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武術

忽視“開胯”是練太極拳的一大誤區!

  • 由 國術大講堂 發表于 武術
  • 2021-06-03
簡介從人體骨骼結構上說,腰隙是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筆者稱之為榫頭處,這符合“隙”的含義

太極拳為什麼要開胯圓襠

諸多太極拳理論中,對於太極拳中胯的問題歷來強調不多,對胯的重要性也鮮有提及,往往籠統稱之為“腰際”、“腰襠”、“腰隙”或者“腰胯”。即便如此,也是強調“腰”的作用,對胯幾乎忽略不提。

其實,這是太極拳修煉的一大誤區。這裡,我們首先要理清一個概念,腰胯的“腰”是指人類身體臀上肋下中間部分:而“胯”是指人類骨骼的一部分,即胯骨,它是組成骨盆的大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恥骨組成,統稱為髖骨。腰和胯是人體兩個不同部位的稱謂,其含義也不同。

腰體現在外,而胯則隱藏於內。正因為胯的隱蔽性,前人在闡述太極拳要求時往往對其不詳細說或者說不清。但是太極拳真正發勁打人力量的來源就是胯骨。拳師界有“傳拳不傳胯”一說,將胯的練法和用法當作珍貴的看家功夫,不輕易傳人。

忽視“開胯”是練太極拳的一大誤區!

丹田說與人體構造不符,命門說有一定道理,但也解釋不了“隙”。“隙”是縫,是裂縫,很細很小的縫。從人體骨骼結構上說,腰隙是指腰椎與胯骨的契合處,筆者稱之為榫頭處,這符合“隙”的含義。筆者結合自己練拳體會認為,此處輕微的變換不僅是重心的轉換或調整,而且是發勁源泉的變化。比如我捋對方左手,自己重心不能在右腿,而應在左腿,這就要求右胯走弧形向左胯轉化,看似重心在右,實則在左;對方見被捋將要前傾失勢回撤時,我正好胯已移向左邊,即可順勁蹉步向前方放勁。這樣勁整威力大。

王宗嶽時代中國還沒有人體解剖學,人們對人體骨骼結構不瞭解,所以,王宗嶽只能根據中醫學的理解來解釋胯的作用,運用了“腰隙”一詞,應該說是準確的。設想,王宗嶽如果是指“命門”或“丹田”,他完全可以直接用這兩個詞。因為“命門”和“丹田”不僅是中醫人體兩個重要穴位,而且在中國武術中是最普遍、最具重要性的練功用詞。

太極拳的發勁源自胯骨,再由胯骨帶動脊骨,進而帶動四肢筋骨發勁,即所謂“節節貫通”是也!從這個意義上說,太極拳發的是“筋骨勁”。以筋骨發力,是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術之處。其他拳術,都以肌肉發力見長,所以練西洋拳者背肌發達,練跆拳道者腿肌發達。

我們常說“太極處處都是手”,是這樣嗎?當然是!只要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周身每節骨頭,無論對方碰到我們身上任何部位,我們都能立即就在該部位進行化解、反擊,就能做到“渾身都是手”,所謂“全身是手手非手”也!

既然胯骨這麼重要,那該如何練胯?

首先要學會開胯,將胯根開啟,以使胯關節鬆開。陳鑫說,“襠勁要開,要虛,襠開然後心氣發動”,襠開就是指“兩大腿根要開”。我們知道,腰部的左右旋轉和腿部的虛實轉換,是靠胯關節的松活來完成的,如果兩個胯關節不開啟,而是死頂住骨盆,腰也起不到車軸轉動的作用。

忽視“開胯”是練太極拳的一大誤區!

“開胯”的另外一層次本質含義的要求!!!

開胯,是使胯能夠藉助胯根的大筋(肌腱、韌帶)能夠快速崩彈,並且能夠產生回彈效果。在武術當中的運用十分廣泛,“寧教十手拳,不教一把胯”,對功夫的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

盤拳之初,以拔胯,開胯為主,胯是人體中節的中節。胯跟脊柱合稱為“龍虎之勁”,動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於此!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

Top