯,因為教育與生活一樣,無處不在。生活的持續過程構成了我們的人生,因而教育的真諦,毋寧說就是幫助人完整地認識自己、做好自己,亦即“服務人生”。然而必須明白,教育是有兩面性的,在“善”的一面它有益於我們的人生,倘陷入“惡”的一面,它會有害於我們的人生。所以,教育之於人的命運,雖不能決定,卻有改變之助。好的教育,對“人”必有幫助、改善和發展之功,斷然無疑要“棄惡揚善”。有了這一觀念,那麼一個不可割裂的、完整的“三維目標”就顯得很有意義、特別重要,尤其其中無法用灌輸達致效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維。

所謂“三維目標”,其中的“維”,就是維度,就是角度;“三維”,就是三個維度或角度。三維目標,就好像一個東西的“整體”從三個角度去看,看來看去還是同一個東西,也總是同一個東西,而不是把一個東西分割成三部分去看,分割了就不是那個完整的“一個東西”了,而是成為“三個東西”了。一個東西變成三個東西,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整體”意義。

僅從知識的型別角度看,三維目標本就不可能分割,也不宜分割。習於俗見,我們過去對知識的看法往往是狹隘或有漏洞的,應該更新和健全。關鍵要明確三點:(

1

)概念(定義)是知識,這叫做“概念知識”(知道“是什麼”);(

2

)方法(程式)也是知識,這叫做“程式知識”(知道“怎樣”);(

3

)態度、信念(類似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更是知識(知道“為什麼”),這叫做“態度信念知識”或索性稱之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知識也行。前兩點大家都知道,後一點我們的認識往往不到位。“態度信念”常被認為是很虛的東西,怎會是知識?我說它當然是知識,而且是頗為重要的知識,重要到每日每時不可或缺。

比如,商鞅在變法時“堅信”只有樹立政府的信譽,故有“徙木為信”舉錯,這樣做才使人“堅信”變法是來真格的、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對待,這是變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在我們看來很虛的“態度信念”,在商鞅那裡卻是實實在在的“知識”和“能力”,假如他沒有這樣的態度和信念,那商鞅就不會使用那樣的“方法”,變法的實施(“過程”)也就可能變成另外一種樣子。

同樣,作為老師,你“堅信”只有對學生充滿愛心,你每日每時對學生抱有這樣一種愛的“態度”,並把這種愛用靈活的教學“方法”貫穿於概念知識、程式知識、態度信念知識的日常教學“過程”當中,那你就有可能是一位“有效教師”,你的日常教學也因此會臻於有效,這便是你的“能力”。倘若你沒有這樣的態度和信念,那你的教學效果就值得懷疑。關鍵在於,你得擁有這樣的“態度信念知識”,然後才會運用其他型別的知識實施教學、展現課程。

用西方的課程觀點看,我們的“三維目標”,其實某種意義上正是課程的如下三個層面:①“闡明的課程”(教師根據“課標”闡明並設計教學);②“展現的課程”(教師實施教學的過程);③“體驗的課程”(學生感受教學的過程)。教學的有效性,既表現在“三維目標”的完整性上,也體現在課程三個層面的有機統一中。這些觀點,是值得我們在課改中加以借鑑的。

一般地說,無論“三維目標”觀,還是“三維課程”觀,有效的教學過程,概念、方法、態度信念等多種型別的知識,它們基本上是同時發生,幾乎沒有先後之分,也不可能在學習概念知識的過程中排斥方法和態度信念知識,或者先學習這個後學習那個。毫無疑問,落實“知識與能力”目標,需要藉助“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需要藉助“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當然更離不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支撐。通俗地講,其特點必然是“我他中有你”“你他中有我”“你我中有他”,誰也離不了誰,誰也和誰分不開。

今天我和趙亞夫、張漢 林兩位 老師就三維目標深入地交換了意見,下午在課程團隊的例會上,亞夫先生和我又簡單講了講,希望大家結合實際思考,寫出自己的看法與學員們交流,我也便寫下了這些文字。並且,我還想借此對於教學設計中“三維目標”如何表述,舉個堪稱醜陋的連例子都算不上的“例子”。姑妄拋磚,僅供在改變表述方式方面作啟發思路的引子。實在大而無當,不足為據,敬請批評指正!

根據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要求,對

某某某

課的教學做如下設計

一、採用某某某方法匯入,吸引學生靜氣凝神,他們在上課伊始就能投入學習,並在伊始就比較清晰地瞭解到本課的學習目標,從而使學習“心中有數”。

二、某某某(人或事)是必須記住的歷史知識,採用某某某方法(比如借用與現實生活有聯絡的某某、某某事例做比較、比喻等),便於學生在理解中記住。

三、某某某是教學重點,預計用時某某某分種,根據學生的已有認知及其差異,有針對性地用某某某辦法,目的是舉“重”若“輕”,便於學生紮實地思考、理解某某某歷史,建構正確的歷史觀並能夠在生活中加以遷移運用。

四、某某某是教學難點,本班學生對此類歷史問題的認識能力普遍某某,因此擬採用某某某方法(如互動協商)效果應該更好,當然視課堂前期的“生成”情況可做適當調整,故預先準備另外兩種方法以便需要時採用:一是某某某方法;二是某某某方法。

五、歷史觀的改變很重要,學生如何看待歷史,也就會如何看待生活,把歷史觀轉化為人生觀。為此,在重點難點的教學中,我特別準備給學生多一些角度和觀點,這些角度和觀點是否正確,學生只有自己動腦思考、獨立判斷才可得出結論。本課擬從如下幾個角度和觀點激發學生思考,期望他們能夠獲得更多學習體驗:1

某某某;

2。

某某某;

3。

某某某;

4。

某某某。

六、把發展性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當中,用恰當的時機和語言隨機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一般用比實際表現稍微高一點的評價),關鍵是保護他們的自尊,他們能夠對學習有興趣、有信心,並在糾正錯誤認知和建構正確認知上發揮效力,有能力保持自尊和學習能力且能夠表現在日常生活當中。

七、本課結束前,瞭解一下學生對重點難點的學習情況,然後決定是否留作業。預計學生在某某問題上不反覆琢磨思考,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故預備了幾道題供學生思考訓練:

1。

某某某;

2。

某某某,

3。

某某某;

4。

某某某。經瞭解全班學生已經普遍理解了,就只供學習思考作參考、可以不交作業,否則就得交作業(作業我會細加批改,並準確地回饋我的看法),究竟採用哪種辦法到時視實際情況而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