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太湖西岸打造3公里湖濱生態溼地

  • 由 樂居網無錫 發表于 武術
  • 2022-04-23
簡介經過反覆試驗多方論證,受南海人工造島的啟發,宜興最終選擇利用從太湖清淤出來的淤泥“聚泥成島”,透過人工修建蘆葦島來恢復湖濱生態溼地帶

湖濱溼地是什麼

眼下,太湖汙染防治和安全度夏已進入一年中的關鍵期。每到此時,處於下風口的太湖西岸就成了藍藻聚集地。然而,當記者來到位於宜興丁蜀鎮八房港藍藻打撈點時,卻看不到藍藻打撈工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用太湖淤泥“聚泥成島”圍建而成的導藻溝。實際上,除了導藻外,這座神奇的蘆葦島還能保灘固堤、淨化水質。

近日,這項名為太湖湖濱生態溼地的工程入選省生態環境十大先進典型。

U型淺灘溼地肩負“重任”

入梅首日,記者來到位於太湖西岸的八房港,當天的雨不小,太湖水位也有所上漲。一下車,成片蘆葦盡收眼底,經雨水沖刷過後顯得格外惹眼。“蘆葦下面就是人工島。”專案負責人吳國強指著蘆葦蕩對記者說。走近一看,只見人工島呈U形,靠湖岸線一側的“小溝”內漂浮著一層綠色藍藻。“這就是導藻溝,可以將風浪吹打到岸邊的藍藻引入溝內。”宜興市水利局工作人員林大龍介紹說,正是由於這樣的U型設計,大大提高了太湖藍藻打撈的效率。沒造蘆葦島前,藍藻都漂浮在靠近的湖岸線水面上,分佈散、難打撈。如今,U型淺灘溼地有利於藍藻聚集。尤其是像最近幾天水位上漲時,藍藻便順著導藻溝到達蘆葦島。一部分被蘆葦消化掉,一部分則進入溝內便於集中打撈。

實際上,除了能快速導藻提高打撈處置的效率外,太湖湖濱生態溼地還肩負了更多“重任”。據宜興市汙防攻堅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宜興有48公里太湖岸線,其中丁蜀鎮有25公里岸線。太湖水危機爆發後,如何治理太湖水、修復水生態成了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重要課題。蘆葦是藍藻的天敵,不僅能“消滅”掉不少藍藻,成片的蘆葦蕩還是一些水生動物喜愛的棲息地。“淨化太湖水,蘆葦無疑是最佳首選。”林大龍說,在他記憶中,二三十年前太湖西岸其實是有不少蘆葦的。然而,由於常年風浪的沖刷,導致蘆葦賴以生存的底泥逐漸損毀,湖岸的蘆葦逐年減少。造島前,岸邊的蘆葦稀疏,一眼望去只有“光禿禿”的湖水。蘆葦雖易種植,但風浪一來,又會被連根拔起。

不怕風吹浪打的“避風港”

如何才能為蘆葦修建一所不怕風吹浪打的“避風港”?因此,首先要想辦法消浪。經過反覆試驗多方論證,受南海人工造島的啟發,宜興最終選擇利用從太湖清淤出來的淤泥“聚泥成島”,透過人工修建蘆葦島來恢復湖濱生態溼地帶。

記者注意到,在蘆葦島的外側圍有一圈木樁,木樁內側是一圈寬約3米的黑色管袋。“這叫生態管袋,是這個工程的核心技術,也是消浪的關鍵所在!”吳國強介紹說,生態木樁起到圍擋的作用,避免水中漂浮物如樹枝等直接撞擊蘆葦島。與此同時,透過將湖底淤泥灌入生態管袋內,再將多個管袋堆成“品”字形,圍成U形圍堰。

這樣的結構能降低風浪對堤岸的衝擊,起到保灘固堤的作用,也能形成緩衝帶,使圍堰區域內水域保持相對靜態,有利於蘆葦安全生長。目前,圍繞生態管袋潛堤結構和施工技術已申請並取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

據介紹,該專案於2014年開工建設,目前一、二期已完成長1800米、面寬200-260米、面積約36萬平方米的生態溼地建設。蘆葦島建成後,水體自淨能力增強的同時,太湖西岸的生物多樣性也大大提高。“不久前我還在這裡見到了一種幾十年從未見過的鳥。”吳國強說,如今到蘆葦島繁衍的魚多了,棲息的鳥也多了。採訪中記者瞭解到,為維護工程的穩定性,每年在蘆葦收割、管袋維護等多個方面投入大量的人財物。目前,三期修復工程已完成近70%,預計年底完工。屆時,太湖西岸將呈現出3公里長的生態溼地帶。

【購房資訊輕鬆享,快來關注樂居網】

文章來源:江南晚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